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峰的头像

何峰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8/07
分享

深山寻古寺


    梅雨季节里就是这样时晴时雨,时雾时风。我们出黄梅县城北,上东山,绕过五祖寺,穿行竹林,直如走进情杳于烟人淡于菊的禅境。

 


    黄梅是佛教圣地,东有五祖寺,西有四祖寺,北有老祖寺,南有妙乐寺,这些耳熟能详的寺庙我已经去过多次了。自读过著名作家熊召政先生的《东山访废寺》后,记住了熊先生认为名不见经传的中山寺在历史上更为辉煌的观点,心向往之,便有了这次周末中山寺寻访之行。


    乡村公路在大山里蜿蜒,拐过中山村,我们舍车登山,入楠竹林穿行,沿途但见泉水淙淙,声脆悦耳。坡下隐约得见溪涧如蛇样延伸,远处村舍若隐若见,“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仿佛走进了一片凝聚时间、孕育瑰宝的土地。


    又爬上一个陡峭的山坡,我们脚踩黄绿相间的石道和泥土前行,山道两旁或密或疏生长的荆条藤蔓中有一块块嶙峋岩石与我们擦身而过,与竹林中的点点岩石形成静候我们到来的队伍。有神形兼备的骷髅石,埋头藏泥的牛背石,形影不离的鸳鸯石,五指伸开的蒲扇石,一些山石上还刻有“南无阿弥陀佛”、“玲玲石”、“二天门”等字句,字型都是唐代的那种丰腴,且凹进去的笔画中,无不生满了苍苔。我们细看,如同在品读蕴藏着沧海变为桑田的密码。


    是啊,我们漫步松林小道,仿佛遍历千年风尘与历史。心中不禁感叹,寺院修建在青山绿水、清幽雅地,最能让释迦的门徒秉持佛门戒律,修行养性,在晨钟暮鼓中参悟天地宇宙之至理,人性之大善的菩提智慧。


    步行约有一里多路吧,如九曲回肠般我们就来到一个大的坡面上,周围篁竹比肩,万簌寂静,抬头顺着石阶向前观看,上面就是中山古寺了。


    我没有急着上去,而是环顾四望身边遍地长竹的山地,隐约可见山石围成的废址,面积很大,较之依山而建的五祖寺,眼前的宽阔就让人觉得熊先生的观点颇为可信。我独自又往寺院右边的一大片的竹林坡上寻觅,中间有一棵老树,巨枝虬结在半空中,如巨掌托住了流转不定的时光。再往深里走去,层层石墙基断断续续突显在外,高一脚低一脚走过去,在林间还能发现有不少的石雕、柱础遗迹和佛塔。我一边观赏一边拍摄,不觉在其中迷了路,四处探寻,潮闷、溽热使人大汗淋漓,我才终于又回到台阶前。


    石阶两边散在有更多的石雕残件,各种造形栩栩如生,这样的精致,凝固了岁月,惊艳了时光。虽然一样生满绿色苔丝,却让人无不心生怜爱。


    越过青滕缠绕的残存的围墙,我们眼前看到的是院内东西两侧已经残破的房子中间,立着一个麻石砖砌成的三间二层房子,走过去爬上窄窄的楼梯上二楼,里面局促地安有几尊佛像。楼上采光并不好,不免令人心有惆怅。走近窗户看院子,绿草如茵,清香飘洒,梵音缭绕,在这虽然破旧但整洁的院落里,浓郁的绿荫似乎在点燃着来人的幽思……


     我们的到来,寂静的寺院里有了一点生机。同行的徐先生曾与老和尚有过交往,从他们交谈中看得出,对我们的造访,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和尚还是显得很不适应。


     才来寺院不久的小徒弟飞快走进正面的屋内。他让我们带些自产的黄瓜、玉米等食物,但我们谢过了。我们既然没有错过古寺,到这里放下了许多,又何必再带这些东西而去呢。


     中山古寺虽然只是一个残存的遗迹,它没有文字记载,甚至也没有口传的历史,我们不知道它的前世今生,但是不妨碍它成为世人寻求精神安慰的宝地,可以安妥地、舒展地放置身心。佛家认为,烧香拜佛,灵与不灵,不仅仅取决于内心是否虔诚,更是取决于自身品德修养的高低,曾有高人写得明白:“持身大正,见吾不拜又何妨;心存邪僻,任尔烧香有何益?” 可惜的是,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心有灵台当自省,欲无止境莫上香”,来到古寺,放下欲念,感受自然的和谐与信念的威力,才是修行正道。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正合我此时的心情。今年很火的一首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涌上心头。在中山寺半日,我的思绪已经穿过时光隧道,回味熊先生所描述的幻象:“漫步在梵刹的废墟上,我想像千多年前,这里殿宇巍峨,僧众云集,是何等的景象。”


        是啊,古刹重辉正可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