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民
嘣,嘣嘣!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嘣,嘣嘣!二更天了,大人们说。
老灌县县城幽暗的灯光下,一个身材矮小,背有点驼的老头,不紧不慢地穿行在大街小巷之间,手里提着一个打更用的,俗称“梆梆”的家伙,一边敲一边喊,小城就在他的梆梆声中慢慢的进入梦乡。
这就是我儿时记忆中的打更匠。
打更匠姓周,几十年了,街坊上竟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因为他的背有点驼,大家都叫他打更匠周驼背。打更这个行业是各色匠人中消失得最早的一个,仅存在于解放前和解放初期。那时记时用的钟表乃稀罕之物,别说老百姓玩不起,好多人连见都没见过,然大家又需要记时,于是打更匠这个行业便应运而生。
先说打更匠周驼背用的这打更用的家伙吧,它是用一节老斑竹或老楠竹制成的,中间挖一条寸宽的口子,用木棍敲起来发出“嘣嘣”的响声,声音清脆悦耳,穿透力强。铜锣声太刺耳,鼓声太沉闷,唯有这“梆梆”声,在夜晚,既让人们听到了更点,又不刺耳。
周驼背原先是个叫花子,长年住桥垆子,县府有人见其可怜,将他收编,让他跟老打更匠学打更。老打更匠死后,周驼背就继承了老打更匠的衣钵,一干就是几十年,从解放前就干到解放后。
天一黑,打更匠周驼背就一手提着梆梆,一手执木棍,一边走一边敲。嘣,嘣嘣!你听好啦,嘣的一声,为提醒大家,起更了。一更则为一响,嘣!二更则为两响,嘣嘣!三更则为三响,以此类推。如嘣,嘣嘣嘣!就是三更天了。一更天大约是晚上9点左右,二更天大约是晚上11点左右,三更天大约是半夜后1点左右,四更天大约在半夜后三点左右,五更天大约在黎明5点左右。
要问你咋知道这更数与时间的,这可是有书为证。清时,有人给大文豪纪晓岚出了一个上联:中秋八月中;纪晓岚对下联:半夜二更半。是为证。
打更匠周驼背打更时不光敲“梆梆”,还常伴有悠长声调的吆喝,比如敲一更时,他就用他那略有点沙哑的声音喊道:月起更发,收刀捡卦。那意思就是关门了,打烊了。打二更时又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那是叫你注意防火。打三更喊的是:半夜三更,关门防盗。那是叫你注意防小偷,打四更时喊:更深人静,休得喧哗。那是叫你不要影响别人休息。打五更时喊:五更鸡叫,行人早起。那是提醒那些赶路的人,该起床了。
周驼背打更打得准,据说刚开始学打更,到后半夜怕打磕睡误时,就将一根香点燃绑在手指头上,真打磕睡了,到时就会烧得他跳起来。所以周驼背打更,从不误时。
我儿时贪耍,晚上不想睡,早上不想起床。晚上耍得正上劲的时候,最怕听到打更匠的“梆梆”声,只要“梆梆”一敲,大人就催你上床。所以特恨那打更的周驼背。记得那年夏天,天特别热,大人们都端着板凳在院子里乘凉,特许我们几个小娃儿打更之后再耍一下。一更“梆梆”声响起,正好打更的周驼背走到门口,我们几个小娃儿便拣了几块西瓜皮,一路尾随他走到西街口子,想给周驼背一点颜色瞧瞧。还没等到我们下手,便看见他走到一户人家门口,做贼似的左右看了看,便呀的一声推开了那扇门,接着便听见有女的在笑,门马上又关上了。我们好生没趣。但那天晚上我们耍得很开心,半夜了还没听到周驼背的梆梆声。
也不知什么时候起,打更匠周驼背的梆梆声突然没有了,周驼背也不见了,大人们说,打更匠周驼背死了。慢慢地,打更匠周驼背和他的梆梆声就在小城百姓的记忆中消失了。
作者简介:何民,男,四川成都都江堰市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通讯地址:四川成都都江堰市一街区山茶园1 幢3单元6楼11号
邮政编码:611830
联系电话:13908194573
电子邮箱:djyh518@163.com
QQ:386343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