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逝水先生的头像

逝水先生

网站用户

其他
202210/27
分享

漯河历史人物故事之忠直之士的楷模——范滂

漯河历史人物故事之

忠直之士的楷模——范滂

逝水先生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他们凭借手中的权势,鱼肉人民,残害忠良,诬陷敢于反抗他们的大臣。酿成了历史上两次著名的“党锢之祸”。在第二次惨绝人寰的“党锢之祸”中,范滂就是被冠以“党人”的罪名而被杀害的一个忠直之士。

范滂这个正直的官员,出生于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37年),字孟博,汝南郡征羌(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青年镇砖桥村)人。与当时凭借着高尚的道德品行被人们所拥护的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尹勋、蔡衍、羊陟并称为“八顾”,又与刘表、陈翔、孔昱、范康、檀敷、张俭、岑晊并称为“江夏八俊”。

受母教诲 少年砺志

范滂年少的时候,母亲就像孟子的母亲教诲孟子一样,给范滂讲征羌国名的由来,讲得更多的则是那些激励少年成才的砺志故事。

从母亲的口中,范滂知道征羌这个侯国,本来是汝南郡的当乡。征羌这一名字,来源于有名的将领来歙。

在范滂的印象中,来歙是一个高大威武的将军,讲求信义,言行一致,且能征善战,所向披靡。他跟随光武帝刘秀,进袭军阀隗嚣,攻占略阳(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平定羌珑(今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一带),大破金城(今甘肃省兰州市),立下了汗马功劳。

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正当来歙准备入蜀建立功业的时候,遭到蜀人所派刺客的刺杀而身亡。光武帝得到来歙的死讯,非常吃惊,念及来歙连年攻战,忧国忘家,忠孝彰著,就派太中大夫追赠来歙为中郎将,并赠给征羌侯的印绶。来歙的灵柩运回洛阳,光武帝乘舆缟素临吊送葬。

来歙有平定羌陇的功劳,光武帝特地把汝南的当乡改名为征羌。

从那时候起,范滂就立下雄心壮志,日后要像来歙一样,做一个为国为民信义至上的忠贞正直的男子汉。

对范滂后来能成为一个忠直之士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母亲常常给他讲的王陵母亲的故事。

王陵是刘邦的同乡,刘邦称王陵为兄长。刘邦起义的时候,王陵也带着乡里的几千人起义,一起打到并占据了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西楚霸王项羽听说后,就把王陵的母亲接到军中,想以此胁迫王陵,日后成为他项羽的左股右臂。

王陵的母亲看到项羽的兵力虽然比刘邦强大,用的政策却是错误的。项羽不但一把火烧毁了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的宫殿,还把投降他的兵卒毫不留情地杀掉,到处分封六国的后人为王,在内部又不能团结将士。王陵的母亲目光远大,她认为项羽一意孤行,这样做下去,天长日久,一定会失败的。

王陵的使者来到项羽军营的时候,王陵的母亲偷偷地会见了使者。她对王陵的使者说:“我儿能派你偷偷地来看我,我已经心满意足了。我不求你为我做什么,只希望你给我带个口信给王陵。请你告诉王陵,汉王刘邦是个忠厚的长者,还是追随汉王为好,千万不要为我的原因,而动摇他的心志。”

王陵的母亲为了坚定王陵的决心,就在使者前面拔剑自杀了。

项羽知道后大发雷霆,把王陵母亲的肉割下来,放进锅里烹了。

这样一来,项羽不但没有征服王陵,反而使王陵追随刘邦的意志更加坚定了。王陵终于跟随刘邦,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平定了天下。

每次听母亲讲王陵的故事,范滂都非常激动。认为王陵的母亲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极有眼光的母亲,极其坚强的母亲。范滂看着母亲,感觉到面前的母亲,就是王陵的母亲,而自己就是先前的王陵。王陵的母亲,不为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以自刎的方式换得了儿子的前途。而自己的母亲,为了儿子的前途,在必要的时候,也很可能会甘洒一腔热血。这时候的范滂,感觉到自己的母亲,也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极有眼光的母亲,极其坚强的母亲。

有一次,母亲突然问范滂说:“孩子,你说说,怎么做才算是真正的好官?”

