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卡林的头像

何卡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8/17
分享

锅圈岩小记

锅圈岩小记

何卡林

锅圈岩,一个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山村,因奇特的地形而得名。锅圈,乡下凡上了点年岁的人都知道,是一种圆圆的,放在灶台上安置二水锅、砂锅等厨具的农家常用物件,多用竹篾编成。“锅圈”与“岩”结合组成一个地名,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此处地形应该是圆的,二是与悬崖峭壁有关。在贵州的乌蒙山区,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地名并不鲜见,但却给外地人一种新奇的感觉。 

其实,早年的“锅圈岩”在民间只是一个小地名,民国三十年前,官方靠谱的说法叫马场;马场的出处,说是与早年该地的赶场日与十二生肖中的马对应有关,这里后来成了一个乡级行政单位。在毕节,叫马场的地方不止一个,重名多了,就可能整出一些麻烦来:前些年,有一位在外漂泊了多年的游子,打道贵阳回纳雍马场老家,在车站看到去马场的客车就上,旅途太劳累,上车就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他听到司机在喊“马场到了”,迷迷糊糊地下车一看,这才发现不对头,一问才知是大方县的马场。此人盘缠已用尽,就赖在车上不走。司机怕出意外,只得找了一辆车将他送回一百多公里外的纳雍马场。同样,也时有外地人要去大方马场,而错到纳雍马场的闹剧发生,令人哭笑不得。为避免误会,当地人就把锅圈岩与马场结合起来,叫“锅圈岩马场”。这一带是苗族彝族聚居区,1984年公社改乡时,该乡便更名为“纳雍县锅圈岩苗族彝族乡”。

那天上午,我们从赫章过来。出于好奇,我入住后就迫不及待地要去看看这个“锅圈”是什么样子。想象中,此地不管是局部还是全貌,其形状至少应该是圆的才对。可来到乡场外侧的悬崖边上时,换了几个地方,都不见全貌。当我将心里的画面进行拼接后,呈现在眼前的,无论如何也圈不起来,最多像一个“勺子”状的巨大深坑。围着深坑的悬崖边上,建满了房子。这房子前面临街,紧紧挨挨,后面就是深不可测的悬崖,悬吊吊的,给人以险象环生的感觉。想必多少年来,这些房子也经历了地震及天灾的考验,却仍稳稳当当地耸立这悬崖边上,为它的主人遮风挡雨,令人称奇。勺状的悬崖下部向里凹了进去,自然地形成了个呈四分之一个篮球切面状的巨大山洞,底部杂草丛生,从“勺柄”方向流来的两湾溪水汇聚至洞下,就不见了踪影。崖壁中,隐约可见有两个小一些的岩洞,据说早些年里面有人居住,一户姓官,叫官家岩洞;一户姓李,该洞自然就叫李家岩洞了。后来,这两户人家响应政府的号召搬走了,洞穴就成了燕子和蝙蝠的天下;赶场天,时有村民进洞玩耍,后因洞内发生了几起纠纷被封闭。我想下到洞中看看,可坡陡路烂,加之路面早已被野草覆盖,行走艰难,只得作罢。

如此看来,“锅圈岩”这个地名多少有些牵强,不过,把它看成是一处“人居”与“洞穴”交融的景致,也未尝不可?在喀斯特山石遍布的贵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打造出了好些神奇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观,如织金洞,九洞天,黄果树等就是其中的杰作。如今,这些地方多已被打造成了风景名胜区,引来了众多游人观赏;而有的却仍藏在深山人未识,知道的人不是太多。在纳雍锅圈岩与水城金盆乡交界的山谷褶皱间,就有这样一处,叫天生桥。 

