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边瑾的头像

边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1/03
分享

远去的大秧歌

一望无际的林海雪原,寂寞寥廓的广袤田野,人迹稀少的山川大河,这些鲜明有北方的特征,似乎缺少了人间烟火,要知道,这片冷寂的土地上,还有一群热爱生活、勇敢坚强的关东人家。

寒冬里长大的孩子,不会忘记以前的乡下生活,令人心驰神往的腊月既寒冷也热闹,那是因为春节前后会有一年之中最为丰盛的美食,除此之外就是有欢快奔放的秧歌表演。

小时候的乡下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秧歌是最受村里男女老少喜爱的娱乐方式。

每年秋冬季节收完了庄稼,打完了场,也就到了寒冬腊月。只等过完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年就来临了。为了过个欢欢乐乐的年,各个村的秧歌队便开始组建。

听老辈人常说,关东人多是戍边移民从关外来这里的,祖先们闯关东抵达人迹罕见的荒原戍边守疆、开垦种地,秧歌便在那时兴起于民间。

史料上记载:当初是为了欢度传统的上元节,也就是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戍边军营要选一些年轻英俊的士兵,扮成一个个戏曲和传说里的人物,表演一些关内种水稻插秧时的舞蹈动作,以此作为欢度良宵的娱乐方式,大家统称这种娱乐方式为秧歌,开始渐渐地在关东兴起流行,并成为关东年节风俗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

关东的秧歌大多是表演地秧歌,这种秧歌不受场合地点限制,有时在道路上边走边扭,有时在场院里造型进行,随着鼓乐队的音乐,进行各式花样的表演。

起初受生活清贫的影响,秧歌队的服装比较简单,只要颜色鲜艳就行,大多以红黄蓝绿为主,腰上系上鲜亮的彩色绸子,手里挥动漂亮的扇子,在锣鼓镲的伴奏下,不停地翩翩起舞。

女秧歌队员除了服饰颜色鲜艳外,头上还要配有各样的头饰,给人以妩媚动人的美感。男秧歌队员常常要戴上各式的帽子,增强了人物的喜兴感。

就像关东人豪爽热情的性格一样,关东秧歌凸显了一个浪字,这主要表现在秧歌队员舞蹈的动作上,他们用不同的舞姿和表情去营造喜兴活泼的氛围。

关东秧歌的音乐高亢而火爆,那锣鼓镲和唢呐组合之后,吹打演奏出来的节拍热烈而欢快,乐曲的曲调也诙谐发浪。条件好一点的村屯秧歌队,常常要有耍龙灯、跑旱船、打花棍和踩高跷等内容,上演的场面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踩高跷是秧歌队最为出彩的表演,表演者踩着长跷,穿着肥大的长腿绸裤,每一个舞蹈动作都略显夸张,扭起来风风火火、摇摇摆摆、充满情趣。

早年“办秧歌”的组织者大多是秧歌头,后来是生产队的队干部,从腊月开始他们就挑选人员、整理服装、制作道具,组建或外聘完鼓乐班子后,每天都组织排练,并对演出路线进行筹划。

秧歌排练紧张有序地推进。每当日上三竿吃过早饭,场院里便响起了集合的锣声,人们纷纷奔向场院。此刻,太阳刚刚爬出东山脊,远远地看着太阳极像一只金色的牛皮鼓,阳光仿佛是从鼓面上弹出一样,富有震颤的张力和热度。

村里的场面人物都会加入到秧歌队当中。西院儿的大娘,早就站在自家的院子里,一边向大家挥舞扇子,一边催促其他人赶快向场院集结。东屋的老叔已经装扮成了孙猴子,正等着老婶为他描眉打鬓,身着的服饰非常鲜艳。      

正式秧歌表演是从大年初二开始,因为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忙着相互拜年。

生产队的秧歌队先到左右大队拜年,然后去公社里的单位和学校拜年。秧歌队一路扭去,每到一处都有鞭炮和烟糖瓜子款待,并给秧歌队一点赏钱。

那些年过年,大多图个“喜兴”、讲个“面子”。假如哪个单位没来秧歌队拜年,上上下下都会觉得很丢份。

秧歌队里的活跃人物,非常看重这个聚满人气的机会和场面,一张张俊俏英武的面庞,在阳光下染上了一层金色的油彩,不知道是汗水映出来的,还是因为血色催生的,比之平时鲜亮可人了很多。        

蹬高跷的队员也个个身手不凡,编排的动作有点流行的样式,每个人都在俯视自己脚下的黑土地,希望大地能让大家新年有个好收成,他们用自己的欢快的方式表达了对丰收的渴望。

秧歌扭动起来,唢呐和锣鼓镲的声音在冷风中飘荡,格外悦耳动听。阳光照在秧歌队员身上的服饰耀眼夺目,队员热汗蒸腾的额头凝结的霜花,犹如时髦的银饰,越发显得精神抖擞。

关东的大秧歌火爆热烈,能给人带来一种高亢和热烈的情绪,在那个时期有着特殊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伴随欢快奔放的秧歌舞曲,乡村的天气渐渐地暖了,土地也慢慢地绿了,太阳拉长了所有人的身影,浑然不觉中寒冷的季节过去了,留下了春天很多的欢快和温馨场面,也让人带着这样的感觉进入耕作的忙碌,原本单调平庸的生活节奏和清静空虚的精神世界,被秧歌队引领走向了春暖花开的季节,走向许许多多新的希望和憧憬。

关东的大秧歌就像早年的一幅民俗画,张贴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比之一棵棵苍老的榆树,比之一块块沧桑的石头,承载了太多的难忘场面。它有着画不完的精彩,也灵动着鲜活的美感,悬挂了一幅岁月大师的不朽之作。

现在农村家家户户的日子都好了起来。走过沧桑的岁月,田野上还能看见遥远的地平线,只是家乡的大秧歌越来越少、越来越远了,只剩下一片空空的平地,一个高高的山头,上面挂着一只依旧清白的月亮,空荡荡的天空下少了集结的秧歌队。

村口那棵风雪中等待很久的大柳树,犹如一位不甘示弱的秧歌头,还在凝望着村子里家家户户,希望还能出来几位父老乡亲加入他们的秧歌队。

远去的大秧歌是记忆里最贴心的乐事,想起来就能勾起许多年少的回忆,那时的感受比高雅的交响乐还要温馨美好。

感恩那个已经遥远的岁月,留给我们的快乐、留给我们的无忧,使我们骨子里还有当年的那股不甘寂寞的精气神,成为今天面对生活的一缕缕阳光,成为人生不断前行的一股动能,成为对过去岁月永不忘记的光彩印象,在我们人生的记忆深处独自灿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