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峰的头像

何峰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812/24
分享

道德沦丧的血泪控诉


——读海因里希·伯尔《洛恩格林之死》

               

       最近学习叙事医学有点着迷,知道要从读名著开始,便翻到一本旧书中一篇《洛恩格林之死》,读到我几乎要落泪了,这是已经好多年没有的感受了,遂记之。

 

     《洛恩格林之死》是德国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因里希·伯尔写于1950年的短篇小说,背景是德国战败后最初的时光。

       故事发生在一家医院里,救护车送来下肢受伤的洛恩格林,十多岁的他爬上行驶的火车偷煤,低头躲过卢森堡兵射来的子弹,但火车突然停下后他被甩下来摔断了双腿。医生给他打了一针止疼针,过大的剂量让他安静了下来,随后陷入一种幸福的瞻望状态,昏迷中他还挂念着两个幼小的弟弟。病情加重时,医生护士去抢救另一个心脏出问题了小女孩,只有修女手足无措地看着洛恩格林说昏话,并赶在他咽气之前给没有受过洗的他施洗礼。

       小说言简意赅,用直观的手法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冷静、朴实的白描中注入了强烈的夸张,借以渲染气氛并进行讽刺,还吸取了蒙太奇、内心独白、闪回、联想、象征、纪实等现代表现手段,读来动人心魄。

    

        法西斯战争不仅给世界人民带来罪恶,也让德国人民蒙受灾难:饥寒交迫、道德沦丧、社会动乱……我们先看看书中描写的应该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医务人员的种种与其身份不相符的行为:

 

对病痛漠不关心:护士托起男孩的两肩,另一个抬担架的,不是那个司机,径直抓住孩子的两条腿,男孩又发疯似地尖叫起来。医生烦躁地说:别嚷,安静点,安静点,没有什么了不得……’ ”

 

治疗草率不严谨:给患儿注射后才关注到注射了多少?当护士回复有十毫升,”  大夫耸了耸肩,稍多了一点,等一会再看吧。

 

行为随意不规范:医生诊疗时嘴上叼着香烟,心里救治时却想着同事倒卖药品弄好了,我倒要分点好处。,该作下肢X光检查的到患儿死亡时还没有去作。

 

更为不耻的是医生洛迈尔大夫盗卖毒毛旋花子素,另一个小女孩施兰茨因为心脏病却没有强心药毒毛旋花子素可用而死去。

 

       与此相反的是作家用大篇幅写到洛恩格林对家中两个小弟弟的挂念,父母和哥哥生死不明,汉斯和阿道夫,他们还等着我回去做饭呢!

 

     小家伙们现在真是孤单单的了。他知道得很清楚,他们又在倾听着每一个脚步声和楼梯上每一点细小的响动,而楼梯上会有非常多的声音的,小家伙们也会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也许汉斯会安慰阿道夫,可是汉斯自己也很脆弱,动不动就哭起来,说不定阿道夫反而会安慰安慰汉斯呢!可是阿道夫才五岁,而汉斯已经八岁了,还是汉斯安慰阿道夫的可能性大,但是汉斯脆弱得可怜,阿道夫倒是坚强些。


     他们自己不敢去拿面包,有几次,他们一下子把一星期的定量全吃光了,他严禁他们自己去拿面包吃,以后他们就再也不敢了。本来,他们现在可以放心地去吃土豆,但他们不知道啊!要是他早些告诉了他们可以吃土豆,那该多好!汉斯已经很会煮士豆了;但他们不敢,他过去把他们处罚得太严厉了,甚至不得不揍过他们几下,因为一下子把面包都吃光了,怎么能行?!如果他从来都不责打他们,那他现在心里会高兴的,他们就敢去拿面包吃,至少今晚不会挨饿了。而现在,他们只好坐在那儿等着,一听到楼梯上有声音,就激动地跳起来,把苍白的脸贴到门缝上,象他千百次看到的那样。噢,他总是先看见他们的脸,他们一下子就高兴起来。啊,即使在他打了他们之后,他回来的时候,他们还是那么高兴,小家伙们什么都懂得。现在,每一点声音都会给他们带来失望。



       读着这样细腻入微的描写,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滋生恻隐之心,潸然泪下。

 

       当然,作家深知这样的景况只是社会风气的折射,这部作品的深刻之处就是并不仅仅是揭露医院里的丑恶,我们看看作者笔下的社会众生像:

       两个抬着担架救人的人,先是对一个上吊自杀在紧急关头被人割断绳子救下来的人埋怨干吗割断绳子救他?,人性冷漠到了极致;后要拿走一位好心太太给洛恩格林包裹伤口的毛毯,拿回去让老婆把它洗干净,这年头,床单也可以卖不少钱哩。"又是多么的自私!

