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解春教授新作《所见所悟》
半月前的一个周日中午,我收到上海寄来的快递,打开看,是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教授赠送的新作《所见所悟》一书。这是一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他多年海内外游访的文稿,全书是用镜头和文字,更确切说是用眼、用脚、用心记录徜徉国内外无数个场景的“所见所悟”,睿智省思,赏心悦目。
我与高教授相识,缘于一次摄影采风活动,后又在几次医学学术会上聆听过他的真知灼见,深为感佩,遂于今年初在我院学术报告厅落成之际,请他来黄梅讲授医院学科建设与绩效管理,虽然正值湖北大雪,天寒地冻之时,却让我院全体管理人员脑洞大开,热血沸腾。所以,我展书先看目录,一下就翻到在书后几节,找到我们一起活动的记叙。
那是国庆时节,京城正是日丽温煦,内蒙坝上却已经是滴水成冰。我们到达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匆匆吃过晚饭,二十几个人便聚集到会议室,围坐在大会议桌两边,听《中国摄影》杂志主编陈仲元老师讲课。据活动组织者之一的《中国卫生影像》杂志社邵社长介绍,上海的高解春教授也在团队之中。此刻,他正坐在前面,离陈老师很近,我在他的对面,一起听陈老师用京腔讲述“有温度的摄影”,不时眼瞟一下高解春教授。高教授是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的创立者和操盘手,是国内医界风云人物。此刻,中等、壮实身材的他正安静地听陈老师讲授,不时还作记录。当时我无从知道他是有什么样的体会,现在,在书上找到了他的感悟:“陈老师……不断颠覆着我们原有的摄影观,不断升华着我们的摄影理念。顷刻间,我们便完成了一次由过去只注重“形”和“色”向未来更关注“光”和“心”的摄影理念的脱胎换骨”。说实话,那次陈老师的演讲,确实精彩,我也受益颇多,但高教授的这番感悟比我更深更精。在以后三天的创作中,我看见他总是一个人静静地观察、拍照,有好景就轻声招呼大家。比如,一天拂晓时分,我们黑灯瞎火中随队爬山,他发现坡上一个垭口处有一棵歪脖树,很有风骨,便趴在地上拍照。听到他兴奋的呼叫,已经走过了此地的我也转回来拍了一张。今天,在书中也欣赏了他当时拍下的这张佳作。
有幸多次同高教授接触后,感觉他在镜头前,能象鹰隼般捕捉着世界每一个精彩之景;讲台上,他能语言犀利、调控现场地娓娓道来医院管理的本质;笔记里,他又文笔优美地介绍每一处古迹之美、每一家医院之长。
细读全书,不仅作者将游历时拍下的精美的图片尽收书中,也有颇富文采、诗意盎然的文字,二者相得益彰,在此之上,作者视域开阔,纵横捭阖,读来激潜情,兴愉悦,如沐春风。依附于游览景点上的人文历史描述,景与理交融,诗与思结合,让我体味了全球兴盛或荒废的文明,醉人或心酸的史迹,以及迷人的风光和神奇故事。难能可贵的是还发散引用古今中外艺术精品,信手拈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据我不完全统计,书中引用到的音乐有花儿乐队的《挪威森林》、斯美塔的《我的祖国》以及《鼓浪屿之波》、《丽水金沙》,影视片从《布拉格之恋》、《2012》、《泰坦尼克号》、《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和李小龙电影,到《孽债》、《玉观音》、《我的团长我的团》、《乔家大院》等等,不一而足,作家就更多了,有国外的丹·布朗的《天使与魔鬼》、彼得 ·梅尔的《重返普罗旺斯》、《普罗旺斯的树》、D·H·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有国内的毛泽东的诗词、艾思奇的哲学、徐志摩的诗、余秋雨的散文,甚至还有姜跃和刘立云的《莫斯科的落日》,四大名著内容就更多了,让我们从中窥见作者深厚的人文艺术素养,能有这样的学术成就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他提出要培养中国一流的医学人才,就必须注重人文和临床科研思维、科研能力的训练,这是有切身体会有感而发的。
是的,作为医者,高教授或为访问学者,或为考察团长,以东欧访问纪事、访美记、北欧见闻、南欧记事、北美访问随笔、澳新访问纪事、俄罗斯瑞士访问记、美国墨西哥访问记、英国爱尔兰访问纪事等编章,林林总总,为我们呈现了大量中外医疗管理的“他山之石”,涉及有医院运营管理、智慧医院建设、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十几个当前国内医改热点话题,认真读下来,对我们作好医院管理工作大有裨益。如在总结英国民营医院发展成功经验时就以需求导向、定位清晰、市场运作、多方监管近三千字加以介绍,一个优秀的医院管理者本色尽现无遗。正如书中所说:“世界其实并不大,更多的是要走出国门,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思考、去寻找人类发展的规律和自然演变的力量,可以获得许多心灵慰藉和思想升华”。
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医疗体系当然有其先进之处,有很多我们学习之长,书中有关的篇幅不少,但作者并不是一味的推崇。比如在访问墨西哥的医疗保障和服务体系、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和运营机制后,作者认为更多的体现了符合其国情的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具有公平性和公益性,认可之情溢于言表。随后的描述更看出高教授的性情:在入境时,“美国签证官对我们访问墨西哥医院很疑惑,反复问我和我的同行同样的问题:“你们去墨西哥医院干什么?……你们从墨西哥带回了什么?”他最后居然在我的签证上做了标记,让我在安检时接受危险品的特殊检查”。这里“居然”一词,把一个海派学者的气愤表达得淋漓酣畅。面对这样的傲慢与无礼,作者大声呼唤:“自诩大国的人们,去发展中小国用你们客观和理性的眼光看看,他们为自己国家繁荣、民生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是不是有振聋发聩之感?
更令人感动的是在字里行间跳跃的作者一颗爱国之心。无论是自己出国经历,还是爱女留学,遭遇过出入境的不公正,实验室的白眼,交流时的不屑,这些虽然只是偶尔出现,但在游子心中留下的伤痕却十分深刻,后来境况变得越来越好了,作者归结于自己祖国的强大,才能让游子在外获得尊严。这份自然流露的情感,都能看出他的一片丹心。书中谈到他们发小“四君子”中,其他三人都已经纷纷出国定居,唯独高君不为所动很有意味。出去的人感叹“好山好水好寂寞”,留守者自嘲“好脏好乱好快活”,这份执着和笃定,我读出的是他对事业的追求和同事、夫妻、父女情深,更是作为炎黄子孙的赤诚之心,期望祖国强大和昌盛,更期待中国未来的改革开放平稳、有效,因为“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的命运都与祖国连在一起”。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细细品味咂摸这本三十五万字的书,优游林泉、亲近自然的自由心灵与救死扶伤、修齐治平的济世理想,都集中在一个有情怀的学者身上完美展现。我读高解春教授,悟出他袒露出来的这种中国传统文化所标举的“士人”的最重要精神特质,并为之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