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朝军的头像

郭朝军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308/10
分享

一句诺言的坚守

一句诺言的坚守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最美乡村医生郭光俊纪事

郭朝军

从登封城往西十公里,就到了梅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广俊中医院),服务站虽然是一座四层大楼,但已经被村头高大树木的掩映的若隐若现,这里是心脑血管病人的福地,也是各级媒体追逐的热点。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郭光俊的事迹在感动着。

老郭的荣誉并不少,可以说在登封区域内是数一数二。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全国最美乡村医生,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总共获得了100多项荣誉,仅国家级的就有13项。他受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几次接见,到全省各地做先进事迹报告400余场。但患者主要还是奔着老郭的医术、老郭的人品来的,可老郭依然那么谦虚,总是说,我的医术并不高,老百姓信任我,是我给他们治病时,让他们少花钱或不花钱。

与老郭曾见过几次面,这次的老郭已经是身材消瘦,满头华发。但他人生经历,总让我们惊叹不已。

郭光俊,就是我们人生中追求的坐标。

小山村遭疫情

已经是六十年前发生的事情,老郭依然能感受到当时村子里压抑、悲伤的气氛。

1964年的春节过后,虽然已经是初春的天气,但嵩山脚下仍然感受不到一丝丝的暖意,远处的嵩山诸峰还遗留着一片片的残雪,白的耀眼。

那天,傍晚放学后,小光俊和伙伴们走在泥泞的街道上各自回家,没有人打闹玩耍,没有人在街面上停留。

突然,从庭院中传来撕心裂肺的痛哭声,并且不是只有一家有这样的哭声,那哭声特别大,特别痛。

光俊也听到了,并且有一个哭声很像自己的娘,他的心里“咯噔”了一下,顿时有些不知所措。顾不上和小伙伴打招呼,他便急急忙忙往家里赶,那恐慌的心,甚至使他都用上了一路小跑,他要回家看个究竟,到底是不是自己的娘也在哭。

快到家门口时,他听到,真的是娘在哭,那声音撕心裂肺。

走进敞开的家门后,他发现不只是娘在哭,奶奶和伯母也在哭,只不过她们的哭声小些。平时爱干净的娘,坐在院子的中央的泥水地上,她的怀里,是自己那天真烂漫的小妹妹。娘平常梳得利利量量、顺顺当当的满头青丝,此时已经变得凌乱不堪,可以用披头散发来形容都不算过分。爹蹲在一旁,眼睛满是红肿,却死死地盯着娘怀中小妹。

小妹躺在娘的怀里,闭着眼睛,稚嫩的小脸像腊梅一样白,原本红扑扑的脸蛋已经没有了一丝血色。虽然年龄还小,但光俊依然感觉到家里发生了不寻常的事情,不然娘也不会哭的那么伤心,那么声嘶力竭。

妹妹没了。

老郭说:“那一年,俺白村一个仅仅300口人的村子,那一天就死了四个儿童,随后的一个月里,村里隔三差五地就会死去一个。”

在小妹夭折半个月后,白村又发生的一件事情,让老郭如今仍然是记忆犹新。

村里有一个叫郭新田的村民,按辈分,他得喊郭新田“爷爷”。

那天中午,光俊还是放学走在街上,看见了村中间的老皂角树下,围了老大的一圈人。他也挤了进去,却发现是新田爷爷和新田奶奶,两个人都是坐在树下的泥土地上,哭得是死去活来,身上沾满了黄泥巴。他们骂苍天,说苍天是王八蛋,把“小六一”也收走了。而新田奶奶抱着他的儿子“六一”,那撕心裂肺的哭声,就如自己的娘抱着自己的小妹一样,披头散发,哭声凄厉。突然之间,她抱着小“六一”,站起身来哈哈大笑而去。她笑的时候,新田爷爷愣了一下,也跟着站了起来,跟随在妻子的后边,紧接着,也是哈哈大笑。

有人说,郭新田俩口子被“小六一”的夭折给气疯癫了。

老郭说:“新田爷爷原来添了三个孩子,都是因为得了急病,村里因为没有医生,没有及时救治而夭折。只有一个姑娘还是农村说的心眼不够数,也就是“傻子”。好不容易在六十一岁那年又添了个孩子,起名叫“六一”,意思是说他是父亲六十一岁时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两口子对“小六一”是百般的娇爱,两岁时就教他背《三字经》《唐诗宋词》,简单的加减法等等,期盼他长大后能顶起家里的门事儿,光宗耀祖。”

这一切的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脑膜炎这场疫情惹的祸,也是光俊心中发下了誓言,自己要学医生,让人得病了不会死。

卫校学医遭拒绝

从别人那里听说大金店办的有学中医的学校,并且是各大队都有人去参加培训时,郭光俊的心里高兴极了,便从外边跑回到了家里,对正在忙着做饭的娘说:“娘,听别人说大金店搁了一个学医的学校,如今在收学生,我也想去。”

娘知道自己的孩子整天念念不忘的就是想学医,学会后能给人治病,想着自己的孩子有这么高的心性,自己得全力支持他,说:“中,这是学成事儿哩,只要你愿意学,娘支持!”