范滂认真地审视了母亲一会儿,非常自信地说:“这还不好说。只要是不爱财,不贪污,不受贿的官员,就是好官。”

这时候,母亲向范滂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说的也不错。可是,你说的话,还不完全对。你要记住,不爱财,不贪污,不受贿的官,只是一个官罢了,还谈不上是个好官。真正的好官,要做到这三点:一体恤百姓,二为民请命,三造福天下。有很多官员体恤百姓,但没能够为百姓伸冤;有些官员为民请命,但也没能请出个好结果;真正要做出利国利民的实事的官员,那才是真正的好官员。”

常言说得好,教好一个男儿,能成就男儿的事业,教好一个女儿,能成就一个家庭。母亲的教诲,在范滂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在范滂日后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反贪治腐 嫉恶如仇

在母亲谆谆教诲的熏陶中,在暑往寒来的四季交替中,在春夏秋冬的烈炎寒风中,范滂时时处处都注重高尚纯洁的道德品行修养,磨砺出了清廉高洁的节操,端庄正直,不惹尘埃,孝顺母亲,亲善四邻,州郡和乡里的人们都很钦佩范滂,推荐他做孝廉,举荐他具有敦厚、质朴、逊让、节俭这样的光禄勋四行。

范滂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性情耿直,看到当时的社会政治黑暗,贪官污吏横行,普天下老百姓的生活非常艰难困苦,很早就立下了澄清天下造福人间的大志。

当时,冀州地区(今河北省高邑县东南一带)发生了饥荒。当地的官吏贪污腐化,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老百姓长时间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饿死的不计其数。盗贼也趁机纷纷而起,打家劫舍,闹得鸡犬不宁。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饿得走投无路的饥民,为了保住性命,也都纷纷起来造反。

为了社会的安定,朝廷下达诏令,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往冀州考查盗贼情况,巡行查办。

当时的清诏使,是三公府的属官,实际上是一个承奉诏书案察各个州郡民情的小官。就是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使范滂从此走上了仕途,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初步实现了他澄清天下造福人间的志向。

范滂走马赴任的那天,他昂然出门,登上马车,昂首挺胸,手握缰绳,极目四方,意气豪迈,慷慨激昂,感到天降大任于自己的时候已经到来,他要奔赴扫除污秽澄清天下的地方,整治无法无天的贪官污吏,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饥民,还社会政治一片清明。

那时候,母亲的声音在范滂在耳边回响:“体恤百姓,为民请命,造福天下,那才是真的好官员。”范滂骑在马上,看天天也蓝,瞧云云也洁,瞅水水也清,望路路也平。范滂想像着,他去到冀州,一定要大显身手,给冀州送去一片清平。

范滂的这次巡行,立马出现了理想的效果。范滂刚刚进入冀州的境界,那些平时贪赃枉法的太守和县令,自知贪污受贿、鱼肉百姓的罪恶就要暴露,拘押受审、入狱伏法的命运必将临头。他们听到范滂已经来到冀州的消息,风声鹤唳,就纷纷解下官印、脱下官袍,一个个如丧家之犬,落荒而逃。“大老虎”尚且如此,那些跟着“大老虎”帮狗吃屎的“小苍蝇”更不用说了。他们为虎作伥,横行霸道,欺上瞒下,祸乱乡里,恶贯满盈。大限来临,他们无处藏身,大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在范滂的巡办下,冀州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由于到冀州巡办有力,反贪治腐有功,范滂回到京城,很快就升任光禄主事。

光禄主事是当时光禄勋下属的官员。光禄勋是皇帝的顾问参议、宿卫侍从和传达招待等官员的宫内总管,光禄主事只不过是光禄勋所属官员中的优秀人物,并不是正式官职的名称。

那时,朝中的光禄勋是陈蕃。光禄勋总领宫内的一切事务,官秩地位非常高。范滂作为陈蕃手下的一名属官,就拿着笏板,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去拜访陈蕃。陈蕃看到范滂拿着笏板躬身施礼,却没有下位阻止。范滂受到了慢待,心中很不好受,觉得非常遗憾,当即就扔下笏板,抛弃官职,扬长而去。

当时,在洛阳游学的一个名士叫郭泰,字林宗。郭泰听说这件事之后,赶来责备陈蕃:“陈大人,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用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对待他吗?现在你这样对待他,反倒成全了他为人清高辞官不做的美名。陈大人你仔细想想,你难道不是给自己招来不好的评论吗?”

