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爱,像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老师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老师像一支红烛,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这无私的奉献,这浓浓的恩情,伴随着学生走向远方。
我的求学记忆里,对村小学的印象最纯朴。学校有三名老师,他们的身影,常在我脑海里浮现;他们的声音,常在我耳畔响起;他们的爱,常驻我的心田……
一
村小学位村中的汤河岸边,这是一条流经豫北平原的小河,一座石桥将村庄南北村相连。缓缓的河水流经桥下碎石处,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轻柔悦耳,昼夜不息,让偏僻的小村庄多了几许灵韵。
桥北头的河堤下原来是一座庙堂,上世纪五十年代改成了村小学,不同年级的学生,分班坐在由庙堂改成的教室里。老师姓刘,很特别,特别之处在于他身上有很多光环,他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身上几处伤疤,是无言的军功章。当年退伍时,组织上安排他到县城教书,他坚持要回自己的家乡,就这样成了一名农村教师。
刘老师的返乡,在村里兴掀起了一股学文化的热潮,他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办扫盲识字班。他忙碌一个冬天,村里很多人由“睁眼瞎”变成了“文化人”。
村里人感受到了学文化的好处,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来年开春,全村青壮劳力齐上阵,在庙堂前盖起一排土坯房教室。学校有了规模,又挑选了几名“肚子里有点墨水”人,到学校当起了民办教师。
刘老师是公办教师,自然成了刘校长。夏天,土坯房教室里闷热得像蒸笼似的,学生们坐不住,老师们也受不了。刘校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琢磨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吱吱”一阵蝉鸣传来,刘校长抬头望一眼河堤上成排的绿树,便有了主意。他让老师带着学生搬起凳子,来到河堤绿树荫凉里上课。
即使这样,遇到无风的日子,同学们还是满头大汗,拿着课本不停地呼扇。看着同学们的难忍劲儿,刘校长又拿出了他的防暑降温“独家秘方”。
他给同学们讲朝鲜战场上的战斗故事,讲艰苦的战斗生活,三九严寒的季节里,战士们冻的浑身发抖,只能用冰雪拌炒面……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听着,似乎感受到了阵阵凉意。生动的故事似一股凉风,像一场甘霖,让同学们烦躁的心平静下来。
年复一年,刘校长的战斗故事伴随着孩子们成长,一届又一届学生心里装着刘校长的战斗故事,从学校走向田野、走向外面的世界。
二
时间能造化人间美景,也能腐蚀世间万物。斗转星移,寒暑交替,岁月无情地摧残着土坯房教室。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上小学时,学校的土坯房教室已是风烛残年。土墙皮成片脱落,泥土房顶逢雨必漏,一旦遇上暴风雨,还会出现脸盆一样的窟窿。
雨过天晴,刘校长和李老师两名男老师便忙碌起来,砍木料,和小麦秸泥,爬梯子上房顶补窟窿。老师成了泥水匠,美丽的身影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里。
我上五年级那一年春天,刘校长和李老师在校园一个角落挖了两个正方形土槽,制作了两块水泥板。过了几天,又在校园里砌了六个砖墩。
同学们纳闷,问李老师:“这是要干啥用的?”李老师笑一笑说:“你们猜?”有的猜要建小仓库,有的说是建凉棚,还有的喊一句:“我知道啦,要建厨房。”李老师笑了,反问同学们:“砖墩这么矮,能容得下人吗?”同学们不解,越发好奇。
两块水泥板被抬到了砖墩上,同学们仍是找不到答案。李老师看着同学们好奇的眼神,告诉同学们:“这是乒乓球台。”
同学们欢呼起来。
刘校长从乡供销社买来一盒乒乓球,李老师用木板锯成一幅乒乓球拍,在水泥台中间放了一排横立的红砖,然后,两名老师手把手教同学们打乒乓球。校园内“乒乓、乒乓”的打球声,和着汤河里“哗啦、哗啦”的流水声,犹如演奏交响曲,很是悦耳。
数日后的一个下午,“当当当”放学钟声响过,激烈的比赛开始了,围观的同学争着拾球,一个同学不小心踩到了乒乓球上,球被踩瘪了。在偏僻村庄里,乒乓球可是贵重的“稀罕物”,同学们一下子吓傻了,踩球的同学顿时哭了。
李老师从办公室走出来,问清情况,笑着说:“不用怕,大家等一下。”他回到办公室,端来半茶缸热水,将乒乓球放进去,同学们不知道老师要干啥,个个瞪着眼睛、屏住呼吸,吃惊地看着,片刻,“嘣”很轻微的一声响,乒乓球跳动了一下。
乒乓球复原了,同学们高兴地跳起来,喊着:“老师太厉害了!”我问李老师:“这是啥原因?”李老师说:“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你们上了初中学物理就懂了。”李老师的话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也更加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
赵老师是村小学的女老师,也是我上三年级时的班主任。一天,她走进教室,站到讲台上说:“同学们,把书本收起来,抱臂坐好。”同学们以为要开班会,几个平时调皮的同学顿时规矩起来,用期盼的目光注视老师,期盼老师别点名批评他,或者少批评几句。
赵老师看看同学们严肃的表情,笑了笑,转身在黑板上写字,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节奏,齐声念起来:“学……习……雷……锋……好……榜……样”有同学反应快,喊道:“这是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赵老师边写边说:“讲对了,同学们,咱们今天上音乐歌。”
“噼啪噼啪”同学们按捺不住兴奋劲儿,猛烈鼓掌。平日里,只上语文、数学两门课,对于音乐课,一直是同学们埋藏在心底的奢望。
同学们扯着嗓子,跟着赵老师唱,教室里瞬间成了欢乐的海洋。
其实,赵老师也不善于唱歌,可是她摸透了同学们的心思,自个儿在河边练习了很多天,才来教同学们。那一学期,同学们跟着赵老师学会了《团结就是力量》《社会主义好》等几首红色歌曲。唱歌声传出教室,传遍校园各个角落,又飘散在村庄的大街小巷。
后来,赵老师又兼教了美术课,虽然,只是简单的美术入学知识,但是,同学们学会了画房子、树木、花朵等身边的事物。同学们觉得赵老师不简单,从内心里把她当成了“偶像派”。
赵老师不仅教课好,而且还有慈母般的爱心。赵老师的身体不好,有一次生病住院,我们班便集体放假了。十多个男生像脱了缰绳的野马,整天在街上跑着玩,到村外打土仗。赵老师知道后,在医院待不住了,她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拖着虚弱的身体回到村里,强忍病痛给我们上课。
赵老师的爱心深深打动了每一颗童心,课堂秩序好了,同学们的学习劲头足了,几个调皮的学生也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村里人都夸:“这一群孩子懂事啦、长大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年过去了,我时常想起了村小学的“战斗英雄”老师 、“泥瓦匠”老师和“偶像派”老师……
祝福,可爱的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