搜索
黄康俊的头像

黄康俊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28
分享

中南海之春

甲子年阳春三月,赴京参加一个文学授奖活动,被特邀参观中南海,自是格外珍惜。

眼前浩浩一泓绿波,静静地泻在垂柳轻飏的湖岸之中。错落其间的殿堂楼阁亭台榭桥,凭着“海”的烘托,波的返照,点缀出一幅幽雅恬静兼有几分扑朔迷离的古典水墨画。

便是进入中南海了。

在国人眼里,这是一个神秘而神往的地方,更是一个古国五千年文明神圣的象征。

这儿位于故宫西侧,又名“西苑”,与北海旧称“三海”,或“太液池”;乾隆诗曰“液池只是一湖水,明季相沿三海分”。其始建于辽金,历经元、明、清各朝,为封建帝王的行宫和宴游之地;民国时曾设立过“总统府”或其他办事机构;新中国成立后,这儿一直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办公处所。

首先驻足的“流水音”,匾额三字为乾隆亲题,系沿袭兰亭古贤“映带左右,流觞曲水”之雅趣而造,所以又称“流杯亭”。古时习俗流觞,为夏历三月上巳日民间祓禊(于水边举行祭礼,洗濯污垢,消除不祥)仪式,众人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置放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以图消灾迎吉。这是京城现存流杯亭中最古老的一座,坐落在中南海南岸,为韵古堂东面建于水中的一座方亭。亭内石砌地面上雕凿出九曲水槽,造型优美,古朴典雅,赏心悦目。但见流水款款,顺着“音”内九曲,回环无声,缓缓流逸消逝。于是,好奇心驱使我从兜里摸出一枚硬币,轻轻置于水上,以载一份闲情逸致随波逐流,那硬币,竟像注入了魔力,从头至尾浅浮于曲水,稳稳地泛出“音”去。当下,心里便随之生出一丝舒缓延宕的感觉。怪不得,听说当年建国领袖们得暇之时,曾爱在此觅“音”小憩,以消困解乏,宽弛一下紧张工作的心绪。

过了中海和南海的分界线——蜈蚣桥,便是中南海的中心丰泽园。该园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两组四合院式建筑。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一片浓荫曾有稻畦数亩,桑树数千,每年仲春亥日,三代清帝(康熙、雍正、乾隆)均按规矩先驻足于此,“下田演耕”,再去先农坛亲耕。便想: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年丰岁稔,当是每个朝代治理者同心所向、同愿所祷吧,建立一个美好的江山社稷,除了人和,还得要天时地利,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是这个道理。人活在天地之间,感恩天地万物,和衷同济,共融共荣,才合乎天道人道。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独独辟此一方,岁岁迎春演耕,祈祷上苍赐予禾丰桑泽、润泽天下的悉心和虔诚。

进了丰泽园的楠木大门,迎面便是颐年堂,为清康熙年间建成。原名“崇雅殿”,乾隆时改为“惇叙殿”;为庆祝慈禧寿辰,改为“颐年殿”;民国初年,改为“颐年堂”。先是引人注目的,当属颐年堂的三幅联楹:翠合三山连阆苑 波涵一境俨蓬瀛;金猊霭入瑶编润 玉树花均蔀屋香;乍雨乍晴春事好 宜诗宜画物华殊。史载,新中国建立后,至1966年之前,这里一直是毛主席和周总理、朱老总、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举行重要会议的地方。

望着堂前两棵古海棠,在春风中摇曳着身姿,披满一树白色和粉色的海棠花,灿若漫天云霞,让人感觉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只是两棵古海棠树下,围观者涌涌如鲫,就觉得这氛围是否过了点,揣着几分好奇,自己也挤近前去看个究竟,见树下立一块木牌,上书海棠年轮三百,凡开花时节,毛主席就邀上知名人士来此赏花品茗云云。适逢眼下海棠开花,那粗枝虬虬古树,一身粉色小花蕾迎风若笑,煞似人们特意装扮上去的簇簇节日彩灯,没错,面对树下围拢着的欢天喜地的热闹,自己顿时也受了感染,心里同样也涌起几分怡情悦意,就想:举凡有欣赏价值的美好事物,伟人和凡人都一样爱慕赏识;从审美中获取愉悦,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

颐年堂北面和西面相连,是一片山石叠翠、群木成荫的幽谷。但见大院内正房和东西厢房,都是典型的中国式平房,门窗梁柱、天花板和雕花隔扇,一色的都是楠木结构和本色,雅致古朴。屋内屋外的帘幕、地毯也都是同楠木一样的颜色。

“前面就是毛主席故居了!”有人小声嘀咕。

心里便怦然一动:我们将会观赏到什么呢?朋友预先提示,毛主席居住、办公的地方,叫菊香书屋。之前曾传说菊香书屋有铜墙铁壁、五面电网,连小鸟也飞不进去;又传说有十门九关卡,若入得去,也出不来,等等。藏在心底深处的神秘感陡然加重。于是,惴惴中把自己放进缓缓挪动的人流里去。

穿过一屏风,是由回廊组合的庭院,院内有古槐九株,挺拔参天,郁郁苍苍。再迈过南侧小门,沿幽径往东,是走廊通向的一座四合院,坐北朝南,但见东厢房门额上,赫然镌刻着“菊香书屋”牌匾,起意于康熙题联“庭松不改青葱色,盆菊仍靠清净香”。“菊香书屋”在清时原为藏书的地方。现眼见为实,曾被传说渲染的神秘,此刻却朴实无华,坦坦荡荡,如同平常老北京胡同院落所见,只是对于我这个来自岭南海角者,更多的却是一种景仰和崇敬感,做梦也难以想到,自己能看到中南海的毛主席故居,且门庭已伸手可摸可触。我于是几乎屏住了呼吸,放缓脚步轻轻靠近前去。

