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民的头像

何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16
分享

一个人的长征路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毛泽东

1、农家院中建起长征书院

2016年夏天,我慕名参观了位于四川都江堰市郊区的长征书院,拜访了长征书院的主人,被称为“长征之子”,一个人重走长征路的李崎。

长征书院建在川西坝子农村中极为常见的一座普通四合小院中,粗略一看甚至还有些简陋,但当你跨进院门的一瞬间,一股红色的热浪便扑面而来。门楣上悬挂着“长征书院”的匾额,门枋上挂着“都江堰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的牌子,四周的墙上是宣传长征的各种图片文字,在一幅“精神家园,红色学堂”的大横幅映衬下,小院充满了红色氛围,显得生机勃勃。小院的十数间屋子被布置成各种展室,有长征文史博物馆、毛泽东思想文献资料馆、川西地下党历史资料室、领袖画像展览室、家庭红色档案资料馆、抗震救灾精神陈列室、英雄文化陈列室、百姓图书阅览馆、治水文化陈列室”、都江堰市永寿红色教育基地等。

我们一边参观,一边为长征书院中蕴藏的红色力量所震撼,一万多册和长征及中国革命相关的珍稀图书,几千幅珍贵的历史图片资料,数百件长征历史文物,这些都是李崎一个人十几年来重走长征路所收集的。当它们散落在民间的时候,它们默默无闻,当它们经过“长征之子”之手聚积在一起时,它们便熠熠生辉,闪耀出红色光芒。

李崎,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他仅仅是都江堰市新闻中心一个普通的新闻从业人员,是什么精神和力量支撑着他14年重走长征路,带着这个问题,我在李崎的长征书院采访了他。

李崎告诉我,他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就常常被书本上那些长征故事所感动,所激动,如《金色的鱼钩》《翻越老山界》等,从小的梦想就是重走长征路,亲自感受红军长征的光荣与辉煌。参加工作后,李崎成了一名新闻工作者,阅读了大量红军长征的历史书籍和文学作品后,心中重走长征路的梦想变得越来越强烈了。他曾将重走长征路的想法和计划告诉亲戚和朋友,大家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都觉得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都是山穷水恶的地方,凭一已之力能完成么。甚至有人认为,红军长征已成为历史,一个人重走长征路有什么意思呢?

这个时候,父亲的支持成了李崎实现他重走长征路梦想的重要保证。李崎的父亲是个老党员,虽然生活在农村,却是时时教育子女关心国家大事,用他朴素的语言给孩子们讲党的历史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特别是红军长征的故事,红军长征中那些英勇卓绝的战斗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李崎,成了他脑海中一辈子挥之不去的精彩画面。父亲还告诉李崎,他出生在1964年10月19日,而这一天正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日子,现已定为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纪念日。

历史的机缘巧合注定了李崎将成为中国一个一生都要重走长征路的“长征之子”。

2、一个人重走长征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2003年8月,李崎背上简单的行囊,只身踏上了重走长征路的路途。

重走长征路,李崎首先选择的是红军在贵州的路线。遵义会议、娄山关战役、四渡赤水,这些耳熟能详的地名和故事,曾经无数次地在他的脑海中出现过,但当他一旦亲自踏上这片热土,走过这条红色道路,亲临其景的感受仍然让他一次又一次地热血沸腾。特别是那些红军长征中住过的房屋、用过的枪炮、军号、墙上留下的标语口号,甚至一支斗笠、一盏马灯,都会让李崎激动不已。他一边看,一边写,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本能让他觉得必需要把他在重走长征路上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和他一样从精神上接受一次长征的洗礼。特别是在赤水河畔,望着滚滚而去河水,毛主席四渡赤水出奇兵的神来之笔震撼了年轻的李崎。

在李崎重走长征路的行程中,他已是四次沿着当年红军在赤水河的行军路线考察学习,并将他的感想和体会写进他的《一个人的长征》一书中。

2004年春节,当千家万户的人都团聚在一起,喜气洋洋地包饺子、看电视、放鞭炮时,李崎一个人又行进在通往革命圣地延安的路途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他在心中朗诵着著名诗人贺敬之的诗句,大步流星地朝延安奔去。自此,十个年头的春节,李崎都是在长征路上度过的。

