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花牛红的头像

花牛红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3/03
分享

潘家大堡子的精神长存(随笔)

时间上溯到公元前137年的西汉时期,在陇西上邽郡,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降生了一位在西汉历史上首创军队屯田制的著名将领,他就是出生后又移居到湟中(今青海西宁地区附近),自小从军,历经汉武帝,昭帝,宣帝三朝。官至后将军,封营平侯,对汉室内建筹措,外定边疆立下汗马功劳。一生的最大功绩应该就是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与西夷民族的矛盾。以兵屯田的方式为后世政治,军事家仿效采纳。对中原王朝经营西域起到了居功至伟的作用,泽被后世两千年的赵充国。他的“以全取胜”、“贵谋贱战”等谋略思想,分化与打击相结合、屯田备边等谋略手段,在当时的边防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对后世产生一定影响。

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屯田备边的思想在古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大汉民族智慧的光芒。

无独有偶,大概是距赵充国将军屯田备边将近一千三百多年之后的明朝中后期吧?!来自河南荥(音xíng )阳潘河的都指挥使潘老将军带领部下和七个儿子又在天水一个名叫东柯谷,抑或叫上邽堡的渭河谷地屯田,上邽堡便更名为潘家大堡子,其屯田之地亦称为潘旗寨,后世又书写为潘集寨。这支屯过田的潘老将军即潘氏后人就开始在此处创业发展。我们把这可以看做是上升至整个华夏民族层面的屯田备边,开发边疆精神的延续。

潘氏后裔秉承潘老将军的遗训,追求“穷活志气富活德”的精神境界,养成了重教修德、乐善好施的优良家风,数百年来,潘氏家族造福桑梓者屡见不鲜。

和赵充国一样屯过田的潘老将军的后人当中,有个叫潘世俊的汉子,这是一个志书资料中都有所记载的名字,不由不令后世人警仰,也被人们尊敬地称为“萃千公”;这个足不出户,两眼一墨黑,从未读过书的老农民,却在虚心听取社会贤达人士的劝说之后,竟于清庭废除科举制(1902年)的第二年,即1903年(清光绪29年)在潘家大堡子——中国西北角,这块虽说贫穷但却瑰丽而神奇的黄土地上,遗世独立,创办潘集寨养正学堂。

要知道,1900年庚子赔款之后,特别是随1901年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完全地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悲惨深渊的中国,那可是灾难深重啦!地处中国西北边陲的潘集寨养正学堂的创办,无疑为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播下了希望的火种呀!潘家大堡子屯过田的潘老将军及其后人的精神永世长存!

诸位有良知的中国人,且随我花牛红老师来看几组数据,并了解几个让人无法忘却的人和几段一读起它就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事。

人,首先当数萃千公莫属了,也就是潘世俊这位令后世警仰的潘老将军的后人,带头捐资捐粮,发动乡邻共募集资金75银元,于1903年(清光绪29年),占用潘氏宗祠周边六亩空地基础上建成占地800平米,大小17间房屋的潘集寨养正学堂,取“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之意,是为潘集寨学校之前身。首批学生30多人,分甲乙两班。

再就是著名的中条山抗战中幸存下来的爱国抗日将领潘尔燊(音shen),这位潘世俊最看好的侄孙,他曾任同是天水籍人士王致歧将军任师长的165师986团团长,中条山溃败空遗恨。但他在离开家乡的十多年时间里,一直关心着自己家乡学校的发展,不断地给潘集寨学校寄钱资助。他曾利用职务之便,协助地方教育部门整顿学校,从驻扎在马跑泉骑兵学校的战地教师服务团中聘请骨干教师马宏勋来潘集寨任教并管理学校。其间潘尔燊捐物并补充了学校的课桌凳,在潘集寨学校得以“中兴”和延续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58年,经原天水县人民政府批准潘集寨学校升格为完全小学,教员增至8人,学生百余人。

1968年,潘集寨学校在原小学基础上增设了初中,这不仅解决潘集寨本村学生就近入学外,还解决了周围莫家寺、韩家庄、王家沽坨、孟家山、南崖、花南、李家坪、大穆湾、杨湾、余家山、傲子坡11个自然村的学生就读。