“成事儿”是豫西的方言,就是本领、本事的意思。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娘就喊他吃饭。他喝了一大碗红薯面糊糊,娘又顺手拉拉他的衣襟,递给他两个红薯面烙饼,嘱托他中午饿的时候垫垫肚子。

接过红薯面烙饼装在上衣口袋里,光俊高高兴兴地告别了母亲。

走在去大金店公社中医班所在地的乡间土路上,小光俊激动的心情是无以言表,周围的一切景物在他的眼里看起来是那么的美好,山是青的,天是蓝的,水是碧的,树是绿的,花是美的,他感觉就是土地里齐刷刷生长的麦子,都仿佛是在给他微笑着打招呼。

他还是个孩子,不知道卫校招生的有关程序,只听说培训班要在大金店开始招生了,心里非常高兴,翻岭过河,走了八里多路,终于来到了大金店。

到了学校,老师问了他的名字后,翻了翻新生花名册,看着他说:“这里没有你的名字呀?”

“让我学吧,我想当医生。”光俊缠着这个老师。

老师说:“你这个孩子,我们会当这个家?这是各大队报的人员,我们只负责教课,你还是回去吧。”

当时,上边的要求是各大队要推荐18岁左右的优秀青年来学医。此时的郭光俊仅仅年龄一项就达不到要求,但没有人能给他解释这些。

他说,老师让他回来,本来高兴的心情,一下子跌落在土里,使他非常难受,非常委屈,便哭了起来,走着哭着,整整哭了一路。这一路是从雷村的西岭、然后是郑家岭、煤土沟回来的,回到家里,他哭着给母亲说了经过。娘说:“人家不收你咋办?”

郭光俊说:“那我站在教室窗户外边听。”

娘说:“那也中!”

于是,每天早上天刚发亮,太阳还没有露出脑袋,他就拿着几个蒸红薯或红薯面烙饼,急急忙忙地赶到学校。开课后,站在窗外听着老师给同学们讲课。就这样,他坚持着听了多日。

在窗外听老师给学生们讲授医学知识,对于文言文,他有点似是而非,他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太过于浮浅。就找到本村在登封五中教语文的白文寿老师进行请教。白文寿老师对他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指点。有一天,他对光俊说,你有空没有?如果有空了就去五中我的班里做旁听生吧。这样,你可以系统的学一些文言文知识。

光俊当然愿意,就到五中的学校里专门听白文寿老师讲授文言文知识。

又一日,他对娘说:“娘,我想买点医书看看。”

娘说:“那你给咱家的鸡蛋拿到集上卖了买书吧。”

当时,家里喂了十几只母鸡,它们下的蛋都积存在一个小土瓦罐里。

此时的秋天,山上已是野果飘香。农历九月九,是大金店街的 “老谷茬”会,光俊拿着家里的所有鸡蛋到集市上换了现钱。又拿着换来的钱,拐进新华书店里,买了《汤头歌》和《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

那个时候,一个鸡蛋也就是二分钱的价值。

他现在还记得李东恒的“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参草芪,当归麦味青陈皮,曲柏葛根苍白术,升麻泽泻姜枣随。”

其它的如刘河间的“六一散”清暑利湿方:“六一滑石同甘草,解肌行水兼凊燥,统治表里及三焦,热渴暑烦泻痢保”等汤头他都会背,虽然少年的他还不理解祖国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但他的这些药方,也让乡亲们比葫芦画瓢地现学现用,用于清热解毒、肚撑肚胀等常见疾病中。

他笑着说:“那时候年龄小,这些药理书有的还是文言文,非常难懂。我不解其意,就只有死记硬背。”

几十年过去了,《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的其中一些汤头他还能背的一字不差。

心有理想遇恩师

郝路是一名中医,在大金店公社的雷村联合诊所里做医生。

一个偶然的机会,光俊看到郝路老师又来梅村大队巡诊。他便跟着郝路,出了这家门,又进了那家屋,一直跟随了大半天。

郝路感到奇怪,就问:“孩子,你跟我大半天了,是想弄啥哩?”

光俊心思重,想起学医的曲折,顿时委屈地哭了起来,说:“俺想跟你学医生。去卫校那里学医生,人家不要我。”

郝路掏出手帕给小光俊擦了泪水,拍了拍他的肩膀,问:“恁爹叫啥?”

小光俊说了自己父亲的名字。

“去把你爹叫来吧,我问问你爹。”郝路嘱咐他。

到家里找父亲,父亲不在家。又去庄稼地里找,终于把父亲领到了郝路的面前。

郝路说:“老哥呀,你这孩子心善,也很攒劲,是个当医生的料,你愿不愿意让他跟我学?”

郭光俊的父亲一听这话,马上对儿子说:“你这孩子,还不给老师跪下磕头?”

