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升子山的头像

升子山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2/03
分享

就地过年 年味也温情

1

除夕夜越来越近,近日,网上疯传一篇重量级热文《男子离家时爸妈将“重礼”塞后备厢:300斤,活的!》,说的是山东临沂郭先生因疫情防控,不能回老家过年,只好提前一个月回家探望父母,父母把养了一整年重达300斤的大活猪塞进他的后备箱,说是担心城里猪肉太贵,把整只猪给儿子带回去慢慢吃。

大多数人被这份沉甸甸的父母爱所感动,但个别网友表示难以理解,这猪肉再新鲜,怎么下口?要是这猪像太岁(肉灵芝)那样,割一块后又能自动长出来,那么这新鲜猪肉就能永不断货。一看就是没有离开家乡父母、不懂乡愁为何物的调侃。为了防疫就地过年容易,可是家里还有留守父母在期盼,此情此境顿时勾起了众多游子的共情,引发了一场关于“当父母知道你过年不回家时”的大讨论,那是属于游子过年才有的乡愁记忆。

网友甲说:妈妈给我寄来了整整两箱新疆美食,和她视频时,她嘴上说,不回来挺好的,安全。要不你回来后我也要被隔离,太麻烦了。可是表情一点也笑不出来,关了视频我自己哭到停不下来......

网友乙说:我必须记录一下,第一次不回家过年,父母给寄的年货,估计清空了家里一个冰柜,没地方装了呀。要不要顺便把家里空的冰柜寄过来......

丙说:虽然我还没有后备箱,但是我的行李箱也是被塞得满满的,生菜是大爷地里拔的,盐豆是奶奶家里拿的,玉米是我妈去各个庄找新鲜的......

丁说:每次从老家回来,都跟“鬼子进村”一样,后备箱永远装得塞不下去......

作为资深游子,我对这些感慨都很熟悉,熟悉到习以为常。所以,当我收到老爸从老家寄来的一大箱年货,内心并没有多少激动。打开一看,两只鸡一只鸭,还有一袋老家才有的腊味。鸡和鸭是老爸自己养的,舍不得吃,总是认为我们在外面已经饿得面黄肌瘦,生怕没有钱过年似的,杀鸡宰鸭,放在冰箱里冷冻一夜后,再发顺丰快递。两个崭新的泡沫箱,加上冰袋,花了小二百,可以就地买上两只土鸡了。

尽管一直对父母从不断货的溺爱麻木不仁,可是看到被老爸烘得黄澄澄、黑油油的腊味,有腊鸭胗、腊猪耳朵、猪血丸子,都是我爱吃的硬货,心里还是五味杂陈。以前这些年货都是我妈做的,妈妈走了三年了,甩手掌柜的老爸,终于学会了制做这些腊货,好像熏制手艺还比我妈过硬。不知道老爸在耐心熏制这些腊货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但是眼前这些散发着淡淡烟熏味的腊货,没有半个多月以上烟熏火燎的功夫,且必须火候适中,是出不了这样好看的成色。

“老爸,东西都收到了。”我拨通了电话。

“没有坏吧?赶紧放进冰柜里去,我是从冰柜里取出来的。”老爸的声音听起来有点焦急。

“没坏没坏,冰块都没有化呢。放心吧!”我轻描淡写地回答。年年收到父母的年货,也确实没有太多感觉了,除了今年疫情就地过年,每年就算回家过年,也是这样熟悉的程序,带不动的腊味,怕拎不动,都是老爸给我邮寄到家的。

尽管当时没被我老爸寄来的年货感动,却差点被网络上一句话戳中泪点,“这就是为啥,我每次回家都会拉个大大的空行李箱,回来的时候就提不动了。”大抵游子都有同感,不管是自驾还是坐高铁回去,返程时行囊里装满的,全是爹娘无任何附加条件的爱,他们恨不得把一年积攒下来的好东西,都留给孩子们回来过年吃,吃不完打包带走。大概很少有人去关心,苦苦等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爹娘自己平时在家吃的是什么?