1975年,为了解决附中成立后学生人数激增、校舍严重不足的问题,有强烈事业心的村委会主任潘麟玉筹资备料,利用原大队保健室和拖拉机站所在地规划出近十亩地,多方努力建成间隔3.3米,径深 7米的教室十二间,可供四个标准班上课。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原校舍场地很难满足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在上级主管部门及村组干部的支持下,学校在初中部校舍基础上再次扩建学校用地0.8公顷,即12亩,修建砖木结构的教室两幢24间,教师住房10间,厕所6间,有效地改善了办学条件。1988年学校小学部从原址全部迁入新校舍,学校才成为完整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其间在扩建、修建校舍方面吴彦田同志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试想,在当时那么贫困的西北偏僻农村,农民人倾心倾力,捐钱捐物,占用耕地,一心一意兴学重教的事例还是较新鲜的。这就是有着与赵充国将军一样精神的潘老将军的后人,他们的精神将永世长存!

行文至此,让我们再回过头去认真了解一番那位在中条山抗战中书写过辉煌但却倍受曲辱的爱国抗日团长潘尔燊(shen)及其后人了。我们不妨看一段有关他的记载:“1941年,在中国抗战史上最为惨烈的中条山战役张店狙击战中,身为国民党165师986团团长的他带领部下浴血奋战,包括其长子(1928年黄埔西安分校毕业生)潘锺林在内的2300多名将士以身殉国。潘尔燊是幸存的七人之一。”报国无门之后的潘尔燊团长就才有了前文所讲的十多年时间里将一腔热血全倾注于对家乡教育及公益事业的极度热爱和关注当中。这也许就是中国读书人的传统情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呗。

令人欣慰的,他的儿子潘诗林,孙子潘石屹一家人确是没有辜负其厚望。特别是他的孙子潘石屹,已是SOHO中国董事长。他对潘集寨学校的累积捐助额超过3000万元。他一直在致力于帮助母校——潘集寨学校改善硬件设施和软件软环境的建设当中去,近30年如一日,痴心不改!

如今的潘集寨学校占地53亩,建筑面积12064平方米,绿化面积8100平方米,运动场面积10400 平方米。学校现有学生1710人,36个教学班,每个班配备希沃5教学一体机一台。教职工114人,其中市园丁4人,市级骨干教师2人,省级农村骨干教师9人;拥有图书40660册,电脑185台,设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美术活动室、音乐活动室、创客STEM教育活动室,机器人活动室、舞蹈室、录播室等。

楼寓相接,黉宇巍然;东来紫气,西衔瑞峰。因为学校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教优质高,所以周围十里八乡的学生都以能在该校读书而深感荣耀。近年来,学校不但肩负着本辖区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重任,还吸引了外乡镇、外县区600多名学生及家长来潘集寨学校租房就读,加快了整个潘集寨一带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的步伐。曾几何时,村民们谈论家长里短,喝酒赌博的少了,主动陪孩子读书或者谈论关于教育、孩子升学问题的人多了,关心教育、重视教育在潘集寨一带蔚然成风。男女平等的教育理念更是深入人心,村子里适龄女童入学率早已达到100%。

这一切喜人成果,大都与潘诗林、潘石屹一家人的倾力捐助和热忱关注是分不开的。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潘集寨学校能传承百年不衰,并且能有今天的发展壮大,抗日爱国英雄团长潘尔燊及其子孙潘诗林、潘石屹一家人居功之伟,功不可没。如果让当年在此地屯过田的潘老将军,以及他的后人萃千公潘世俊,中条山抗战空遗恨的抗日爱国团长潘尔燊等人知道的话,那定当含笑九泉了!

有幸遇到一位来自东柯谷口石咀村的同事,她给我较祥细地介绍了潘集寨村现有的基本情况。潘集寨有两个村原来是一个大队,叫做潘集寨大队;后来分成了两个大队。西边那个大庄就成了潘集寨村,东柯谷口刚进去的小庄就成了石咀村。我是小庄的,我们小时候上学就经常说“大庄娃”怎么怎么了,“小庄娃”怎么怎么了,潘石屹也是小庄石咀村的,石咀村现有人口1900多,不到2000人。近年人口无增长。大庄潘集寨村上报人数2600人。两个村加起来才一共有4500多人。

我不禁深有感触,一个仅有4500多人的村庄,天地几何?但从潘集寨——这个让人遐思无限的村庄里孕育出的豪杰英雄们从小砺炼出的“穷活志气富修德”的精神境界里,我们似乎学到了许多有用并受益终生的东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