郭光俊跪在地上,重重地给郝路磕了一个响头。

郝路说,我给你们大队推荐吧,只要他们同意,你就跟着我学。

回家后,小光俊给娘说了要跟郝路老师学医的事情,娘也非常高兴。

当时的农村属于大集体,大钟一敲,群众集体上地,你干这,他干那,人员流动非常严格,干什么并不能由自己选择,一切工作的调整都得需要大队党支部的同意。

一直到了1966年春天,梅村大队党支部的几个干部观察到光俊这个孩子老是想当医生,也老带材料(有能力的样子),就给大金店公社党委推荐,公社就批准了郭光俊到雷村的联合诊所里跟着郝路学医。

从此,郭光俊就成了郝路的大弟子。

这几个大队党支部的干部是邱树林、梅志仁和黄章海。老郭至今都不会忘记他们。他说:“是党支部给予了我的学医之路,如果大队党支部不松这个口子,我根本就学不成这个医生。”

他又说:“自己在学医上的启蒙老师就是郝路。如果不是郝路,他的人生轨迹不一定会朝着医生这个职业方向走。”

“党支部研究让我学医,我成了真正的名正言顺,理直气壮,成为全中国的第一批赤脚医生。跟着郝老师,经常在梅村、黄村、白村、太后庙等村庄出诊。”郭光俊说。

由于雷村到白村有五里地远,为了方便群众看病,郝路就在光俊家的后院放麦秸垛的土屋里,倒腾出了一小块六七平方米的地方,又用桐木板搭了一个药架子,用土坯垒了个土台,上边放了两块木板,成为一个给患者看病把脉的桌子,这里就成了临时的诊所。晚上,郝路回他的家里,第二天也不去雷村,直接就来白村坐诊。出诊时,郭光俊跟着他,身背药箱,走村串户,送医送药。他说,那个时候特别高兴。

此时的郝路老师三十七岁,而郭光俊自己也只是十三岁。

那个时候,电影《红雨》中的主题曲“赤脚医生向阳花”风靡祖国大地。他俩出诊时,都会唱着那首“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万家”的歌曲行走在乡间地头的小道上。虽然是清唱,但他们认为,这首歌唱出了他们做为赤脚医生的精气神,听到他们唱歌的群众也认为他们唱的最好听,也最美。

白村村南有个两华里多长的煤土沟,附近的年轻人死后都埋在这条沟里。那条沟特别深,这条路距离附近的黄村、白村和姜村特别远,地方有点偏僻,沟里槐树、枣树、柏树长的是密密麻麻,特别是土沟里种了很多青杨树,青杨树的叶子如成年人的手,深秋的寒风一吹,树叶与树叶接触,“啪啪”作响,特别是夜深人静时,非常瘆人。那个时候,野狼还经常在这里出没,好多人白天单行都要绕道走远路也不路过这里。过了煤土沟向南不远,就是当阳河。河宽有十丈,水流湍急,来往过河时得踩着脚搭石才能走到对岸,小孩子家稍不注意就会被河水冲走。白天,郭光俊背着药箱和老师一块出诊。晚上,郝老师就在家里传授中医药书、望闻问切和汤头的有关知识。

一天晚上,接近午夜,郭光俊照常从郝路老师那里回家,想起煤土沟的那一段路,才十三岁的他,内心里有一种恐惧感。

郝路老师看出来了,把麻纸糊的煤油灯用火柴点着,马灯闪着微弱的光。

出了他家的院内,郝路一手扯着郭光俊的手,一手提着,深一脚浅一脚地穿过猫头鹰不时怪叫的煤土沟,又沿着“脚搭石”走过水流涌动的当阳河,再经过一座古庙,把郭光俊送到了家门口后,又消失在漆黑的夜色中。

初到洛阳长见识

一天,郝路和光俊的父亲见了面。

“老哥,光俊这孩子跟我学了这么长时间,老带材料,学得也老好,能吃苦,跟着我再也学不住啥东西了,而且也没有前途,该让孩子到大地方去闯荡闯荡,长长见识啦。一是从理论上进行学习,二是再进行临床实习。弄不好以后乡亲们还能得着他的力呢。”

“老带材料”是豫西的方言,是有能力的意思。

郝路对光俊的父亲说的是心里话。这时的郝路已经出家为僧,经常去少林寺,他怕给光俊给耽误了。

“郝老师,咱在外边又不认识人,让孩子去哪学呢?”光俊的父亲搓着手。

“咱俩都想想办法吧。”郝路回答。

郝路抽空又向梅村大队说了郭光俊的情况和自己的意见。作为梅村大队党支部来说,知道光俊本分,勤钻研,喜欢医生这个职业,也想把郭光俊往高处培养。

转眼之间已接近年关。那天上午,光俊在卫生所里值班。

一股寒风钻进了室内,他抬头一看,一个人没精打采地走了进来,原来是同村的一个乡亲,来卫生所看病包药。

这个人是村副业队的,在洛阳城里拉脚挣运费。

在看病的当间,他问这个乡亲:“叔,洛阳那个村大不大?”