天生桥,其实就是一种神奇的山洞,它的形成,必须有非常苛刻的自然条件才行。亿万年来,喀斯特山体内部的岩石,因水流溶蚀加地壳作用而坍塌,又经亿万斯年的水流冲击,垮下去的石头被搬走,这才形成了巨大的天坑漏斗或山洞。这些山洞有的深藏于地下不为人知;有的暴露在山间,惊艳世人。像张家界的天门山,重庆的武隆,贵州的九洞天就是代表。但是,这种奇观如果只有一个出口,便只能叫洞;而这样的洞前后贯穿,通光透风,且顶上还有可以过人的道路,那才叫桥,因为它为上天所赐,所以人们就将其神话成“天生桥”了。锅圈岩附近这座,桥高135米,跨度60米,顶拱厚度只有15米,具备了天生桥所有的条件。不但如此,它顶上通行的不是一般的人行山路,而是一条正规的公路。在这个世界上,顶上能通行公路的天生桥,当数这座最高,所以,有人就把它称为“世界最高公路天生桥”了。

那天,我们的车子先开到桥顶。顶上林木葱郁,一块巨大的石头向外伸出,高高翘起,石面已被人梭得光光亮亮。一道栏杆立在最顶端,把人拦在了悬崖边上。我凭栏向下望去,小河从谷底的绿树丛中流过,无声无息;两边山涧壁立千仞,令人胆战心惊。山谷间,白雾蔓延缥缈,在绿色间若隐若现,宛若仙境。我就想,此桥也经历了几百上千万年的风雨浸蚀,无数次的大地裂变,而它仍巍巍耸立,不求回报,无怨无悔地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往来于两座大山之间提供方便,真的是功德无量。而看看现在的一些桥,修好后不几年就垮了,有的甚至还在修就塌了,两相比较,不该无地自容吗?不一会又来了车辆,此处地方狭窄,加之险象还生,大家便主动为其腾出地盘,匆匆撤离。

车子转山转水下山,来到天生桥山口方向的一个观景台上,桥的整体面貌展现眼前:远远望去,只见青翠欲滴的大山间,一桥飞跨两涧,桥下小河潺潺而来,流过脚下的万丈深渊后,向着山外流去,形状逼真,高大雄伟,更是好生险要,难怪这一带被称作“鬼见愁”,不觉心中发怵,惊出一身冷汗来。我们刚才在天生桥上如此得意忘形,甚至攀爬到了高高翘起的石头上,却不知道危险就在脚下,一旦失脚,后果可是连“遗憾终生”的机会都没有啊。看看我们的生活中,不是也有险情就在身旁,却全然不知,还在载歌载舞,陶然自乐的吗?雅安的山间有座鱼鳞大坝,在这炎炎夏日里,清凉无比,多少年来,都是人们玩耍休闲的好地方,一向相安无事,可就在几天前,一场山洪突然袭来,洪水漫过堤坝,其间玩耍的人还没反应过来,一下就被冲走多人,其中9人遇难,教训是多么惨痛!

车继续在高山深谷间前行,先下到谷底,又抬起头来继而蜿蜒上山。足足转了25个弯拐,才到达山顶,不远处就是锅圈岩了。一路我就想,在没通公路的年月,这一带该是何其的偏僻,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出行该是何等的艰难。 

三 

开车的朋友是当地人,很健谈,他一路讲了好些当地与民情民俗风有关的故事,其中一个我印象深刻:很早以前,就有一条古道从六盘水到锅圈岩,再到毕节。此路沿山谷开凿,爬坡下坎,弯弯拐拐,几乎没几分平地,下雨更是坑坑洼洼,行走艰难。说是在1980年代的一天,六盘水的有一个媒人给一小伙儿说亲,姑娘的家就在锅圈岩。媒人和小伙儿从六盘水走路来此,每人腰间挂上四双草鞋,背上十个洋芋烙饼。天不亮,他们就从六盘水出发,天黑时候才到达锅圈岩,腰上的草鞋只剩两双,烙饼剩下五个,裤脚全是稀泥。姑娘看到小伙这一狼狈相,非常失望。亲未说成,两人只得回家,在山道上走了一夜,腰上的草鞋全部穿通,烙饼吃完。

如今的锅圈岩乡,完全变了模样:村村通公路,锅圈岩到六盘水、到纳雍、到赫章,全是宽大的省道县道柏油路,路面平整,虽然行车不带挑战性,但弯道之多,坡度之陡,还是超出想象。可喜的是,山下一条名为“纳赫高速”的公路正在修建之中,明年就能通车,锅圈岩就留有出口,到那时,这个偏僻的山村就将迎来一个新飞越。