视觉,于是凝固在那一屋子的物件中:

极普通的一张檀色木板床上,叠着一块洗得发白的旧棉被,摆放着几件旧衣物,显得过分单调简便,也展现出伟人生活的清静俭朴。并不算宽大的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周边全被一叠叠书挤占了,随手处就是一本舍不得合上的半打开的书,像是主人才离开一会儿似的。座着台灯的床头柜,置着一本夹着铅笔的书,供着一墨砚、一水杯、一烟缸等。而与床头柜相对的办公桌,堆着的文件、卷宗之类,凌乱中显出几分条理,恍若主人还刚刚在那儿披阅批件……环顾四壁,只见书橱充塞,书籍林林总总,抵得上我们小县城的图书馆,好一个书天书地,令人叹为观止。有关毛主席博览群书视书如命的故事早有耳闻,眼前便是最好的诠释和感受;又记起有个纪录:毛主席为借鉴“治国方略”,一直把那二百九十四卷的《资治通鉴》放在案头,日夜研读。虽然此情景眼前不复再现,但不由人思量:作为一个共和国领袖,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到老学到老,从历代治国兴邦中借取鉴戒,博诸家之长,高屋建瓴,这不更能体现伟人棋高一着的宏图大略么?随之,更涌起对这位开国领袖深深的崇敬和怀念!

人流把自己卷到一旁的“活动室”。室内的乒乓球台上,两头放着球拍,有一副球拍还压着一只乒乓球,仿佛一场激烈的拼搏才刚刚结束,又似乎即将开始,等待着竞技者的到来,一任你想象……为使自己的身体适应党和人民事业的需要,毛主席一向坚持在紧张工作中刻苦锻炼。君不见,六十年代末,老人家还能几次畅游长江,“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向西踏进“静谷”,这算是园中之园,亦是一片幽谷,尤以堆叠的湖石假山手法高超令人惊诧。汉白玉石雕砌的门楼,为金刚宝座塔式,五塔分别矗立于两层须弥座上,门额镶嵌“静谷”昭示,唯这幅楹联与心绪映衬,特别应景,我格外喜欢:“胜赏寄云岩,万象总输奇秀;青阴留竹柏,四时不改茏葱”。早知该楹联为乾隆所撰,乾隆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世人却说没一首好诗,但我在此时此地细品此联,直觉绝对是一副极妙好联,道出我眼下心境情状,栩栩如生:其上联是说,鬼斧神工比不上精心构造的云岩,此地奇秀景物万千,令人称羡叹喟;下联是说,四时交替变化,但这里却恒久保持着青葱繁茂的花树翠竹,让人心旷神怡。上联凸显“虽为人作,宛自天开”,下联体现自然而然,天地人和,两者相互辉映,颇见构思之奥妙,结构之精巧。正所谓文以载道是也。

自是执意认为,圣境是会洗濯人心的。

如同在画中漫步,始觉得眼前特别的开阔清爽,抬头一望,但见南海碧水之间,泛着一座小岛。岛上浓荫衬着楼阁,若隐若现,迷濛中透着明媚,壮美间裸着飘逸,好一幅“翡翠层楼浮树杪,芙蓉小殿出波心”的蓬莱仙境,难怪誉之为瀛台。

也知道这是清时皇家的一个禁地,所以更能引起观视的欲望。这个明朝初建时称之为“南台”的小岛,在清顺治、康熙年间又两次修建,作为帝王、后妃听政、避暑和居住地。岛上建筑物按轴线对称布局,自北至南有翔鸾阁、涵元门、涵元殿、蓬莱阁、香依殿、迎薰亭等,各有千秋,玲珑大方。与东西朝向的殿宇祥辉楼、景星殿、庆云殿等共同组成三重封闭的庭院,着实显得卓尔不群。东面有补桐书屋、随安室、镜光亭、倚丹轩,以及建于水中的牣鱼亭;西面有长春书屋、八音克谐亭、怀抱爽亭等,一派书香飘逸,幽僻恬淡,是为乾隆帝幼时读书受授的地方。沿岸怪石叠秀,花木掩映,整个岛上风光旖旎,美轮美奂。

这是一个特别引人思幽怀古之处。康熙曾驾幸于此“听政”;乾隆在此“赐安”:黎元洪匿居此间与袁世凯一道“理政”。但这里却结束了一个历史年号,成为一个皇帝长眠之所——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失败,载湉被慈禧囚禁于此,至第三年死于涵元殿。

经历几许风风雨雨洗礼,瀛台才翻过崭新的一页。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常聚会和接见国内外宾客的场所,成为我们红色江山首善圣地。翔鸾阁回廊,镶嵌着一壁长长的历史画卷,留下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活动的珍贵镜头。那一帧帧历史照片,在光荣而骄傲地向每个来访者述说着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已是与“南海”之畔畅行了,但见贮满晚霞的偌大湖面,春风吹皱了一泓春水,恍如撒下无数色彩缤纷的玻璃片儿,在欢快地晃荡,跳跃,一如我此刻的心境,掖在胸间的神秘感早已溜得无踪无影,直觉得这儿也和别处那样平常而高贵,同属我们可爱的故园,无须给它涂上神奇油彩。君可见,今日太平盛世,960万平方公里江山,处处春色无垠,岁岁河清海晏,人民如此多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