光俊没有去过大地方,以为洛阳就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村子。

光俊也不是无缘无故地打听,用他的话说,干啥攒啥劲,就向他打探外边的情况。郝老师给父亲说的话,父亲已经给他学了,他想,既然这样,学医就不能半途而废,有了机会,就到外边闯闯,肯定会有大的收获。

但光俊并不知道,洛阳可不是一个像白村、文村,甚至大金店一样,只有区区的那么大一点地方。就是登封县城,半个小时也能走个来回。洛阳,是一个大城市。

这也不能怪光俊,虽然他由于学习好,从小学三年级直接跳到五年级,但考上登封一中初中部的名额却被别人顶替,只得到农业中学就读,农中的学生天天与土地为武,能接触历史知识的机会可想而知。因为没有学过历史,也不知道洛阳城的“声名显赫”。

那人笑了,说:“洛阳特别大,俺拉着架子车走路,街道又宽又长,半天走不到头。”

光俊又问:“洛阳的医院多不多?”

那人说:“咦!洛阳的医院老是多,俺们在街上拉架子车,走一段就有一个医院,走一段又有一个医院!”

那人一说洛阳的医院那么多,激起了他的雄心,他暗暗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去洛阳学医。

那天晚上回家,光俊回家给父亲说了说,父亲答应了。

1969年那年刚出正月,嵩山的残雪还白的耀眼,风儿刮在身上依然寒冷,这一次,他拉着父亲给他新购置的架子车,和本村的十七八个乡亲,一起翻过嵩山轘辕关附近的曲曲拐拐的“十八盘”,用脚步丈量着走完了100多华里,来到了别人形容的洛阳城。

到了洛阳,他才知道洛阳比白村要大数千倍。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洛阳竟是那么的繁华,想到在家时问别人那么幼稚的话儿,他自己都感觉不好意思,笑着摇了摇头。

医院也真的是多,一个比一个规模大,一个比一个气派。他还看到了洛阳人喝的水都是从一个水管里流出来的,想让它流就让它流,不想让它流了就关一下阀门,真的是先进。哪像自己家吃的水都是从水井里用辘轳绞上来的,洗衣服还得跑村南的河道里去涮洗。

他想,如果遇见好老师,一定要在洛阳学出名堂。

医专校内学理论

在洛阳拉架子车的时候,他打听到有个洛阳医专,医专里也有旁听生。

得知这个消息后,他非常高兴,便抽出机会回到家里,向大队党支部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当时的党支部书记是邱树林,他看到郭光俊渴望的目光,觉得应该好好培养这个孩子,让他将来为本村群众造福。最终,通过大金店公社党委的牵线搭桥,光俊被派到洛阳医专系统进修理论知识。

光俊说:“当时去洛阳深造,生产队不给记工分,不计工分就意味着没有口粮。”

但他认为,就是不记工分也要去,有些时候就是不记工分也不是每个人想出去就能出去的。大队党支部不开这个口,在那个农村城市二元化的时代,就是出去当个临时工都当不成。

在那个年代,人员是被禁止来回流动,农民就是农民,工人就是工人。

去洛阳医专学习就要吃饭,要住宿,由于自己是不在册旁听生,学校又不能安排,都要靠自己去解决。唯一的办法,就是边在医专学习、边拉架子车搞运输。在他看来,自己只有拉架子车搞运输才是轻车熟路。

老郭清楚地记得,去洛阳医专学习的时间是1969年的9月。

学校里有中医课程,也有西医课程,但他选的是中医课程。

在这里,他有幸聆听了乔保军老师主讲的《伤寒论》。他说,乔保军老师讲的课非常好。在这之前,他也听过别的人讲过关于“伤寒”的课程。

伤寒只是中医学的一个学科。

光俊爱看古书,学历虽然不高,但在文言文读译方面,也会弄明白字面的意思。而《伤寒论》的内容都是文言文写就,他写笔记时也都会用文言文来记录,虽然似是而非,但也颇有文采。

乔老师看到他的笔记后,对别人说:“那么多的学员,就郭光俊不是一般的学生。”

1974年11月7日,郭光俊回忆起在洛阳卫校时的点点滴滴,夜不能寐,挥毫写下了一篇笔记,现摘录如下:

……故居嵩岳之邑,少林之乡,北依青山,南临碧河,山水清秀,四季分明,民勤地沃,五谷丰登。年年月月,日日时时,家乡的每块土地,无不浸透着丰收之景象。

但因山村偏僻,无有名医,偶患恶病危疾,多不能医。由此而误致死者,目击甚多。无辜勤民受此病欺,恨无高术,奈何不得。默坐而清夜自思,不由不叹息而悲愤也。

思家乡之美好,想人民之勤劳,而被疾病所欺者,盖因医之不力,未能精究古贤之作,而疗万民之疾。可惜学识浅懈,不能理究古文。清夜苦思,心中乃萌投师之心。但欲投名师,指教医学圣道,继祖国医学之业,心中不由茫茫是然。

古人云:“夫前圣有作,后必有继而述之者,则其教乃得著于世矣。医之道源自炎黄,以至神之妙,始兴经方,继而伊尹以元圣之才,撰成《汤液》,俾黎庶之疾疚,咸遂蠲除,使万代之生灵,普蒙拯济;后汉张仲景,又广汤液为伤寒卒病论十数卷,然后医方大备,兹先圣后圣,若合符节”。