出行方便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长期生活在这大山中的人们,一些与时代脱节的陈规陋习,因早已根深蒂固,而一时难以改变。比如,苗族村寨青年男女的婚嫁问题,有的彩礼高达上十万元,不知难坏了多少家庭,沉重的债务负担,压得婚后的小夫妻喘不过气来,有的因此酿成悲剧。再如,哪家有人升了天,则是全村出动帮着办理丧事,杀牛宰羊,五彩缤纷的望龙和招魂幡插满田间地头,连续几天的道场,甚至占据半边公路也无人干涉,说是死者为大。这些习俗,办事的时间长,过程复杂,花费更是惊人,当事人因此负债累累,有的甚至因债返贫,无形中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一道难关。

为帮助乡亲们移风易俗,乡里也想了许多办法:积极引导村民转变观念,与现代文明接轨,努力引导村民改变陈规陋习,虽然长路漫漫,但有些办法也效果明显,如加强法制教育,制定乡规民约,办好教育,从娃娃抓起,就是不错的选择。在办好教育方面,锅圈岩乡的马摆小学,就作了许多尝试。 

马摆原本也是一个乡,1998年乡镇整合时,合并给了锅圈岩乡,两地相距好几公里。那天,我们在乡党委岳朝书记的陪同下,走进马摆小学。

这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从幼儿园办到初中,校园干净整洁,绿意葱茏。正值暑期中,四下静悄悄的。学校党支部的黄福书记带领我们参观了校园,并一路介绍他们的一些做法。马摆小学共有学生1600多人,教职工59人,编制虽然紧,但老师工作兢兢业业,敬业奉献,他们努力克服办学条件有限的困难,创造性地推行“三步六法六循环”课程改革:三步即:“自主,合作,探究”;六法六循环即:通过自学、互学、交流、展示、检测、评价六个环节,实现小组内学生自主思考、互助互查、探讨交流、展示生成、当堂验效、师生总体评价六步循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推行小组教学,要求老师尽量少讲,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开展讨论。近五年,学校迎来了高光时刻,在纳雍县的中考中,初中部取得了三个第一,两个第二的佳绩,一度出现县城学生来这偏僻乡村学校读书的倒流现象。学校还狠抓对学生的做人教育,积极引导增大课外阅读量,定期开展读书分享活动;坚持不带稿国旗下讲话和课前三分钟演讲,努力提高师生们的表达能力。学校还针对当地的风俗习惯,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小手拉大手,对影响家长改变陈规陋习,树立良好新风,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黄福深情地说:“我的学生,学会做人是第一位的,他们即使将来没考上大学,但只要有一付灵活的头脑,诚实勤劳,能说会道,有着超强的抗压能力,走到哪里找饭吃都不成问题。”

听了黄福的话我就想,如今在好些学校,课内分数唯一,知识死记硬背,题海浩瀚无边;课外各种培训班多如牛毛,学生疲于应对,童贞童趣全无,厌学情绪滋长,创新精神被扼杀,未来发展堪忧。没有想到,在这偏僻的乌蒙大山深处,还有如此一位具有如此远见卓识的教育人,并由他带领一群敬业奉献的老师,办出了这样一所让人眼前一亮的学校。

在多民族聚居区,传统文化十分丰富,如“滚山珠”就是在苗族山寨中,常开展的一项民间活动。“滚山珠”原名叫“滚地龙”,苗语叫“子罗夺”,属于一种苗家世代相传的,集芦笙歌舞与杂技表演为一体的游戏,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锅圈岩中学,我看到了该校学生表演“滚山珠”的图片和视频。表演分为两个部分,男生肩上人叠人,叠至三重,顶层和地上的表演者随着队伍的行进,边走边吹着芦笙并舞蹈着。女生头戴红色毛线帽,身穿百褶裙,步伐整齐,穿梭往来,动作整齐划一,很好看。还有,苗家女子的服饰讲究,“刺绣”更是精美无比,学校也将其引进课外教学活动范围。我想,作为学校,多让学生参加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活动,作用无疑是积极的,如此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在年轻一代中传承了民间技艺,让这些祖辈们经过千锤百炼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得到传承,意义深远! 

