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棘鸟的輝煌及其他(随笔)
花牛红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中所描写过的一种古时传说中的鸟。 传说它一生只唱一次歌。从离开巢开始,便执着不停地寻找荆棘树。当它如愿以偿时,就把自己娇小的身体扎进一株最长、最尖的荆棘上,流 着血泪放声歌唱——那凄美动人、婉转如霞的歌声使人间所有的声音刹那间黯然失色!一曲终了,荆棘鸟终于气竭命殒,以身殉歌——以一种惨烈的悲壮塑造了永恒的美丽,给人们留下一段悲怆的绝唱。这个传说的寓意是,人要想达到理想的境界,必须自愿地去忍受痛苦。
慑于荊棘鸟创造出刹那间生命辉煌的那种无形的穿透力量,我脑际时常萦绕着一个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故事,它令我心悸不已。
战国后期,秦王政(嬴政的年号为“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国力日益强大的秦国才灭赵不久,欲再攻燕,而燕国兵少将弱,无力抵御强秦虎狼之师的进攻。燕太子丹为了挽救即将灭亡的燕国,便图谋刺杀秦王嬴政。终于,他结识了祖籍齐国,后迁于卫国的壮士荆轲,荆轲长于击剑,有胆有识,为答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他答应刺杀嬴政。为了取得嬴政的信任,荊轲带上燕国督亢地图和逃亡燕国的原秦国将军樊於期的人头,作为觐见之礼,并藏剑于图,以伺机行刺。此剑是燕太子丹花重金从赵国徐夫人手里购得的,用毒药煨淬加工而成的“见血封喉”的毒剑。经试验,只要剑破皮肤,伤者即可毙命。
荊轲明知此行无论成功与否,自己都必死无疑。然而,他却义无反顾地走了。他的名字叫荆轲,也许是宿命使然,他和荊棘鸟一样,一生都在寻找那棵带刺的荊棘树! 抑或是他 认定自己已找到了那棵带刺的荊棘树了。
由于荊轲所带的“礼物”均为秦王嬴政所需,故嬴政见之大喜,便在咸阳宫召见了荊轲一行。当嬴政展图时,图穷匕首现,荆轲迅速抓住匕首,劈面就刺,嬴政大惊,闪身绕柱便跑,荆轲亦绕柱穷追。按秦法规定,群臣进殿不得携带任何兵器,因而群臣手无寸铁,无力相助,加之嬴政所佩之剑太长,一时不易拔出。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多亏御医夏无且提起药箱击中荆轲,大臣们急呼“王负剑”,才使嬴政把剑推到背后斜抽出鞘,一剑斩断荆轲的大腿,但荆轲仍毫不畏惧,将匕首掷向嬴政。遗憾的是未能刺中,反被嬴政用剑刺死。
出于对荆轲的敬慕和钦佩之情,我全文记录了荆轲刺秦的故事,不敢有半字的疏漏。然而,燕国原打算通过刺杀秦王嬴政,达到延缓灭亡的目的,却事与愿违,反而加速了燕国灭亡的进程。我心中总难免滋生出一个不小的疑窦来:荊轲他死得值吗?
且不说荊轲和荊棘鸟的作为有无价值,但至少说他(它)们是在一次辉煌的升腾中找到了生命的闪光点。要不,荆轲绝对不会有“提剑出燕京”时,面对“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的易水,悲壮豪迈地唱出那支世界上最动听的曲子: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一代大英雄荆轲奇功未成身先死,常叫后人泪满襟。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讲,他那种不畏强暴、慷慨赴死的精神很是能震撼人的灵魂的。隐约中我似乎感觉出了荊轲是用生命创造了一次荊棘鸟式的辉煌。
以上是我二十多年前给初一学生讲了不下十次的中国古代史的同时,在给高三文科班的学生复习“战国七雄”及“秦统一六国”的历史的时候,本着让学生理线索找规律提问题达到最后解决问题的目的的那一瞬间,自己突现灵感,写下了该段文字,被当时的一个小杂志刊载,当时很是为自己的这段文字得意了一番。其实当时我还是没有多思多想,只是沿着古人的思路来思考的,更多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荆轲那种不畏强暴、慷慨赴死的民族精神。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重读此文,我忽然觉得有种被古人忽悠了的感觉!不信?你看看,荊轲在咸阳宫大殿内图穷匕现后的一系列作为不是太草包了吗?做为一个专业刺客,在那样极佳的行刺机会面前失手了,并且叫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御医用药箱击中,后被慌乱中连剑都难以拔出的秦王嬴政用剑砍断大腿,最后被刺身亡。多可悲啊!荆轲刺秦,勇气可嘉,但本事太草包了。要是放到现在,有网民会直接骂成傻B一个!荊轲不仅辜负了燕太子丹对他的厚望,而且还对不起大名鼎鼎的徐夫人所铸的千古名剑,更是辜负了易水河两岸人民对他的殷殷期望!不知道有人想过这一问题的没有?!
我给学生讲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的时候,要学生牢牢记住:韩赵魏楚燕齐。“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是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的诸侯国。秦灭韩之后,韩国贵族出身的张良离家出走,浪迹天涯;张良本是一文弱书生,带着他的全部家产足有万金之资,到处寻访为他报仇之人。终于,他找到了一个大力士。张良为大力士铸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锥。秦王政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张良和这个大力士潜伏在“博浪沙”这个地方,用那只一百二十斤的铁锥投向秦始皇。遗憾的是,由于距离太远,这一锥“误中副车”。
不论是荆轲刺秦还是张良刺秦,这件事的结果都是失败的。结果相同,但方式风格却不同。
荆轲刺秦,本来不是自发自愿的有意识的复仇行动。荆轲这个人的特点,无非就是认死理,敢豁命,从咸阳宫大殿上的表现只能说他仅会点儿武功,酒量大;韩信评价项羽的八字“ 妇人之仁”、“匹夫之勇”,可以原封不动地用在荆轲身上。由于被燕太子丹的小恩小惠所收买,荆轲抱定“君子死知己”的僵化信念,心甘情愿地当了工具和炮灰。并且在咸阳宫大殿上与秦王嬴政的那一战显示出他本就那点儿玩命的本事。古往今来,多少史家骚人为其歌咏,我以为荆卿他有愧于真心英雄这一称号!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确是有点虎头蛇尾。倒是元代学者陈孚在《博浪沙》里题咏的兴汉数百年之基业的张良(字子房)的英雄气概还是比较让人认同些。
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惊摇;
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人间铁未销?
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好,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