又见:“伤寒论数十卷,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寡闻浅见所能赜究”。

古人论此,足见伤寒之深精,非学验俱丰之师,则无能讲解,所讲则未能取精。

来洛之后,适之卫校听课,学伤寒一篇,方听至一节,不由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满眼含泪,夺眶而出,几年来渴望之名师,今方得见。

伤寒论者,最难讲也最难懂,昔日多次听讲,皆说其皮毛,层次不分,条文不明,无头无尾,浮而漂之,听得晕头转向,不如不听。

独有乔老师讲解伤寒,一条一理,层次分明,一句一字,探讨精义,每一句,无一字不含精字,每一字,莫不展一篇文章。使学者听之,能跟随其话意,进入两千年仲圣之腹。

数日来,心血沸腾,昼而不能安坐,夜则不能成寐,回想昔日投师之志,不由热泪满眶。清夜苦思,胸怀大志,心投名师,名师则出高徒。若能跟随乔老师,求医学道,虽死而无怨。

由于是旁听生,到了饭点的时候,就去学校外边街上的食堂吃饭。

为了让听课和拉架子车两不误,他从老师那里提前弄来了课程表,重点的课程就去听,不是重点的课程就出去拉架子车搞运输。

医院实习遇名师

1974年4月,郭光俊在别人的介绍下,来到了涧西区人民医院进行实习,师从付世杰老师。

付世杰对待郭光俊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严慈相济。

他经常对光俊说,要想学好中医这门行当,就要把药性背熟,第一步就是要熟背药性归纳简表。

在脾胃病和中风偏瘫治疗方面,付世杰有着一定的造诣。

白天,郭光俊除了跟着老师坐诊外,付老师还要求他每日必须背会5个药性,3个汤头。付老师对他说:“没规矩不成方圆,初学中医,药性,汤头,脉学的歌诀必须熟背,并能深理其义。”

到如今,老郭背到《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中的同类药性组合时依然滚瓜烂熟,他会把这些同类药性的药物编成“顺口溜”。几十年过去,他依然能背的流畅无比。

大多数的傍晚时分,师徒俩都会坐在牡丹公园的长凳上。老师给他详解着白天诊治的每一个病例,为什么要用这几样药配伍。付世杰一个病例一个病例的讲,郭光俊静静地听着,用心去记。直到夜深时分,郭光俊把老师送回家后,自己再一路小跑地回到医院住室,将付老师说过的每一个病例要点一一地记录下来。

做为一名老中医,付世杰总想把自己的平生积学传授给他的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取类比象,用灵活的教育方法以启发他们,加强记忆和理解方剂的含义。虽然几十年过去,老郭对上述情景仍然记忆犹新,临床上运用自如,每取必有其效。

1974年盛夏的一天,涧西区人民医院的诊室里异常闷热,付世杰和郭光俊等几个实习生及几个等待诊治的患者都是汗流浃背。

那个时候,条件简陋,没有空调,没有吊扇。

郭光俊回忆:那天,突然天空阴云密布,诊室内闷热难忍,背心被汗湿透,呼吸有点困难。忽然一阵热风刮过,接着雷电齐作,暴风雨遮天盖地的卷来,约十分钟,雨过天晴,闷热顿消。雨后天气异常清新、凉爽,先生心旷神怡,遥指南天,对我们说:“亢热一极,一雨而凉,此龙兴云雨,大青龙汤证也!”

大青龙汤是名医张仲景多年行医和临床积累所留下的方剂。属于风寒两解方。

歌曰: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随着付老师的一次出诊更是让郭光俊记忆犹新。

那年是1975年,属仲春二月,他按照付老师的吩咐,一起到龙门镇出诊。在出诊回来的途中,俩人站在龙门大桥上,欣赏着龙门石窟佛像的庄重与慈祥。眺目远处,龙门山和伊河两岸前几天刚降的瑞雪已经融化殆尽,大地已经释放出了春的气息,伊河两岸的沃土上,除了迎春花盛开外,垂柳已经吐出鹅黄。和煦的春风阵阵吹来,柳丝配合着春风翩翩飘舞,让人顿时有一种宁静淡泊之感。

付老师笑着用手指着随风起舞的垂柳对光俊说:“经云,木郁则达之,随其曲直之性,故名曰什么?”

