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民的头像

何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12
分享

非遗中的天马轿房唢呐音乐

春天的川西平原上,太阳刚露出笑脸,位于都江堰市城北天马镇的田野间便传来阵阵欢快的唢呐音乐声,一顶大红的花轿在人们的簇拥下,随着唢呐欢快的节奏穿行在金黄的油菜花海间。

唢呐声声,一对新人翻开了人生幸福生活的乐章。这便是深受都江堰市老百姓喜爱的都江堰天马轿房唢呐。

唢呐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乐器,自公元3世纪随丝绸之路从东欧、西亚一带传入我国,因其简单易学,方便吹奏和独特的音色,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民间最受欢迎的,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

都江堰市的天马轿房唢呐音乐除了具有一般唢呐音乐的基本特性外,更具有显著的地域音乐特征,有固定的曲牌,短小精悍的曲调、幽默风趣的词曲,热情奔放的风格等,是都江堰市天马从事轿房唢呐行业的艺人,经过两百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的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唢呐音乐。2014年,都江堰市天马轿房唢呐音乐列入都江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天马镇仙鹤社区的陈奎成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天马镇原名金马,是都江堰市河东重镇,位于都江堰市城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传统的文化礼仪和发达的农商环境为天马轿房唢呐音乐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据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地方文化调查,天马轿房唢呐音乐大约从清朝中叶兴起,在清末就已经形成规规模,经过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天马轿房唢呐最初主要起源于都江堰市天马镇碧鸡村一带,后逐渐流行到邻近乡镇和附近崇宁县(今郫都区唐昌)、彭县(今彭州市)等地,形成一种乡村红白喜事常用的民间唢呐音乐。

轿房唢呐音乐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为轿房这个特殊行业服务而产生和演变来的唢呐音乐。轿房在旧时作为七十二行之一的职业,主要为社会的红白喜事提供抬轿服务,轿房班主(掌门人)一般有固定的铺面,铺面中备有喜轿(专为结婚喜事用)、丧轿(专为丧事用)和以唢呐为主的吹打乐器。服务中根据服务内容的不同演奏不同的唢呐曲牌。自新社会进行移风易俗,改土葬为火化,丧轿就退出了市场。

天马轿房唢呐音乐传承方式和其他非遗传承一样,主要是在师徒之间或父子之间口口相传。由于旧时艺人们文化水平有限,天马轿房唢呐曲目在传授中既无文字也无乐谱,传授使用的是传统的“郎当谱”,以唢呐音孔开眼确定调高和音域孔位,传承中既有一定难度,又有误差。近年来经蒋纯勇老师等一批专业音乐工作者帮助,整理出一批天马轿房唢呐常用的部份曲牌和曲谱,用简谱的形式记录下来,对传承和推广天马轿房唢呐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蒋纯勇老师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是都江堰市文化馆音乐辅导老师,长期对天马轿房唢呐音乐和青城道教洞经音乐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用简谱记录下流传的天马轿房唢呐曲牌和曲谱达三十多种,成果颇丰。蒋老师认为,流行于都江堰市天马的轿房唢呐音乐,在两百多年的流传中,除了唢呐自身的特点外,还受青城道教音乐和川剧乐曲的影响,在兼收并蓄中形成了天马轿房唢呐音乐的特色。轿房唢呐乐曲俗称“黄泥调”“沱打沱”“牛筋调”等,其实是一回事,是民间不同地方的称呼。轿房唢呐曲在定调时,一般由最低音来定调。在同一支曲调的演奏中,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乐队,其演奏技巧和装饰音又有些差别。