陈蕃听了郭林宗这一番话之后,恍然大悟。由于自己傲慢,凉了属下范滂的心。于是,陈蕃就急忙找到范滂,非常诚恳地向范滂道了歉。

奋不顾身 弹劾权贵

范滂在京都的名声越来越大。过了一段时间,范滂又被太尉黄琼看中,被征召去担任职务。

太尉在当时是掌管军事的最高的官员,统帅天下兵马大权,和掌管民政的司徒、掌管监察的司空合称为“三公”。

范滂刚到太尉黄琼府中担任僚佐,就赶上皇帝下诏要三公府的下属主要官员,去采访民间疾苦和地方官吏的善恶得失的歌谣,向朝廷汇报。

范滂受命去检举贪官,经过一段深入调查,掌握了很多大官要职贪污腐化的罪证,就毫无顾忌地向朝廷举奏。他义愤填膺,一连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太守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豪坤。

尚书责备他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挟有私心,动机不良,所弹劾的人里边,可能有他的私敌。还认为范滂是借此机会假公济私,对他的私敌进行打击报复。于是就便派人向范滂质询。

可是,范滂面对负责审理的官吏,理直气壮地说:“现在的贪官远远不止这些。我所检举的,只不过是九牛中的一二根毫毛。他们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祸国殃民,残害百姓极深的坏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肯用来玷污我的纸笔,让他们的姓名涂写到简札上,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已经迫在眼前了,现在就要向朝廷汇报,可惜的是,给我的时间太短太仓促了。我不过是先挑那些危害最大的官员检举出来,那些没有调查清楚的,将要进一步调察核实,以后还要揭发。常言说,农夫除掉杂草之后,庄稼必定会生长茂盛;忠臣除掉奸贼之后,皇上的周围才会变得干净,国家的政治才会清明,仁义正道才能盛行。我如果检举的不符合事实,甘心情愿当众接受严刑,就是把我处死,我也无话可说。”

负责审理的官吏听范滂说得句句在理,头头是道,面对着威武不屈凛然不可侵犯的范滂,张口结舌,愣了好长时间,始终无言以对,只好草草收场,不再质问他了。

经过这件事之后,范滂对朝政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正当他年少的时候,母亲就教诲他长大要做一个好官,体恤百姓,为民请命,造福天下。可是,现时的政治形势昏暗混乱,朝野上下,各级官员贪污腐化成风,国家正处在艰难时刻,一不留神,就会不知不觉也搅进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漩涡之中。如果不和贪官污吏同流合污,在这样混浊的官场里,可能连个落脚存身的地方都找不到。想要洁身自好,也万万做不到,说不好还有掉脑袋的危险。要遵循母亲的教诲,做一个清官好官的希望,像暴雨天水洼里击起的水泡一样,瞬间就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这时候,范滂才清醒地认识到,官场的险恶,社会的动荡,澄清天下造福人间的抱负没有办法实现。于是,范滂就怀抱远大理想难以实施的义愤,毅然决然地递上弹劾自己不称职的状子,辞掉官职,离开了京城。

坚持正义 清廉正直

汝南郡太守宗资早就听说范滂有美好的名声,在范滂辞官离京之后,就请求朝廷让范滂暂做助手代理功曹职务,帮助自己处理政务。

功曹这一职务,是当时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范滂做了汝南郡太守宗资的功曹,除了人事之外,还常常能参与郡中的政务。范滂心想,来到郡里当一名功曹,不会和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了,母亲要他做一个好官的愿望不能实现,不能够体恤百姓,为民请命,造福天下,还可以洁身自好,不受社会恶俗的熏染。

范滂上任后,澄清天下造福人间的志向仍然没有泯灭,平生清厉的秉性再次凸显。他铁面无私,秉公办事,对吏治严加整顿,对自己厌恶的那些在行为上不守规矩、不孝顺长辈、不尊敬兄长,不遵循仁义礼制要求、胡作非为的人疾恶如仇,一律撤职驱逐出官府,不和他们同朝共事,连他们的足迹也要扫除干净。就连自己的亲戚也毫不留情。特别推荐品德高尚操行卓异而被埋没的人才,把他们从贫寒的社会底层选拔出来,推荐到显要的岗位上去。

范滂的外甥李颂,是公侯家族西平(今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一带)王李通的后代,经常为奸作恶,在家乡名声不好,被乡里百姓唾弃。平时,李颂很想当官,掌握地方上的一些权力,可是没有人肯举荐他。不曾想这个地痞无赖,通过各种手段,攀上了中常侍唐衡。唐衡就把李颂托付给宗资。

唐衡身为中常侍,只不过是皇帝身边的一个宦官,说白了就是一个太监头子,给事左右,为皇帝职掌顾问应对等事务。宗资认为,唐衡虽然是一个宦官,但毕竟是皇帝身边的近臣,专门侍奉皇帝的。占居这一职位的宦官,能够权倾人主。如果得罪了唐衡,不知道会招来什么样的后果。于是就同意任用李颂,让他在身边当一个属官。

作为主管人事的范滂,认为李颂人品不行,不是当官的材料,让他当官,也不是合适的人选。于是,他毫不通融,也不留情,就压下委任状一直不发。李颂想通过中常侍唐衡在郡中任职的事情就搁置下来了。