光俊急忙回答:“故名曰‘逍遥’”。

接着,他又把歌诀说了出来:“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药方都用哪些,各用多少你还记不记得?”付世杰慈祥地看着这个自己最喜欢的学生。

“知道,我给您背一下吧!”光俊恭恭敬敬地回答老师。

付世杰微笑着,但没有接话。

郭光俊便把“逍遥散”背了出来。

拒绝诱惑回家乡

1976年6月4日,村党支部书记梅志仁专门来到涧西区人民医院,请郭光俊回家行医坐诊。

此时,老郭在洛阳学医陆陆续续已经将近六年。

他跟着付世杰学医时,国家此时有一个新的政策,就是允许一名老中医带一名学生,让这个学生整理老中医的医案。做为传承人,学习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此时,涧西区人民医院和付世杰已经给洛阳市卫生局打了报告,洛阳市卫生局经过批准后,已经把材料上报给洛阳市人民政府。如果洛阳市人民政府能够批准,郭光俊就可以转为非农业户口。

郭光俊在得知医院正准备给他办理城市户口和医院里正式编制,马上就可以成为城市人了,这对一个祖辈世居农村,自己靠父母辛勤劳动,乡亲救济学医,拉架子车、挖沙筛沙拣骨头打零工的农村小伙子,这是一个天大的喜事,不知道是因为高兴,还是由于激动。那几天,郭光俊的脑袋一直晕晕乎乎的。

而正在此时,梅志仁支书来叫自己回家,他真的陷入了犹豫不决的境地。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在床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几天来,他一直在考虑着是走,是留。在那个年代,由农民转为城市非农业户口,那是让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并且自己转正的事情已经有了着落,这件事儿放在谁的身上,也都会犹豫再三。

最后,他还是拿定了主意:回家!

他自己认为,第一,是梅村大队党支部让自己出来学的医,开启了自己的学医之路。是大队党支部和公社党委商议后,让自己来到了洛阳进行学习深造。虽然吃尽了千辛万苦,但吃苦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医术学下去,学好。

第二、在洛阳进修深造的几年里,乡亲们还在为吃穿发愁,每逢春节回家,村里乡亲们都会拿着自己平时省吃俭用节约的钱和粮票找到家里塞给自己。

确实如此,白村里一个叫郭章和的村民,右眼得了白内障,家庭条件非常差,一直没有到医院里进行治疗。1973年的那年春节,他摸索着从棉袄里面的裤袋里掏出了8市斤全国通用粮票和5元钱,非要塞给郭光俊。感觉知道他家的情况,无论如何都不接受。郭章和说:“孩子,看你瘦的。出门在外抬脚动手都得花钱,咱不能饿着肚子学医吧,你只管好好学,没有钱和粮票大家给你凑,我还等着你学成回来把我的眼睛给治好呢!”

郭光俊这才含泪接住,心里想,以后一定要报乡亲们的恩情。

每次从洛阳回来,郭章和就会来到家里给郭光俊送5元钱和几斤粮票。

听说学生要回登封家乡,作为老师的付世杰真的舍不得,也找郭光俊谈了几次心,他太喜欢这个一心钻研、性格腼腆的小伙子,他希望这个学生做自己的中医传承人,把自己的毕生心血都全部传授给他。

光俊对老师说,他也喜欢这里,也希望跟着老师再学些中医的精髓,可他这几年进修的费用有些都是乡亲们东措西凑给他的,如果不回去就太没良心了,自己必须得回去。

在去金谷园汽车站的路上,光俊提着行李在前头走,付世杰在后面不停地叮嘱。到了车站,老师又抢着给他买了回登封的车票。车已走出老远,从车窗里看到老师在频频地挥手,郭光俊的泪珠不由自主地滑出了眼眶。

出外学习六年的郭光俊,终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土地上。

施展医术医患者

1976年6月,郭光俊扛着行李卷从洛阳这个大城市里再次回到了小山村后,转眼之间已经是47年,47年间,他从头发乌黑,帅气逼人的小伙子,成为一个满头白发,操劳成满身疾病的老者。多年来,经他治疗的患者多达数万人,却没有发生一起医疗事故,是上级卫生主管部门信得过的基层卫生医疗单位,虽然辛苦,但他乐此不疲。

他的座右铭就是:让乡亲们不到别的地方就能把病看好,并且能看得起病。

他记得,刚回到村里的第二天,自己就去村卫生所报到,正式坐诊看病。

村卫生所还是两间土坯瓦房。土坯和蚂蚱泥垒就的听诊台上,放着一个听诊器、两只温度计;木板搭成的货架,放置着药品,除了西药外,还摆着从山上采来的20多种中草药。郭光俊和两名上过短训班的乡村医生就在这里工作。

从十几岁开始学医、行医,再到土坯房里坐诊看病,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乡村医生的生涯让他陆陆续续一干就是57年,而且还一直干着。

刚进卫生所,他们也进行了分工,当一个人给群众坐诊看病时,没有坐诊的,要在一旁倒腾一些“杂活儿”,十天轮流一次。

那两个同事是西医,看病的速度要快一些。而郭自己是中医,要有望闻问切等流程,诊病的过程要慢了一些。但大家都知道,中医治病能去“根”,而且郭光俊是从大医院回来的,“治得好”的名声也被看病的群众传了出去。