树立社会新风,传承民间文化重要;乡村要振兴,寻找产业,发展经济,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重要。锅圈岩乡地处喀斯特山区,农家的庄稼地里主要种植土豆和玉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对此,乡上在努力做好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新的发展之路。2018年,他们抓住恒大集团与纳雍县合作建设现代化肉牛养殖场的机会,大力发展养牛业;采用恒大援建投资与乡上入股结合的方式,双方投资五千多万元,成立鹆子花农业有限公司经营。

车在弯弯曲曲的乡道上行驶,山间陡峭处,林木葱绿;稍平一点的地方,地里苞谷秸秆高过人头,郁郁葱葱。我们先到年产十万只土鸡的养鸡场参观后,又到茶山上看了一看,该茶山生产的是湖顶白茶,面积达1300余亩,通过8年的努力,湖顶白茶进入丰产期,并成功通过了严格的欧盟认证,源源地不断销往全国各地,经济效益。不错

我们离开茶场就去了养牛场。养牛场建在青峰村一个叫坪子上的地方,占地169亩。经过严格消毒后,我们进入园内。园子很大,除办公区、干草棚区和青贮窖区的几栋房子外,最为显眼的,就是八个整整齐齐排列着的牛棚。牛棚每个长五六十米,钢架支撑,彩钢瓦盖顶,四围栅栏通透;棚子内,一道道栏栅把牛儿们分开,中间是长长的喂牛通道,两侧堆放着拌好的饲料,不时有小车从配料房运来牛食添补其间。牛们黑亮亮的,许多肚子溜圆,它们将头从固定的栏栅间伸出,贪婪地吃着饲料,发出哗哗的响声。

场长是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听口音好像来于广东方向。他带我们在场区走了一转,一路介绍说,青峰养牛场养的是澳洲纯种安格斯肉牛,这是一种性情温和的牛,具有抗寒、抗病、耐粗饲的特点,繁殖性能良好,很适合贵州的气候。之所以把牛场建在青峰村这个小山顶上,是因为这里两面通风,空气自然对流,很适宜母牛孕育后代。在纳雍,衡大建了多个养牛场,从母牛产崽到成品牛出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青峰村这个主要饲养繁殖母牛。要养好牛,尊重科学是关键。在这里,从母牛发情到人工授精,孕期的观察,产仔哺乳全过程都有大数据介入监控;喂养方面,从饲料的调配,到牛儿的日常管理以及疾病预防等,也都全按科学规程办事。母牛一般怀孕288天产小牛,一胎一头,也有一胞3崽的特例,但这个只占极少数。他见我们兴致很浓,便拿出手机打开一个视频:画面是两个人用绳子把小牛两条后腿拴住,合力把小牛犊从母牛的肚子里拉出来的情景,并解释说,母牛一般都能自然生产,但生头胎的就要难一些,有时需要人工助产,这头就是。每头母牛和小牛都有编号:出生年月,体重,其母的信息,接生员是谁等都可追踪。牛犊3个月左右断奶,然后送去成品牛养殖场饲养。青峰场现在存栏母牛1100头,牛犊400头,当然,这一数据是动态的。他还说,安格斯肉牛肉质好,喂一年半到两年,当体重达到约1500斤后就可出栏,经济效益可观。养殖过程中还可产生附加值,一年有上万吨的牛粪出售给农家作有机肥料,一吨可以卖到30元。

谈起养牛对本地的贡献,场长不无感慨地告知,前些年,养牛喂的饲料是从遥远的北方运来的干草。从去年起,公司开始购买当地的苞谷秸秆喂牛。秸秆带苞谷棒子那种最好,灌满浆时送来,一吨可卖600元,年用量达5000多吨,全乡的苞谷秸秆基本可以消化。如此公司少了运费,村民增加了收入,又没了秸秆焚烧的麻烦,可谓双赢。为延长新鲜苞谷秸秆的饲养时间,牛场里专门建了几个很大的发酵池,一年中大部分时间能用上本地的有机饲料,不够时再从外地运来干草补上。如今养殖场用工13人,除3名技师和管理人员外,其余全是本乡列入贫困名单的村民,每月有三四千元的收入。另外,根据扶贫资金投入情况,鹆子花公司每年按5%的比例,分红给贫困户,全乡贫困户可分得130万元以上的资金。如此看来,平坝有平坝的好处,靠海有靠海的优势,有这高山地区,只要充分利用好当地的独特资源,使经济得到发展,也可能的事情。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经济,锅圈岩乡还做出了更多的努力。这里地处云贵高原,阳光充足,山高风大。乡上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条件,引进光伏和风力发电项目。