皇帝身边的近臣委托的事情没有办好,弄得宗资在郡中非常难堪。对上,辜负了中常侍唐衡的托付;对下,见了李颂也没法交待,更何况自己和李颂的先人李通,都是南阳郡人。连同郡人的后代都不能关顾,宗资在郡中大小官属的面前,也觉得没有面子,心中十分恼火。但是,宗资知道范滂的脾气,又是自己请求朝廷让范滂做助手代理功曹职务的,不敢轻易招惹范滂,只好把一肚子怨气迁撒到范滂的书童朱零身上,狠狠地鞭挞朱零。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零时常跟在范滂身边,深深受到范滂的影响,也养成了一身硬气。面对郡守宗资的鞭挞,朱零毫不屈服,昂首挺胸,义正言辞地对宗资说:“范大人清正廉洁,一身正气。范大人的裁决非常清正英明,就像用快刀斩除腐朽污浊一样。我今天宁肯被打死,也不能违抗范大人作出的决定!”

面对着和范滂一样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书童朱零,宗资一点儿办法也想不出来,摇了摇头,也只好作罢,没有再鞭打朱零。从此以后,也不再提为李颂谋官的事了。

严整疾恶 引火上身

范滂在功曹任上忠于职守,主持公道,铁面无私,严整疾恶,罢黜了一大批不合格的官吏和他们的追随者,得罪了那些宵小之辈。从此,郡中那些中级以下的官吏,没有不怨恨范滂的。于是一些小人就诬陷范滂拉帮结派,培植党羽,共同指责范滂所任用的人都是“范党”。

那时候,汉桓帝刘志昏庸无能,宠信宦官。宦官们把持朝政,卖官鬻爵,从朝廷到全国各个郡县,都有宦官的亲信。宦官和地方上的亲信,结党营私,陷害正直的官员,搞得社会黑暗不堪,人间是非颠倒,正气压不住邪气。

在这样黑白不分,忠奸不辨的社会大背景下,很多正直的官员名士,不满宦官掌权,主张改革朝政,罢斥宦官。许多中小地主出身的太学生,因为社会腐败,找不到出路,也要求改革。他们批评朝政,对掌权的宦官和那些追随宦官的人,深恶痛绝。

被范滂罢黜的那一大批不合格的官吏和他们的追随者,利用各种卑劣的手段,对正直的官员进行讥讽刁难,诬陷诽谤,甚至放出流言,进行人身攻击。没过多久,在汝南和南阳二郡,就传唱出了这样的歌谣:“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

流传在汝南郡和南阳郡的这首歌谣,涉及到的四个人,都是当时极力抨击宦官擅权的清流士人。首当其冲的一个人,就是汝南郡的功曹范滂,其次就是汝南郡的太守宗资。再者就是南阳郡的功曹岑晊,南阳郡的太守成瑨。

歌谣中的“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是说汝南郡的太守实质上是范滂,南阳郡人宗资只不过负责在文书上签签字,说他是太守,只不过是徒有虚名。歌谣中的“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是说南阳郡的太守实质上是岑晊,弘农郡人成瑨只是闲坐着吟咏,说他是太守,只不过也是徒有虚名。

歌谣中的“主画诺”“但坐啸”等语,明显含有对太守失权、功曹弄权的暗讽。汝南太守本来是宗资,歌谣却说成是范滂;南阳太守本来是成瑨,歌谣却说成是岑晊。也就是说,功曹范滂、岑晊因为权力过重,成为事实上的太守了。在官署最重要的选吏任人问题上,基本上由功曹范滂、岑晊做主,太守宗资、成瑨也无可奈何。

汉代的官制规定,每个郡的最高长官郡守只设一人,由朝廷任命,而且要避免任用本籍的人士。各个郡的功曹,就是曹掾史,则由郡守自行任命本地的贤士,多少没有定数。功曹的职能,本来就是主管署中官吏任免的,地位重要。他们谙熟本地乡论对士人的评价,选贤任能、惩恶扬善也能得心应手。

范滂,字孟博,是汝南郡的大族名士,他的父亲曾任龙舒(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晓天镇)侯相。汝南郡太守宗资,字叔都,本是南阳安众(今河南省南阳邓州市东北)人,委任范滂做了郡中的功曹。岑晊,字公孝,本是南阳郡棘阳(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南阳郡的大族名士。他和范滂一样,才高而有大志,不畏权势,不避豪强,也是“江夏八俊”之一,他的父曾任南郡(今湖北省荆州市)太守。范滂、岑晊的职权,并没有超出官职体制的规定。