井岗山头,他仰望着“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辉煌历史画卷;娄山关上,他领略了“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苍凉与悲壮;雪山草地,他体验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豪迈与英雄气概。从瑞金到遵义,从湘江到大渡河,从两河口到延安,举凡红军三大主力长征所经历的重要路线和地方,他都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走。更为可贵的是,三大主力红军之外的红军,如红七军、红四军、红十五军、红二十五军及北上抗日先遣队走过的地方,他都一一重走,那些被时间逐渐淹没,已经淡出人们记忆的红色小县城、小乡镇、小村落,他都 一一寻访,如黔北深山中的苟坝,四川通江的王坪村,四川阿坝州的佳山羌寨等,他用他的笔,用他的镜头将它们带回都江堰的长征书院,展现在世人面前。

18年来,李崎利用每年的节假日,先后重走长征路、重访革命老区150余次,总行程近10万公里,走遍了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红四方面军、红七军、红二十五军及北上抗日先遣队走过的地方,足迹遍及全国20个省市、300多个县市,500多个乡镇(山寨)的革命根据地和红色遗址。拍摄长征路上图片25000多张,收集红军长征读物6000余册,书画500余幅,红色革命实物300余件,访问老红军50多人,收集红军歌谣1000余首,走访了50多位开国将帅(含十大元帅)故里,考察过全国100多家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烈士纪念馆、开国将帅陈列馆、红色博物馆及红色旅游景区。

3、传播长征精神

李崎在重走长征路的最初几年,除了写作大量的文章和拍摄大量的图片,在各种报刊发表,宣传长征精神外,每到一处,他都要有意识地收集和购买与长征有关的红色书籍,只要看到红书,眼前就会感觉有一道亮光,在别人都不在意的时候,他却感到如获至宝,马上收集起来。有些珍贵稀缺的书籍,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长征新记》等,他会不惜出高价将其收入囊中。就这样,他在长征路上走一路搜寻一路,不觉之间上千册长征红书便摆满了他的书架。

2006年,李崎在北京拜访杰出女革命家、女红军战士、谢觉哉夫人王定国时,王老为李崎一个人重走长征路的精神所感动,鼓励他要把长征精神向更多的人传播,并亲笔为李崎题词:一个人走长征路!李崎向王老汇报了想创办一个红色书院的想法,让更多的人分享他重走长征路的成果。王老听了很高兴,又亲笔为李崎题写了书院名字。

从2006年起,李崎先后在成都青羊区、郫县安靖镇、都江堰青城山开办过红色书院,展出与长征有关的书籍、图片、和实物,免费向社会开放。没有房屋,李崎就租房,没有资金,李崎就用自己的工资,没有人员,李崎就动员自己的家人和热爱长征红色文化的志愿者,一起办起了红色书院。

前来参观和阅览的人都赞不绝口,认为李崎以一已之力创办这个宣传长征精神的红色教育基地,难能可贵。当然,也有人不理解,说李崎疯了,别人都在忙着整钱买车买房,你李崎却在掏自己的腰包办啥子红院,整得来两手空空。

李崎不为所动,继续坚持走他的长征路,不断扩展他的红色书院。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都江堰是重灾区。李崎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看到,灾区人民不仅需要物质的支持,更需要精神的支撑,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李崎在都江堰灌口镇的板房安置点办起了全国第一个板房红色书院,清理出在地震中遭到损坏的红色书院的长征书籍、图片、和实物资料重新整理后在板房中展出,并增加了抗震救灾的内容,宣传长征精神,鼓励灾区人民以长征精神重建自己的家园。那段时间,到板房红色书院来看展览和看书的不光有本地人,还有全国各地来都江堰帮助援建的人,他们在板房红色展馆参观后,都为都江堰人身上的长征精神所感动。