天马轿房唢呐音乐流传到今天,至少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传至民国初年杨慎友先生时,至少已传承了几代人。杨慎友是天马镇著名的轿房班主,在民国初年就已从前辈手中接下曾在灌县(今都江堰市)城区最为有名的“轿房”门面,成为轿房行业的掌门人。杨慎友除了经营轿房,本身就是吹奏唢呐的高手,天马轿房唢呐乐曲在杨慎友的手中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杨慎友后将其轿房业务和唢呐吹奏技艺和天马轿房常用的唢呐曲牌传授给儿子杨德发。同时拜杨慎友为师的还有天马人郑树云等一批天马唢呐演奏艺人,那时是天马轿房唢呐音乐发展的兴盛时期。其后天马人陈兴全拜郑树云为师,学习天马轿房唢呐的演奏,并将所学轿房唢呐演奏技艺传授给儿子陈奎。如今陈奎已成为都江堰市天马轿房唢呐音乐的非遗传承人。

据陈奎介绍,旧时轿房唢呐还有许多江湖隐语,非常有趣。如“网网”指的是轿房班主;“二条龙”指的是轿杠;“满天”指的是轿顶;“抬财神”指的是抬男人;“抬观音”指的是抬女人等。为什么轿房班主被称为“网网”呢?因为旧时轿房唢呐演奏班子除了掌门人和少数几个基本固定成员外,其它演奏人员比较自由松散,有活动时需要班主临时网罗人员,所以轿房唢呐有“天罗地”的别称。“天罗地”是民间江湖隐语,就是“天罗地网”的意思。由于轿房唢呐是由轿房班主负责网罗召集演奏轿房唢呐音乐的人参与活动,民间称班主为“网网”,参加的人员就称为“网罗人员”。天马镇轿房唢呐班主杨慎友就是本地有名的“杨网网”。据天马的老人们讲,天马及邻近的乡镇的许多人都不知道杨慎友的大名,有红白喜事需要请天马轿房唢呐班子了,习惯就说去找“杨网网”。

唢呐作为天马轿房音乐的主要乐器,其主要作用是营造气氛,渲染大喜大悲的氛围。唢呐曲中,低音的大唢呐和高音的小唢呐(俗称鸡呐子)配合而成。演奏有“大吹”“小吹”之分。不同的吹奏使用不同的乐器伴奏。“大吹”的伴奏乐器主要是打击乐,“小吹”的伴奏乐器主要是弦乐。目前天马轿房唢呐音乐已有至少37首固定曲牌和曲谱,可根据不同场合选用。婚庆和春节等节庆活动主要演奏如《迎亲曲》《跑马调》《割嘎嘎》《黄桶圈》《沱打沱》等喜庆、欢快、充满生活情趣的曲调,还有伴唱类如《胖大娘》《浪子叫妈》等。

据天马轿房唢呐音乐第六代传承人陈奎介绍,为了更好地传承天马轿房唢呐音乐,服务于社会,陈奎已组建了一支演奏天马轿房唢呐的团队,现已整理记谱有37支曲牌和曲谱。如喜事类曲牌和曲谱:《迎亲曲》《泥黄调》《跑马调》《迎送》《将军令》《串枝莲》《黄桶圈》《割嘎嘎》《新繁根》《莲花调》《喜相逢》《黄桶圈》《喜相逢》《牛筋调》《虞美人》《双叹梅》《懒娃娃》等。如丧事类曲牌和曲谱:《孟姜女哭长城》《哭皇天》《千花》《大合对》《纱窗》《普安咒》《双叹梅》《双奠酒》等。还有一些娱乐性曲牌和曲谱,如《黄大娘补缸》《胖大娘》《瘦大娘》《浪子叫妈》等。娱乐性乐曲是以幽默演唱为主的表演形式,唱词诙谐幽默,在活动过程中起调节气氛,活跃场面的作用。

天马轿房唢呐作为民间红白喜事的一种演奏形式,除了可以在固定的场所进行,更受群众欢迎的是它在婚庆的迎娶新娘活动中,一边吹吹打打一边颠轿行进的欢快场面,伴之以轿夫和媒婆幽默、风趣的四言八句,将整个迎娶新娘活动推向高潮,常常是一听到欢快、嘹亮的唢呐声,四邻和沿途的群众都会不由自主地停下围观,在欢声笑语中,轿夫就更加得意,更加来劲,把那轿子颠得来像要飞起来了。