出现在汝南郡和南阳郡的“二郡谣”,都是范滂和岑晊二人的政敌所作。很显然,他们创作并传唱这首歌谣,目的就是讥讽或者诬陷范滂和岑晊以权结党,隐含的也不免有对范滂和岑晊的人身攻击。

这首歌谣,很快就传到了京都洛阳,又从街肆传到了宫中,引起了朝中宦官对正义之士的不满与痛恨。这首歌谣像随风飘散的病毒一样,不但在朝野上下蔓延传播,在大汉王朝肌体中,形成了不可救治的毒瘤,促使大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各个方面,一步步走向衰败,直至大汉王朝的灭亡。更直接的,是侵入了范滂的肌体,时时刻刻威胁着范滂的生命。

在“二郡谣”之后,京城里又出现了一首和“二郡谣”针锋相对的歌谣:“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这首“七言谣”,是“二郡谣”流传到京城时,一些太学生为褒扬正直的朝廷官员而创作的,借这首歌谣加强士人群体与宦官集团对抗的声势,情感内容和“二郡谣”完全不同。歌谣中涉及的李膺(字元礼)、陈蕃(字仲举)、王畅(字叔茂)三个政治人物,都是抨击宦官乱政和公卿豪族违法行为的权臣代表。

党锢之祸 被捕拘禁

太学生为褒扬正直的朝廷官员而创作的“七言谣”,在京城越传越广,唱得那些宦官和他们的党羽心惊胆战,昼夜难眠。宦官和他们的党羽们,恨透了李膺、王畅、陈蕃这些名士,想方设法对这些名士进行毁谤,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对这些名士进行迫害。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一个和宦官来往密切的方士张成,纵容儿子杀了人。做了司隶校尉的李膺,把张成的儿子逮捕并且砍了头。张成就怂恿他的弟子牢修向桓帝告了一状,诬陷指控李膺、范滂等人交结各郡的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谤朝廷,败坏风俗。

昏庸无能的汉桓帝,偏听偏信宦官的言辞,接到牢修的控告后,急忙下令逮捕党人,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大量名士被逮捕下狱。被列入党人名单的足足有二百多人。

“党锢之祸”发生后,虽然被逮捕的名士遭到禁锢,但是人们对他们更加尊崇,为他们称号扬名。士林间的三十五位党人名士便有了“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的称号。“二郡谣”中的范滂是“八顾”之一,“顾”就是能用自己美好的德行引导别人的人。岑晊则为“八及”之一,“及”就是能指引他人追随他们所尊崇之人的人。

范滂作为清流官员,鬼神不惧、超然脱俗,自然而然地充当了“党人”的核心和中坚,理所当然地被列入“党人”的名单之中。

范滂被捕之后,拘禁在黄门北寺监狱,受尽了酷刑折磨,仍然表现得十分清正,坚强不屈。

黄门北寺监狱,是黄门署属下的监狱,设在宫禁之内,宫省之北,主要囚禁反对宦官专权的朝野士大夫。在狱内对所谓犯人的审讯和监管,都由宦官负责。为了避开外朝官员的审查覆议,对囚犯经历的司法审判程序,多是由宦官矫诏或者唆使皇帝直接下诏实施。

狱吏对范滂说:“凡是获罪入狱的犯人,都要祭拜皋陶。”

皋陶本是东夷族的首领,传说在虞舜时期被任命为掌管刑法的官员。后来人们常把他作为狱官的代称,甚至尊为狱神。当时犯人入狱,首先要祭拜皋陶。

范滂大义凛然,不卑不亢地对狱吏说:“皋陶是个贤者,古代忠直的大臣,如果知道我没有罪,他一定会代我向天帝申诉;我如果真的犯了罪,理当伏法,祭祀他又有什么好处呢?”

范滂昂首而立,不再理睬气势汹汹的狱吏。那些同被关押的人听了,觉得范滂说的句句在理,从此也不再祭拜皋陶了。

狱吏对党人进行拷打盘问。范滂因为被关在一起的人,很多患上了疾病,就请求首先上刑床接受拷打。同郡袁氏家族有一个叫袁忠的,是彭城国相袁贺的次子,和范滂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看到范滂为了同狱的人员,不顾生死抢先受刑,深深地被感动了,也争着到刑床上去,接受狱吏的毒打。

被捕的党人在监狱里,宦官对他们进行残酷的折磨。他们的头颈、手、脚都带上了刑具,然后被蒙住头一个挨一个地拷打。狱吏们把这种刑法称做“三木”。

汉桓帝刘志派中常侍王甫依次审讯党人,范滂等人的头颈、手、脚上都戴着枷锁,脑袋上蒙着布袋,排列在台阶底下。其余的人在前面受审,有的回答,有的不吭声。范滂和袁忠超越次序,从后面挤到了前面。