我们去养牛场途中,就经过一大片光伏发电区,只见山坡上满目都是青绿的“光伏板”,板子由钢架撑起,墨绿的板面斜向太阳方向,整整齐齐地排列着,高高低低,不见边际。光伏板下,有牛羊在自由吃草,土鸡在板下啄虫。据岳朝介绍,锅圈岩乡石漠化严重,土层薄,漏水漏肥,土地贫瘠,生产农作物收成不好,村民外出打工者日渐增多,大量土地闲置。鉴于这一实际,乡里因势利导,于2022年引进了这一名为“纳雍县曙光农业光伏发电”的项目。项目占地1300亩,设计容量为73兆瓦,每年发电量可达7708万千瓦时。为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乡里还积极推行“农光互补”模式,大力发展“板下经济”。具体来说,就是充分利用光伏板下的土地,饲养牛羊和土鸡,种植魔芋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形成上有光伏,下有种养殖,这一产业叠加,综合一体化乡村生态产业链。对村民而言,按每亩地每年500元流转金计算,所涉及的村民每年共有60余万元的土地流转费收入;加上光伏板下的种养殖业;以及进公司打工的工资,村民得到的回报比原来多了不少。这一工程村民提高了收入,土地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加之光伏发电没有污染,运行成本低,真是一项利好工程。

锅圈岩乡是一个有名的风区,最高处在大滥坝一带,那里的海拔高达两千多米,常年大风不止,树苗高了就会被大风吹断,植被都是矮矮的。乡里化不利于有利,在大滥坝的高山顶上与公司合作建起了风力发电场。我们离开青峰村后,便往山上走,公路多为土路,又弯又陡,短短的近十公里路程,走走停停,几乎花了一个小时才上到山顶。对我而言,风力发电的场面也看过不少,像新疆哈密一带就有很多,但那是远眺,见到的只是三片大风扇在慢慢旋转,从未走到钢柱下看过。这天当我们上到这山梁时,这才开了眼界。山口的风真的好大,人不小心就会被吹着往前几步,气温比山下更是低了许多,这炎热的夏天,穿着两层长袖外衣的我,还是冷得瑟瑟发抖。不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峰上,20座风力发电机顺着山梁高高矗立,与青山相映成趣,熠熠生辉。长长的风叶在不停地旋转着,发出轰轰的响声。

当我走到风机下面时,才见识了这风机的钢筒有多大,大到三四个人才能合抱,人站在下面,显得好渺小。我疑惑,如此巨大的钢筒,如此长的风叶,建设者们是怎样把它们运上这陡峭的山峰,并安装上的!人说中国人是“基建狂魔”,当我站在这风机脚下的时候,对这一说法有了切身的体验,内心里,不由得升起一股敬意来!山垇建有一架厂房,旁边立着高大的铁塔,几台设备把风机送来的电能经处理后,再通过外面的铁塔源源不断地将电能输向远方。大滥坝风电场的负责人叫朱天计,他介绍说,这里的发电机单机容量20兆瓦。20台单机组成的风力发电机组,年发电可达近九万度。整个风电场累计产值上亿元,可为国家节约标准煤约6万吨。他还说,二期项目计划明年开工,利用现有送出线路,每年可增加发电六万千瓦。

在纳雍县,这样的光电和风电项目共有28个,每年可向国家电网输送“绿电”6亿余度。这些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成为助推全县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绿色引擎”。

我站在高高的山岗上,眼前满目葱绿,耳边山风萦绕。远方,万峰林立的山峦间,田畴阡陌,房舍点点,大好河山近在眼前,让人流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