有群众说:看人家郭医生,到底是从洛阳的大医院回来的,看得细盖,认真,治得又特别好。

“细盖”是豫西的方言,就是看的详细、仔细的意思。

找郭光俊看病的人是络绎不绝,周围村子的人也都大老远地找他看病。

从洛阳回来的第五天,郭光俊就接到了一个患者。

那是一个不满两岁的幼儿。送到卫生所时,看情势已经非常危险。郭光俊通过观察发现,患儿牙关紧闭,两眼上窜,双手紧握,角弓反张,舌质绛,苔黄腻,脉弦数有力,指纹紫滞已达命关,四肢呈陈发性抽搐,知隙外感、高烧而致惊厥。虽然他学的是中医,但他在洛阳实习时也暂短地学了西医的治疗方法,不然真的会束手无策。由于措施得力,最终是幼儿转危为安。

一天夜里,去黄岭后村给患者出诊,郭光俊自己终生都不会忘记。

他说,如果孙悟空去西天取经遭遇的是九九八十一难,那么自己的这次出诊路,则是从医以来遇到的无数次困难之一。

黄岭是少室山前的一道荒沙岭,光秃秃的,只有一些稀稀拉拉的杂草在寒风中摇曳。

这是30年前的景象,如今已经看不到往日的模样,经过年复一年的植树造林,已经是绿树葱茏。

“黄岭后”这个村庄隐藏在黄沙岭和少室山麓之间的一个峡谷里,是一个中国数百万个村庄中再小不过的山村。村里,住着十来户人家。

那个患者叫张二妮,由于产后萎的原因,造成了下肢瘫痪。而患这种病的诱因,就是由于产后气血大伤,正气不足,受了风而留下的后遗症。

她的丈夫叫张木,也是农村说的“没成事人”。

每次张二妮的病情复发,都是她的公公来请郭光俊,郭光俊就和这个老汉一起从白村的北坡上,翻过土石相间的矮岭,沿着核桃园水库旁边的小路,再一路斜走,往北翻过黄岭,向“黄岭后”走去。

去“黄岭后村”都是沙土小路,虽然是往半山腰处走,但去的路途是上上下下,翻一道岭又一道岭,过一道沟又一道沟,有些沟里就是常年不断头的河水以及宽阔的有着乱石汃的河滩。

张二妮的这次患病,是在腊月的一个深夜。

她的公公敲响卫生所的大门时,郭光俊刚刚脱掉外衣,躺在了被窝,拿了一本医书在看。这时,已经到了深夜。

得知张二妮病情复发已经昏迷不醒时,郭光俊二话不说,穿上衣服,背上出诊箱,手里拿着一根木棍就出发了。

临出发时,郭光俊知道张二妮的病因,怕把病耽搁了,顺手捎了几瓶生理盐水和几小瓶药剂。此时,寒风嘶鸣,树枝在旷野中激烈地摇晃。

路上,由于被寒风阻挡,走着吃力的很。翻了几道沙岭过了几道河,他没有耐心去数,但听到了狼在远处的嚎叫声。听声音,不只是一头狼在嗥。老汉说,应该有四头狼。

山里人并不怕狼,听到狼嗥后,老汉伸出手来,握住了光俊的手,说:“郭医生,没事,有我哩。”

他担心郭医生听到狼嚎害怕,打了退堂鼓,不去给他儿媳妇看病。

老郭说:“说内心话,如果遇到了狼而不害怕,那是胡说八道。但有病人在等着,害怕也只得硬着头皮去。”

过的一条较宽的河道时,没有桥,而是沿着“脚搭石”过河。由于脚搭石上被“哗哗”流动的河水甩出来的珠子结了冰,他一脚踩上去时,不由自主地滑了一下,两只脚都踩在了河冰上,河冰破碎,又都踩进了膝盖深的冰冷的河水里。

这个意外,让他的头脑清醒了不少。

熟门熟路,到了家里,他赶忙给病人号脉。此时,张二妮的脉象微弱。察看她的眼睑,已经没有丝毫反应,但鼻孔还有时断时续的气息。配了药,用注射器注入了生理盐水瓶里,他给张二妮挂上了吊针。

郭光俊忙时,老汉并没有闲着,抱了一捆干枯的树枝进了屋,然后用火柴引燃,火堆熊熊,屋里顿时暖和了许多。他和老汉一边聊天,一边烘烤着湿冷的双脚和鞋袜,而眼睛却不时地关注着患者的反应及输液瓶中药水滑落的位置。

天蒙蒙亮时,张二妮终于睁开了眼睛。这期间,郭光俊整整给她换了四瓶药液。

看着郭医生的眼皮老是上下打架,老汉在外屋櫈了一张床,抱了一床被褥,说:“这是新被褥,还没有盖过,您忙了一晚上,耽搁得您觉也没有睡成,还罚欠您走了恁远给孩子看病,您先躺着睡一会儿,我再给您做碗热饭,您吃吃再回去”。

“罚欠”是豫西方言,就是麻烦的意思。

他在说郭光俊的时候,自己其实也是一晚上折腾地没有休息,但他知道,自己再累是为了家人,而郭光俊却是给自己家人治病被折腾。

郭光俊摆摆手,婉拒了,说:“不中,我得赶紧回去,弄不好卫生所门口就有人等着看病呢”。

老汉又和郭光俊一块儿向梅村卫生所的方向赶,郭光俊要回去给张二妮配些药,他还要把药带回来。

踏着疲惫的脚步,两个人进了卫生所。确实有几个人在等着郭光俊。他给张二妮配了药,递给老汉后,又把老汉送出了屋门,等他回来再给其它几个人看病时,却一头栽在地上不省人事。