王甫居高临下,气汹汹地责问他们:“你们这些人,身为君王的臣子,不想着精忠报国,居然在一起结成私党,阴谋勾当,相互褒奖推举,妄议朝廷政治,凭空捏造事端,诽谤宫中官员。你们究竟要干什么,从实招来,不得有丝毫隐瞒。”

范滂昂首挺胸回答说:“我听说孔子说过这样的话:‘看到好的行为,立刻学习都来不及,看见坏的行为,就像手伸到沸水里似的马上躲避。’我们是想让好的汇到一起更清明,坏的也聚到一块去坏得更臭。本来希望朝廷听到我们这样做,能够励精图治,铲除身边的佞臣,提拔重用忠贞的官员。万万没有料到,我们这一片赤诚报国之心,却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认为是结党营私,阴谋勾当。”

王甫提高了声音说:“你们这些人,互相提拔推举,像牙齿嘴唇一样连成一体,专门排斥与你们意见不合的人。你们这样做,究竟是想干什么?”

范滂仰天长叹一声,心情沉痛地说:“古代的人遵循善道做好事,能够为国家做更多的贡献,为自己求得更多的幸福;今天的人遵循善道做好事,不但没有铲除身边的佞臣,却使自身陷进了死罪。我被处死之后,希望把我埋在首阳山边。这样一来,我就可以上不辜负皇天,下不愧对伯夷、叔齐,也对得起我的良心了。”

王甫看到范滂威武不屈的样子,听了范滂慷慨激昂的表白,同情怜悯之心油然而生,于是就站起来,非常哀伤地让狱吏给范滂打开了枷锁。

通过这次审讯,和李膺、范滂一同被捕关进监狱的党人,枷锁也都被解除了。

过了不久,魏郡邺县(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邺城镇)有一个名叫霍谞的人做了尚书仆射。这个霍谞,少年时就是一个通达经术的儒生,进入仕途之后,性格明达笃厚,能以恩信化诱殊俗。他很同情李膺、范滂这些被关押的党人,多次在汉桓帝面前替他们申辩。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汉桓帝畏惧天相变化,就下诏大赦天下。和范滂一同被捕的二百多名党人在狱中关押了一年多之后,才释放出狱。

范滂出狱之后,看天天也昏,瞧云云也暗,瞅水水也浑,望路路也斜。

范滂前去拜访霍谞,为了日后不连累霍谞,言谈之中,没有表达对霍谞的感谢。有的人责备范滂,范滂却说:“从前叔向犯了罪,祁奚营救了他,没有听说羊舌有谢恩的话,祁老有居功之色。”

范滂这批党人虽然释放了,宦官却不允许他们留在京城,打发他们一律返回原郡,并且把他们的名字通报各地,罚他们一辈子不得做官。

范滂离开京城向南返回故乡的时候,家乡有一千多人前去迎接他,汝南、南阳士大夫迎接他的车子就有几千辆。

和范滂一起被关押的同乡人殷陶、黄穆也被释放一同回乡,他俩一起在范滂的身边侍奉守卫,替他接待宾客。范滂回头对殷陶他们说:“我知道你们的良苦用心。你们是想为我服点儿务。可是现在,你们跟随着我,左右不离我的身边。你们这样做,对我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加重我的灾祸啊!”

就这样,范滂不让任何人在身边陪同,一个人悄悄地回到家中,闭门不出,专心侍奉年迈的母亲。

范滂等人被撤职回到家乡之后,天下人更加推崇他们,也更痛恨宦官。宦官也把他们看作眼中钉,肉中刺,总是寻找机会陷害他们。

自请入狱 英勇就义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昏庸无能的汉桓帝一病不起。这年的十二月,就走完了他三十六年的人生之路。刚册立不久的窦皇后就和父亲窦武商量,从皇族中找了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刘宏继承皇位。这就是后来腐败出了名的汉灵帝。

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正月,汉灵帝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大将军窦武因定策刘宏继位有功,窦氏族人加官进爵,从此窦氏外戚权倾一时。窦武依赖太傅陈蕃主持朝政,陈蕃大量启用在第一次党锢时受处罚的士人。不久之后,窦武和陈蕃就达成了一致意见,密谋铲除宦官。

可是事与愿违,刚到九月初,被任命为尚书令的尹勋秘密写给窦武的奏章被长乐五官史朱瑀获得,朱瑀将窦武的密谋告知宦官王甫、曹节等人。那些宦官当即歃血为盟,发动政变,软禁了窦太后,抢走了玉玺和印绶,又用灵帝的名义,将窦武、陈蕃等人及其家族全部处死,凡是窦武、陈蕃提拔的官员统统被撤职。

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宦官曹节找准时机,蛊惑汉灵帝下令逮捕党人。年仅十四岁的汉灵帝,在他幼稚的心灵里,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党人。于是,他就傻愣愣地问曹节:“什么是党人?他们有什么罪,为什么要杀他们?”