2

乡愁是永恒的主题,而过年是乡愁集体爆发的阵地。为了防疫自觉原地过年,游子们苦中作乐,有的是排遣乡愁的办法。一首契合时宜的《新乡愁》风靡全网:从前/乡愁是一张张火车票/ 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张张核酸检测证明/我在这头/故乡说:你就在那头吧,别回这头!/

高中同学在圈里发布一个千里驱车返乡的小视频,配文说:任何困难或者诱惑,都阻挡不了我回家的脚步。视频里,高速服务区里面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过往车辆却寥寥无几。我隔着屏幕发问:同学,核酸了吗?秒回:一切遵从政府指示。他只身在深圳做生意,父母妻儿均在老家。排除一切困难回家过年,完全是情理之中。家里有翘首期盼了一整年的亲人,过年了,游子的心只有归期,带着核酸检测报告,怀揣绿码,回家就有了足够的底气。

朋友发了广州高铁站候车室的视频,也是空荡荡的少有乘客。这应该是史上最为清闲的春运客运了,估计大大小小的火车站和机场,从历年来春运的摩肩接踵到门可罗雀,都是老百姓乖乖听政府号召原地过年的结果,为了避免春运人流带来的危险,大家能留则留,各地政府也出台了外地人就地过年的暖心政策,有些是发放优惠券,有些是景区免费游、公共设施免费开放,不一而足。经过一年多的防疫战斗,老百姓确实做到了非必要不外出,非必要不聚集,网络拜年,停止了一切的聚集活动,才能扎牢国内疫情防控的天网。

在上海做月嫂的老乡打来电话问我,她要去深圳和丈夫团聚,问我是不是非要做核酸检测?我很肯定告诉她,跨省的核酸检测,是必须要做的,而且要在行程前七天的报告才有效。她在上海,丈夫在深圳,女儿又在三亚,一家三口三个地方,只有过年才能团聚。去年疫情爆发前,她去深圳和丈夫过年,结果年后返回上海的道路十分艰难,东家要上班了,孩子没人带,想尽一切办法让她从深圳非到上海,一进门就被社区盯上,在东家家里居家隔离14天。我问她是如何隔离的,她说,就是整天躲在保姆房里,东家每天在门口给她投食三餐,从不照面。14天以后,检测出没有问题,她才被“释放”出来。等于说东家不仅要自己带孩子,还悉心照顾她的饮食起居整整14天。我告诉老乡,这次就算顺利去深圳,年后返回上海的道路还是不会轻松的。因为无症状感染的隔离天数,已经远远超过14天了。她幽幽地叹了口气说,就算再难,夫妻一年一次团聚还是要有的。我告诉她,路上一定要注意防护,不可大意,谨防中标。她连连说好的。

文友云是个标准的文艺中年。疫情爆发前夕,她丈夫为了返乡参加外甥女的婚礼,独自回湖北去探亲。哪里知道这一去就是大半年无法回来,她带着儿子等呀等,等得无比焦虑,等得无比幽怨。这个小女人自从和丈夫双双来外地,夫妻从来没有分开这么长时间,丈夫就是她的主心骨。后来武汉都解封了,丈夫单位迟迟不发接收函,她跑到丈夫单位去哭诉,才给丈夫争取到返程的机会,终于绽放出久违的笑容。今年夫妻都安心就地过年,没有这些波折了。

腊妹很开心,因为她有满堂的甥侄在帮她过45岁生日,唱歌的唱歌,献花的献花,很是热闹。她捧着鲜花,笑得灿烂。在宝安做警察的儿子一个月前回来看望过她了,过年不能回家,要执勤。因为要两次核酸和隔离很麻烦,在深圳打工的丈夫也就地过年,这个年,她就只能一个人单独过了。虽然几个胞姐邀请她一起去过年,但是她觉得还是自己家里过年自在些。小辈们为了排遣她的寂寞,把她的生日派对搞得热热闹闹,让她提前感受到过年的气氛。她说,自己也知道孩子放飞了,就很难拉回来了,习惯了就好。