“左边的挂,右边的空!”领轿者大声唱道。众轿夫齐声回应:“我们走当中!”意思是路两边有障碍,提醒后面的人走中间。

这就是抬轿行业中说的“报点子”。

轿夫抬轿,要相互配合默契,步调一致,行进途中,如遇转弯、水凼等障碍时,前面的轿夫报喊不同的点子,给后面的轿夫予以提示,后面的轿夫心领神会,予以回应,一呼一应,就形成了其独特的抬轿报点子。

报点子都不会明说,而是用幽默风趣的川西方言,一唱一应,显得十分有趣。如前面轿夫唱道:天上一朵花,后面的轿夫就应:地上牛屎巴。后面的轿夫就会注意躲避。如果路很平很直,也要不断报点子:前呼:大路一条线,后应:跑马带射箭。这时候你就尽管走就是了。

在唢呐音乐的间歇,随轿而行的媒婆也要来和轿夫说笑逗唱凑热闹。这里的媒婆大都是轿房唢呐班子请来表演增加热闹气氛的,并非真正的红娘。

东方一朵紫云开!媒婆挥动着大烟杆唱道,众轿夫立即齐应:西方一朵紫云来!媒婆又唱道:两朵紫云来相会!众轿夫又应道:迎接新娘下轿来。

接着,唢呐声更加的欢快,激越,大红的的轿子颠得更加厉害,围观的群众更加的兴奋,把个迎娶新娘的活动推向了高潮。

天马轿房唢呐音乐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一度停止活动,这项流传了200多年的地方民俗活动和民间音乐几近失传。20世纪80年代,杨慎友的儿子杨德发重拾旧业,成为当地及周边乡镇红白喜事的主要操办者,天马轿房唢呐又开始响起在天马及周边乡镇,受到群众的欢迎。都江堰市文化部门和天马镇政府十分重视这项民俗活动,在20世纪90年代就组织有关人员对天马轿房唢呐音乐进行深入挖掘和保护,聘请专业音乐老师辅导,举办多期唢呐演奏培训班,曾于1991年组织过百人唢呐演奏,声势浩大,场面壮观。并受邀到成都参加成都市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场面壮观而震撼。1994、1995连续两年,天马镇由50名唢呐演奏人员组成的表演队参加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演奏活动,通过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让全国人民欣赏到了天马轿房唢呐的壮观。进入二十一世纪,天马轿房唢呐在专业音乐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整理出一套比较完善的曲牌曲谱。天马轿房唢呐音乐在2014年列入都江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后,在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经常参加都江堰市的各种文化旅游展演活动,如参加春节迎春活动和清明放水节活动等,已经成为都江堰群众文化活动中一张靚丽的名片。

传统文化的回归,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这种抬着大红花轿,吹着唢呐迎娶新娘的民俗。甚至有许多外国姑娘嫁到中国后,指定要用这种最具民族特色的迎娶新娘仪式,闪悠悠的大花轿和欢快的唢呐音乐,让他们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迷人的魅力。

陈奎作为都江堰轿房唢呐音乐的非遗传承人,在传承天马轿房唢呐民俗文化中不断加强自己的团队建设,在为群众提供轿房唢呐服务的同时,不断吸收现代音乐的元素,丰富天马轿房唢呐音乐的内容,让轿房唢呐成为川西坝子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活动。

为了将马轿房唢呐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后继有人,代代相传,近年来,当地政府和轿房唢呐传承人陈奎、周杨等,不遗余力地宣传非遗,让轿房唢呐进校园、进社区、进庆典等,普及非遗知识,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扩大轿房唢呐的影响,积极推动年轻一代的参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推向深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