曹节为了达到逮捕杀害党人的目的,就指手划脚地把党人怎样可怕,怎样图谋造反,想推翻朝廷,胡乱编排了一通。

汉灵帝刘宏听了宦官的话,吓得脸色都变了,连忙下达诏书,紧急缉捕范滂等人。又一次更大规模诛杀党人的血腥行动开始了。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二次“党锢之祸”。

当时,汝南郡的督邮叫吴导,他知道范滂的为人不错,一点儿也不忍心去逮捕他。

作为郡中的一个督邮,是皇上的臣子,是代表太守对下属各县乡进行督察的官员。传达教令,督察属吏,案验刑狱,检核非法等等,都是督邮的职责。缉捕范滂,又是皇帝下达的诏书,无论怎么说,皇帝的指令是不能违背的。万般无奈的吴导来到征羌,就抱着皇帝下达的诏书,把自己关在驿舍里,趴在床上大哭不止。驿舍里的人听到吴导的哭声,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弄不清究竟是怎么回事。

范滂听到这一消息,想了想说:“我知道,督邮一定是为了不愿意抓我才哭的。”

范滂不想因为自己的缘故而让督邮为难,当即赶到县里的监狱投案。

征羌的县令郭揖,也是个正直的官员。他见范滂来了,吓了一大跳,不肯动手,并且责备范滂说:“范大人,大难临头,你是傻了还是怎么了?事大事小,跑了就了。天下这么大,你哪儿不能去,为什么偏偏要在这里?”

县令郭揖说着说着,就走出官衙,解下官印,拉着范滂,要和他一起逃走,

郭揖的这一举动,范滂非常惊愕,也非常感激。他慢慢推开郭揖的手,恳切地说:“郭大人,什么都不用说了。既然有诏令在,我是逃不脱的,大不了是一个死嘛。我死之后,朝廷也许能把抓党人的事停下来,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而连累您呢。再说了,我母亲年纪那么大了,我要是一逃走,不是还连累到她了吗?我很小的时候,老母亲就教育我做一个像王陵那样的官员。可是这许多年来,社会上风云变幻,我最终也没有实现做一个好官的愿望。这是上天赐给我为皇上尽忠的机会。我身赴黄泉,没有什么遗憾,最不能让我忍心的,就是让年迈的母亲跟着我颠沛流离。”

县令郭揖搓手跺脚没有办法,只好把范滂收在监狱里,并且派人通知范滂的母亲和儿子来跟范滂来面。

范滂的母亲带着孙儿,随着公差到监狱来探望范滂。范滂看着母亲满头的白发,满脸的皱纹,心酸地流下了眼泪。他双腿跪在母亲面前,安慰她说:“母亲,儿子不孝,不能够看着你安度晚年了。我的弟弟仲博,是一个很孝顺的人。他能够赡养您老人家,让您老人家颐养天年。我死了以后,有弟弟仲博孝敬您就够了。我跟随先父龙舒君命赴黄泉,到地下也能和先父相聚。这对于活着的还是死去的,都能够各得其所。只是希望母亲大人,割舍掉难以割舍的亲情,忘掉不能忍受分离的深情。如今,我为正义而赴死,也是死得其所,你老人家不要太难过了。”

范滂的母亲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她常常教诲范滂,人在世,要有人格,有骨气,有理想,不仅不争官,还要有原则。她看着范滂,感到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儿子已经成了一个为正义而牺牲的男子汉。为了澄清天下,儿子纵然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是值得的。这位年迈的母亲,不以为耻,不以为恨,反而因此而骄傲,而自豪。

范滂的母亲伸手抚摸着范滂的脸,为范滂擦干净脸上的泪水,看着范滂说:“儿子,你真不愧是我教育出来的好孩子。现在,你能够和李膺、杜密具有一样的好名声,我已经心满意足,就是死了,也能瞑目了。将来到了地下,在你父亲面前,也于心无愧了。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鱼和肉不会兼得,忠和孝哪能并存?你已经留下清正的美名,怎么能够再追求长寿呢?”