政府一声“就地过年”的号召,故乡就通情达理地嘱咐说,暂时在那头吧,别回这头。不是不愿意游子回乡过年,是为了以后更安全回家团圆。故乡是根,中国人过年的集体记忆中,不管走出多远,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那是乡愁亲情的发源地。于是,多少人挤进春运大潮中,爬山涉水,就为了那顿年夜饭的举家团聚。疫情打破了中华民族最传统的面对面过年节奏,为了抗疫,只能线上团聚,通过视频看到亲人们的音容笑貌,了解家人的生活场景,也是一种幸福的团聚。毕竟相对于回家过年的习俗和亲人团聚的情怀来说,生命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身体健康才是一切愿望和梦想起点,新形势新形态,从面对面到线上团聚,“年味”依然在心头。

3

作为一名资深游子,我“年味”总是比别人来得要早一些。一入腊月,“回家过年”就自动进入了阴历倒计时,总是早早把手头的工作安排得妥妥当当,井井有条,然后像个孩子一样,从初一开始数,初二、初三、初五......,越数心里越兴奋,感觉整个腊月都在慢慢发酵,如同老家那些正在慢慢烟熏入味的腊货一样,缓缓散发出浓郁的香味来。没错,在过年面前,我永远是个没有长大的孩子,虽然离开家乡也快三十年了,但是过年回家,成了我每年年初计划的收官之作,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嘛。家乡有期盼整年的留守父母,有渴望团聚的亲朋好友,还有怎么听都亲切悦耳的浓浓乡音。

今年终于不用匆忙跋涉了,原地过年,省了求购高铁票的繁琐,紧张的年前节奏突然慢了下来,感觉内心有点寂寥。以前总是为了返乡过年总是来去匆匆,没有空闲看工作地的年前风景,等到年后返岗后,又时过境迁,加上匆匆投入新年工作中,所以,我的年味记忆只属于出生地,无关工作地。闲下来的功夫,难免胡思乱想,如果没异乡,就没乡愁,没天涯,无海角,车停了,路空了,船泊了,人闷了……,这世界会不会太单调了?

好友告诉我,给我写的“福”字放在某个店里。去取的路上,看到街头巷尾已经早早地挂满了红灯笼和饰品,到处都是一片“火红”,映红了人们的笑脸,让人觉得过年就是红色的,也是最亮丽的主题色,喜庆、热闹与祥和,料峭春寒中,那一抹令人惊艳的中国红,永远是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红色温暖记忆。既然“就地过年”成了防疫情境下的新的过年习俗,那就权且把他乡当故乡,享受当地的过年气氛,让心中的年味变得加倍浓郁。

我把好友亲自书写的“福”字贴在门上,虽然没有买来的“福”字精致,但这是第一次贴上有温度的“福”字,饱含着好友的祝“福”。朱门贴红“福”,一点都不违和,家里顿时充满了浓浓的过年气氛,瞬间喜悦到不能自拔了!国人爱红色,不仅是过年的专利,还是吉祥的象征。第一次认真地看看工作地的年味,红红的灯笼早就遍布了大街小巷,社区、景区也都遍布中国红,红彤彤的灯笼,红彤彤的春联,红彤彤的“福”字,红彤彤的红包……,红得轰轰烈烈,红得惊艳,也红得极具仪式感,到处洋溢着一派过年的喜庆。

看着好友的“福”字,想到喜欢穿得红艳艳优雅老去的她,作为当地最资深的电视主播,退休后,总是一边培养着朗诵新人,一边晒出自己的琴棋书画成果,再发一些类似“遇到截然不同的观点,倾听是最好的,给好友点点赞鼓鼓掌,豁然开朗”营养鸡汤文,活得如此通透,总在不经意间给人以启迪,挺契合三观的,于我,就是那个“灵魂质地相似的故人。”因此,我成了她朋友圈忠实的粉丝。她送给我的“福”字,一切尽在不言中;我贴上她的“福”字,就觉得在异乡过年,多了份故人来访的亲切,顿时年味都变得温情脉脉起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