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民保的头像

李民保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9/02
分享

他从仙人桥走来


——古华创作道路

李民保

仙人桥,古往今来,流传着无数美丽的神话,著名作家古华就出生在仙人桥边的一个小山村里。

古华,原名罗鸿玉,生于1942年,是我县石桥镇二象村人。古华初中毕业于嘉禾一中,毕业后当了一年民办教师,后考入郴州桥口农业学校,毕业分配在桥口农科所当农工。在桥口农科所他一干便是十四年。其间,他当过果农,种过水稻,扶犁撑耙,苗木稼接。实际上,古华是农校培养出来的一个农业技术员。

古华从小就爱好文学,并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古典文学名著。中学时代,古华在学校当过校刊编辑,自己也经常在校刊上发表一些诗歌和短小精悍的散文。

他在农科所工作期间,有一天他在办公室看到了一本《湖南文学》杂志,他拿回自己家里,看完了里面所有的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看过之后,他觉得自己也可以写出这样的小说来。于是,他初步构思了以农科所生活为原型创作了第一篇小说处女作《杏妹》,小说写出后,他高兴了好一阵,自己偷偷用稿纸抄正后,投寄到《湖南文学》杂志社。

小说寄出后,他在家里日盼夜等,十天半月过去了,仍然杳无音讯,一个月后,《湖南文学》两名编辑来到了农科所,来调查了解古华的情况。当时任《湖南文学》主编的康濯看了古华的小说《杏妹》后,古华的才华得到了农科所领导的大加赞赏,所领导鼓励他多创作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

古华得到所领导的鼓励和编辑老师的赞赏后,创作热情更加高涨。不久,他又创作发表了《果园巡逻兵》、《甜胡子》、《莽川歌》。

省文联为发展文学事业,准备召开一次全省的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郴州地区参加的作者有肖育轩、李绿森、欧阳戈平、唐春健、蒋贤光、郭英忠、郭垂辉等,而古华本来是省文联指定要参加会议的重点作者,却因为他的家庭出身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审查时没有通过而被取消了。

这件事对古华震憾很大,也使他的创作在相当一段时间受到很大的压抑。文化大革命后,红卫兵运动热火朝天,古华却没有去随大流,而是当一个逍遥派,他关在家里看书写作。当时,农科所还有人写了他的大字报,说他是黑线人物。古华的妻子回来告诉他,他要妻子当作视而不见。后来,果然,这事也没有人追究,便不了了之了。

文化大革命中期,古华在农科所虽然笔耕不辍,然而发表作品审查时总是难过关。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时代,他又怎么能写出“高、大、全”的小说人物形象呢?这时期他虽然没发表什么小说,但却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素材。他以醉眼看时势的态度,一方面在融洽邻里关系时乐于助人不拘小节,另一方面所领导吩咐的事他毫无怨言,一些会议材料、汇报材料、科研文章,他都乐意代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古华的创作激情得到了空前发挥,1977年至1979年间,他先后创作发表了《九十九堆礼谷》、《浮屠岭》、《金叶木莲》。

1978年,古华在宣传文化部门的关注下,他从桥口农科所调进了郴州地区歌舞团,妻子也调进了郴县供销社。当时,任郴州地区文化局长的马东亚同志,对古华的创作非常重视,并特别叮嘱歌舞团团长袁锷基说:“古华调你团工作,只拿工资,不参加团里活动,让他专心创作文学作品。”

1979年,地区文联恢复成立,古华又调进了文联工作,成了一名不是专业的专业作家。古华的创作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此后,他经常下基层到农村采风,吃住都由文联报销。

1980年夏,古华在桂阳县采访到的一则寡妇平反昭雪的故事,通过想象构思,躲进了湘南避暑胜地,莽山林场的一间小木屋,用了二十余天的时间,创作出了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遥远的山镇》以及另外一个短篇小说《爬满青藤的木屋》。

这年秋天,古华被省文联推荐参加了由中国作协举办的“鲁迅文学讲习所”学习。在讲习所他聆听了老一辈作家、评论家、艺术家的讲课,并将自己的习作《遥远的山镇》、《爬满青藤的木屋》交给了评论家秦兆阳同志,秦兆阳看了后,觉得古华是个具有巨大潜力的作家,同时还建议古华的小说再作些深加工,将题目《遥远的山镇》改为《芙蓉镇》。

古华按评论家的指点,将自己的小说又仔细的改了一遍,而后交由秦兆阳主编的《当代》大型文学刊物,发表在1981年的第一期上。《芙蓉镇》小说发表后,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编辑部每天都要收到上百封读者来信,古华的名声也一时大震。

1982年,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成立,并举办了首届评奖活动,从1979年至1981年出版的400多部长篇小说中评出六部,《芙蓉镇》就是其中的一部。

《芙蓉镇》获茅盾文学奖之后,古华的名字和他的小说一样,风靡全国,《芙蓉镇》也被译成十多种国家的文字推向世界,评论文章不时出现在新闻媒体,曾有人统计为古华写评论《芙蓉镇》的文章超过了一百多万字,而《芙蓉镇》总共才十五万字,从中可见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所包涵的深刻思想主题,是永远值得人们研究和挖掘的。

1987年,古华定居加拿大。此前,国内不少文学圈内的人询问他:你走过什么样的创作道路呢?你是从哪里来的呢?

古华深有感触地告诉人们:“我是从哪里来的?是的,我不应当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我是从乡间那布满牛蹄窝的小路上来的,是从砍竹打柴的丛林幽径上来的。是从两旁铺着云霞般草子花、油菜花的田塍上来的,是从轧满了车轮辙印的机耕道上来的……打赤脚穿草鞋,风雨阴晴,泥水汗水,播种收获,是生活造就了我,人民养育了我……”。

谁说不是呢?古华,一个从仙人桥走向世界的文学成功人士,他的每一个脚印,无一不烙下他对生活的感悟,对事业的执着,而文学创作又恰恰离不开这种感悟和执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