       用笔不多的自私自利的格鲁斯曼太太、盗卖药品却逍遥法外的洛迈尔大夫、象疯狗一样卢森堡兵以及物质的匮乏、飞涨的物价……这些充分展示战后的德国随着纳粹编织的神话一个个破灭后,人的信仰、信念、价值观也受到打击,建筑上是一片废墟,心灵上也是一片废墟。

       医院是社会的缩影,社会风气不净化,医院也变不成净土。这样的环境下,又如何让医院里的工作人员独善其身呢?

       有学者研究认为,人的行为不仅受社会环境中的生活事件的直接影响,还会受发生在更大范围的社区、国家、世界中的事件的间接影响。中国有句古话: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是焉!我们也不用单纯谴责这些小人物,他们也有他们的无奈,但对于医务人员,救死扶伤永远是第一位的天职!秉持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真正做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是应该的。改变社会,先从改变自我开始,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一切抱怨是注定无济于事的。张晓风在《火中取莲》里写道:命运,你要给我砂砾吗?好,我就报之以珍珠。命运陷我于窑火吗?我就偏偏生出火中莲花。诚如是,医生就不会成为"背锅侠,患者也不会将医生视为假想敌

 

      海因里希·伯尔在文中给小洛恩格林的“幸福感”是在过量的麻醉止痛药下的幻觉,并且在文中多次描述,以营造、强化这个臆念。

 

       幸福,”孩子喃喃说道,“把您所有的幸福都装到针里吧,也给小家伙们装一点。……”

 

      这样巨大的反差无疑是给现实以深刻批判。与此同时,他又塑造了一位身份有特殊象征意义的修女利奥巴形象,这个人物给了我们一丝慰藉、一分希望、一些启迪。让我们看看她的几处描写:

 

这时门开了,一个修女慌张地跑进来。她正要开口,一看见受伤的病人和医生,又闭住了嘴,蹑手蹑脚地走过来,亲切地向医生和脸色苍白的护士点了点头,然后把手放在孩子的额头上。孩子蓦地睁开眼睛,惊愕地望着站在他床头穿黑衣的女人。表面看来,好象是那只冰凉的手在他额上一捺,便使他安静了下来。

 

医生扎好了绷带,修女把孩子的衬衣又拉到腰下,然后从柜子里取出一条白床单,给孩子盖上。

 

格里尼,你乖乖地躺一会好吗?”修女问道。“好。”孩子答应着。但当他们走了以后,他的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好象刚才放在他额上的修女的手把眼泪挡住了。他不是难过得要哭,是被幸福感动得流泪。要说因为难过和害怕的缘故那也是有的。只有当他想起小家伙们的时候,那可真的是因为难过而流泪,但他总是尽量设法不去想他们,因为他愿意完全为幸福而哭。他活到这么大,还不曾有过象刚才打针以后那样奇妙的感觉。一种神奇的温暖,象一股乳流贯注到他的全身,使他有些昏迷,同时又使他清醒。他的舌头感到有种甜丝丝的味道,他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尝到过这种甜味。

 

没有,”男孩要伸出胳膊乱打,“我没有受过洗礼。”……修女在胸前划了十字,很郑重,动作很慢,然后把试管里的水倒向男孩的额头,流着泪说道:“我现在就给你施洗礼……。”男孩突然被冷水浇得清醒过来,猛一抬头,把修女手中的试管撞掉了,落在地板上摔得粉碎。男孩微笑地望着惊恐万状的修女,喃喃说道:“施洗礼……好……”


      多么细心的体贴、多么深刻的共情!在这位修女的身上,她的良善、勇敢、温柔是对虚伪、冷漠、黑暗最强的讽刺和抨击,不也是体现着我们今天倡导的叙事医学关注、倾听、归属之内核吗?如果说,海因里希·伯尔讲述的是二战后一个无家可归的社会,一个脱出常轨、误入歧途的时代……这样的艰难岁月之后,新一代作家、思想家、学者如此勇敢无畏地挺身而出,在精神生活中肩负起他们自身的重要使命,肩负起他们国家的任务的话,那么,今天的叙事医学在特别严峻的医患关系中提供了一个有助的路径、有力的抓手。

 

       从近几年紧张的医患关系特别是频发的杀医事件上看,中国的医生在最危险的执业环境里生存,中国的患者(其实包括医生们)也在最昂贵的社会环境里挣扎。这是整个社会信任危机的真实写照,深刻反应出中国转型期社会制度的一系列问题。没有精神、没有实干的民族是不会这上好日子,没有道德、没有信仰的人即使拥有丰富的物质他也不会幸福。所以,这些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动因。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要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让实践来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可以说,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从这种意义上说,构建新型社会道德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白衣天使,我们一直在努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