从当初的红色书院到现在的长征书院,14年了,长征书院不知接待了多少 人参观学习,仅2016年1至6月就接待了5000多人次。就在我们前去采访的那天,正遇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实践团的一拨学生沿着红二十五军当年的征战路线采风,听说都江堰有个长征书院,又转道都江堰到长征书院来参观 、学习和交流。他们在这个简陋的小院中看到的是满满的正能量,当即表示要将这种重走长征路的精神带回校园,激励更多的同学重走长征路,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李崎以长征书院为依托,又创办了一份宣传长征历史文化的《红报》和网站。《红报》至今已发行上万份,在全国各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全国各地的老红军、老革命、老领导都为李崎的长征情怀所感动,纷纷为长征书院题词、赠书、捐赠革命历史文物,毛泽东主席的女儿李敏、李纳也对李崎的红色义举深表赞赏,以不同的方式给予鼓励和支持。热爱长征红色文化的群众都纷纷前来参观、学习、交流,有很多单位的党组织将组织生活和入党仪式都搬到长征书院来举行,当地党政部门也将长征书院列为“党史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勤廉教育基地”。

4、永远走在长征路上

李崎18年重走长征路,倾尽全力宣传和传播长征精神的壮举,感动和激励了成千上万的的人,全国数十家媒体报道了李崎的事迹,李崎也被人们称为“长征之子”,长征精神的传播者。

红军后代,原中联部非洲局局长李力清撰文指出:据我所知,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并没有什么特殊背景,所有活动都是自筹资金,这在当今社会很不容易,也是令我对这个扎根最基层、最接地气的民间社团肃然起敬的一点原因。

李崎一个人重走长征路和创办长征红院宣传长征精神的的壮举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支持和赞赏,不断有人要求加入重走长征路的队伍。2010年3月,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李崎担任会长。从此,一个走人走长征路变成了很多人重走长征路。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后,李崎坚持每年都要组织一次或数次重走长征路的活动,瞻仰革命圣地,参观各地的长征纪念馆,收集革命文物,和各地红色社团交流,并将《红报》赠送给革命老区人民。

在李崎的影响下,参加重走长征路的人员由几个人逐渐扩大到几十人,他们当中有有学生,有工人,有老师,有机关工作人员,还有退休人员,甚至有耄耋之年的老人。张宗荣老人七十多岁了,他说,重走长征路,我不仅得到了锻炼,受到了教育,人也变得年轻了。

2012年春节,李崎在大雪纷飞的寒冬再访川陕苏区,和老区人民一起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宁夏军旅诗人、红军后代赵太国感而作诗赠李崎:蜀中万家过龙年,/李崎踏雪走巴山。/纵横千里留足迹,/苏区寻红已三番。/暮涉蓬溪嘉陵水,/长征号角响耳边。/朝临巴中将帅碑,/岭上石刻入云端。/王坪凭吊红军墓,/通江追寻妇女团。/两河口上长伫立,/千军万马奔眼前。/英勇红四方面军,/入川悠悠八十年。

李崎重走长征路的脚步像开足马力的发动机,一次又一次地在长征的红色 线路上行进,当他们来到《东方红》歌曲的诞生地陕北佳县时,长征队员们情不自禁地放声高唱“东方红,太阳升”,嘹亮的歌声把长征队员们的满腔激情挥洒在黄土高原上。

李崎坚持18年重走红军长征路,被誉为“长征之子”、“红军精神传承人”、“红色文化传播大使”,他根据18年重走长征路的采访,写下了《一个人的长征》《寻找中国红》《震撼、感动、奋起》《追梦》四本红色专著,并主编了《长征,永远的丰碑》《纪念毛主席视察都江堰》等专辑。他的重走长征路最新专著《寻梦红飘带》,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时候隆重推出。

今年7月,李崎一个人再次重走红军在南方四省的长征路,考察红色遗址保护和老区的社会变化。经费不够了,他就动员爱人把准备买保险的钱拿出来用。他爱人说,你们单位的人尽都买了房子又买小车,你呢,钱都丢在路上了,啥都没有,问他,你这长征路要走到啥时才到头哦?李崎说,长征路我要一直走下去,直到走不动了为止。

长征之子永远走在长征路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