范滂听了母亲的话,看着年迈的母亲,眼前又浮现出当年母亲给他讲王陵及其母亲故事的情景,感动得又流下了眼泪,连连向母亲叩了几个头。

然后,范滂慢慢地站起身,回过头来对他的儿子说:“孩子,我没有把你养大成人,你不要记恨我。你我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我要叫你做坏事吧,可坏事毕竟是不该做的。我要叫你做好事吧,可我一生没有做过坏事,倒落到这样的地步。事到如今,我不能再看着你长大,你要好好听奶奶的话,长大以后,身为老百姓,就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如果当官,就当一个像你奶奶所说的那样的好官。”

此情此景,在场的人看见了,没有一个不垂泪的。此言此语,行路的人听见了,没有一个不被感动得流泪的。

人们都说,母教是天下太平之源,闺阃是圣贤所出之地。范滂一生正气凛然,他的母亲育子捐躯不悔。有这样的儿子,有这样的母亲,是范氏家族的幸事,也是泱泱大国的幸事。

就在建宁二年(公元169年)这一年,年仅三十三岁的范滂,在狱中慷慨就义了。

范滂就义的那一天,看天天也阴,瞧云云也黑,瞅水水也浊,望路路也狭。

范滂的陵墓在今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刘店镇古庄村,已经被列为确山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次党锢之祸中,像范滂这样被杀的,就有一百多人。还有六七百个在全国有声望的,或者跟宦官有一点怨仇的,都被宦官诬指为党人,遭到逮捕,不是受刑被杀,就是发配流放,还有很多禁锢终身。

生命短暂 影响久远

宋代文人王曾在他的《原忠篇》中说过:“忠者,中心也。中于道而合乎心之谓也。中不合道,则理有倚偏。道不中心,则道有未尽。故不偏不倚之谓中。中道中心,忠名乃定。忠之义则无所不包。大而格天地,感鬼神,光日月,壮山河,固社稷,卫生民;小则敦孝悌,和夫妇,信朋友,睦宗族,化乡邻,厚风俗。”

范滂的生命是短暂的,职位又不很高,但是,他的名望很大,对后世的影响极其久远。

范滂死后,后世的人们对他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对他的评价是:“夫上好则下必甚,桥枉故直必过,其理然矣。若范滂、张俭之徒,清心忌恶,终陷党议,不其然乎?”

唐代诗人严维在《送崔峒使往睦州兼寄薛司户》中对他的评价是:“使者应须访廉吏,府中惟有范功曹。”

宋代文人孙觌在《洪内翰母夫人董氏挽词》中对他的评价是:“万里龙沙握鼠余,古来忠孝两全无。范滂死去亲犹在,苏武生还老益孤。”

宋代诗人林同在《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中对他的评价是:“宁将身塞祸,不忍母流离。我自不为恶,黄泉今有辞。”

宋代诗人徐钧在《范滂》一诗中对他的的评价是:“慨然揽辔志澄清,一激谁知党祸成。母子可怜终死别,庶几广孝在扬名。”

宋代诗人陈普在《咏史》诗中对他的的评价是:“凤麟自古待明时,虮虱何堪论是非。可是首阳可埋骨,争知人怨首阳希。”

近代历史小说家蔡东藩在《后汉演义》中对他的的评价是:“观范滂对簿之词,原足上质鬼神,下对衾影;即其不谢霍谞,非特自白无私,且免致中官借口,谤及谞身,滂之苦衷,固可为知者道,难为俗人言也;然时当乱世,正不胜邪,徒为危言高论,终非保身之道,此范滂之所以终于不免耳。”

特别指出的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在他一生众多的偶像中,范滂被排在第一位。

苏轼年仅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在外游学,母亲程氏教授苏轼读书。苏轼的母亲读到《后汉书·范滂传》的时候深受感动,慨然长叹。苏轼也大有感触,于是就问母亲:“如果我要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你会怎么样?”母亲程氏回答说:“如果你能做范滂,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么?”

范滂的忠义和气节,给少年苏轼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对苏轼此后的成长产生了巨大影响。从那时候起,苏轼就立志效法范滂,做一个为国为民,正直不屈的官员。

范滂虽然被宦官处死了,但他的后代遍布全国,不乏有许多历史上的佼佼者。

唐朝时期,就有称作良相的范履冰,当过县丞的范隋。五代时有吴越诗人范赞时。南北两宋时期,就有担任高官要职的范梦龄,跟随吴越忠懿王钱俶归北宋任职的范墉,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佑是北宋官员,范纯仁是北宋名相。就连范仲淹的孙子范正平,也著有《荀里退居编》和《宋史本传》流传于世。范仲淹的十七世孙范文程。也是清初一代重臣,被视为文臣之首。

范滂躯体已殁,但精神不灭,英灵永存,芳名千古,成为后世许许多多忠直之士效仿的楷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