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花牛红的头像

花牛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8/13
分享

天水畅想录(散文)

v天水畅想录(散文)

花牛红

其实,从女娲、伏羲到天河注水,这些仅仅是传说而已,但传说往往是美丽的。于是,中华民族就毫无保留地接受了下来。可是女娲作为人类始祖的地位却被伏羲取而代之。这种“取代”是代表着父系制取代了母系制的开始。更有历史学家考证:“这个过程可能是一场残酷的斗争。最后以伏羲为代表的男性征服了女娲和占有了所有的女性,继而堂而皇之地入主始祖殿堂,成为炎黄子孙共同敬仰的先祖。”

我不是研究历史的,我根本不考虑我的断想有几份的正确性,但我在接受历史学家的论断的同时曾扪心自问过:为什么要在这样一段极富人情味,处处飘溢着和风细雨的历史里渗入那些令人发怵的血醒味?!试想:一位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母亲,一位是中华民族最早的父亲。我觉得当时的历史应该是这样的:远古时代,正当人们在女娲氏化万物、使天、地、人、物成为一个整体,伏羲氏始画八卦、教人兴嫁娶、种田捕猎而形成的生活圈里其乐融融地繁衍生息的时候,一场无情的自然灾害几乎扑灭了伏羲氏和他的子孙们生存下来的希望之火,女娲和伏羲的子孙们面临着灭顶之灾。不是天都坍塌了一角吗?是女娲氏这位弱女子,以她女性特有的贤淑、温柔和坚韧担当起了民族复兴的重任。她没有走女性面对灾难千篇一律地呼天抢地哭鼻子抹泪的传统老路,而是不声不响地炼就五色石默默地补起了天的一角。当她炼石补天之后,看到自己劫后余生的子孙们又生活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她会心地笑了。接着,随一些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增多,女娲氏这位中国的圣母越来越感到自己的力不从心,就这样,进一步复兴民族的重任就历史地落在了伏羲的肩上。伏羲氏替代女娲氏的初祖地位而入主始祖殿堂成为炎黄子孙共同敬仰的先祖就成了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也就是说父系氏族制替代母系氏族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女娲氏作为女性的可贵之处就是她以和风细雨的方式教化万民而自己则第一个先知先觉,她的伟大就在于她以自己孱弱的双肩撑起了中华民族行将坍塌的希望大厦而又不肯入主始祖殿堂。“妇女弱矣,为母则强”。

事隔几千年之后,在羲皇故里天水又出现了一位织过回文璇玑图的才女苏蕙若兰。这位弱女子的所做所为几乎改变了人们对中国古代饱受压迫奴役的女性的看法。

史载,前秦苻坚(秦州人)在长安称帝时,秦州刺史窦滔因一次违背朝廷旨意,被含冤徒放流沙(今敦煌),其妻苏惠若兰没有“悔叫夫婿觅封侯”,更没有“倚门女,望夫归,望出两眼泪,望得心儿颤”,而是以一颗蕙质兰心在一方纵横八寸的锦帕上织成一幅思念丈夫,能得诗盈千累万的回文诗手帕,请求天子赦罪,苻坚看后大受感动,赦免窦滔之罪,官复原职。谁都知道,古代流放者的路是一条不归路,要能将流放者从这条路上硬生生拉回,这需要一种多大的力量呀!

苏蕙若兰的回文璇玑图里蕴含的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被压迫妇女潜在的那种无坚不摧的精神感召力。这或许是她得了女娲氏先知先觉的教化,抑或是经天河注水的滋润的缘故吧?!

人生在世,百年之后,皆为枯骨,无贵贱尊卑,多少豪杰付之东流。生者对死者的事是始料不及的。

民国时期,镇守陇南十四县的陇南镇守使孔繁景,雄踞天水,独霸成割据一方的小军阀。他横征暴敛(有天水民谣“民国十三年,家家倒铜元;民国十四年,铜元没利钱。”为证)使得民不聊生,自己却想流芳百世。于是,他役使百姓在天水城正街的中心建造了一座“九间楼”。单从建筑学的角度看,“九间楼”在当时的秦州城可谓是鹤立鸡群了。据传,孔司令为了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在“九间楼”落成之日,他特地率众姨太、下属同僚、地方名界权贵名流在楼内庆贺。迫于淫威,场内自然是阿谀、奉承、谄媚之词不绝于声。就在酒足饭饱的孔司令醉酗酗有些飘飘然起来的那一刹间,一位弱不禁风的女子款款走向堂前,当着众宾朋的面对孔司令说:“‘九间楼’虽好,只可惜司令您没有令人在它的四角打上四个吊环来。”这位弱女子的话令孔司令和当时在场的人不觉愕然,有人不由暗替这位弱女子捏了一把冷汗。能割据一方的孔司令当然非草包之辈,虽醉醺醺飘飘然,但这一席话在他听来自然是再明白不过了:言下之意是你财富再多也不可能把它们抬进你的棺材坟墓里去,你搜刮那么多的民脂民膏又有何用?

据说这位名不见经传但却很有见识的弱女子是孔司令当年的三姨太,她曾数谏孔司令多行不义必自毙而始终被这位割据一方的小诸侯当作耳旁风。于是,她索性在散尽千金之财周济了天水城内众多的穷苦百姓之后,便削发为尼,遁入夏家庵空门。不知道当时的孔司令是否听进去过三姨太的几许规谏?

但我深信不疑,解放初期,在南山老林和天水市之间往返几百里的山路上拉着人力车砍柴、卖柴以度日的那位被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已改造成一位真正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孔繁景司令一定明白了三姨太当时规谏自己时的那种朴素语言的深刻含义了。

三姨太是位名不见经传的弱女子,她死后恐怕很少有人知哓其名字,她根本就没有想过“千金散尽还复来”,她的规谏,所包含的只是一种朴素的道理。她遁入空门,是一种有声无声的反抗精神……

我曾一度为拆掉“九间楼”这座民国建筑而扼腕长叹。我曾有过这样的设想:何不实实在在地给“九间楼”上打四个吊环来,将其移至市内或市郊某一处不影响大局的地方,做为一处新开辟的景点,名称干脆就叫——“妾谏楼”,好让人们——以古为鉴,而知兴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