跟着他学医的的弟弟广银看到哥哥昏倒在地上,在等待看病的乡亲们帮忙中,把哥哥搀扶到了床上,输上液。

郭光俊说:那次是一晚上没有睡觉,太攒劲,累虚脱了。

这样的出诊,不包括白天,他自己已经数不清了,但他已经习惯。

雪夜转诊送病人

1998年2月的一个清晨,天空飘着雪花,越飘越急。一眨眼的功夫就把嵩山大地装扮的是白茫茫的一片。梅村北边不远的少室山诸峰,在大雪中彰显着冷峻而骄傲的雄姿。

一直忙着的郭光俊回到住室时,已是午夜时分。

他的住室紧邻着卫生所的大铁门,为了方便患者,大铁门不管白天黑夜从不落锁,用手一推就开。

“郭医生!郭医生!”有人急促地敲着他的房门。

刚刚泡了脚准备休息的郭光俊走到了门外。

五、六个人用门板抬着一个患者,气喘吁吁地站在卫生所的院当中。

郭光俊赶忙安排把病人抬到诊室。

患者是个少妇,23岁,家住梅村南面的一个村子。

跟随在患者身边的母亲气喘吁吁地说:“孩子今天晚上喝了一碗稀汤,就说肚子疼得厉害。下腹部像“肠子断了”一样,又是恶心又是呕吐,脸色蜡白。”

这位母亲看了一眼郭光俊,见他仔细在听,就接着说:“在俺村卫生所打了两次止疼针也不中。雪又下的大,俺们只好抬到这里让你给看看。”

郭光俊通过检查发现,患者已经神志不清,面色苍白。经检查:患者右腹部有压疼和反跳疼的反应,下身出血已经渗透了衣裤被褥,也染红了门板担架。详细询问,得知患者已经停经50多天。根据以往的治疗经验,他判定患者是宫外孕。

卫生所的治疗水平有限,此时人命关天,患者的病情真是一点都不敢耽误,得抓紧时间转院到登封市人民市医院,时间紧迫,不能耽误。

郭光俊对患者家属说:“人命关天!快!赶紧去市医院!”

去市区有三十多里远呢,天空正飘着鹅毛般的雪花,雪厚路滑,车辆无法通行,患者的家人有些犹豫不决。

“不敢再耽误了,再耽误就要出人命。你们先抬着病人走,我喊几个人随后追上帮助抬。”郭光俊焦急地催促。

患者家属这才放心,知道郭医生不是推诿。

走前,他给病人扎上吊针,家属抬着病人在风雪中渐渐地远去,一转眼的功夫就没了踪影。

郭光俊用电话喊来了十来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自己带上听诊器、血压表和抢救药品,急匆匆地往登封市区的方向赶,在文村西地,追上了患者家人一行。

他们马上接过担架,风火轮子般地往前赶,这一拨累了,那一拨接着抬。十几个人轮流抬着担架,在风雪交加的漆黑之夜里,深一脚浅一脚地疾奔着。虽然寒风呼啸,可这帮人赶路赶的是浑身热气腾腾。

路上,患者一声声地呼喊着疼痛,一下一下地揪着郭光俊的心,他真怕在这寒冬雪夜的半路上,由于大出血无法抢救而出现意外。此时,雪越下越大,风越刮越急,输给患者的药液滴了一瓶又一瓶,而患者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却是越来越微弱,越来越微弱……情况十分危急,当他们踏着快要埋没膝盖深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的赶到市医院时,已经是三个小时以后。

在登封市人民医院,得治消息的医生早已在门口等候,他们接过患者,迅速推进了手术室进行紧急抢救。而郭光俊和大家瘫坐在医院走廊的板椅上,大口地喘着粗气。

经过确诊,患者确实为宫外孕。

手术结束后,主治医生走出手术室,对郭光俊说:“郭老师,也真多亏了你,如果再耽搁十分钟,这人就难说了。”

少妇终于转危为安。

患者出院后,她的家人专门做了一个鲜艳的锦旗,送到了梅村卫生所。

“病人生命大于天”。在郭光俊的心中,他时刻都不会忘记这几十年来已经印在自己心中的一句格言,那就是:“感恩乡亲,尽职尽责,一辈子都要永远当一名保护父老乡亲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乡村好医生”!

花小钱儿能治病

“谁要有个头疼脑热的,不用去别的地方,梅村卫生所就能治好。看一次病,只花几块钱、甚至几角钱就可以了。”有群众说。

“只要有郭医生在,我们不会怕,他为我们托着底呢。”已经80多岁的梅村村民梅东林在梅村社区卫生服务站里,蛮自豪地笑着说。

旁边有个老太太接过话头:“郭医生能用便宜的草药,就绝不会给你用贵的西药。”

郭光俊的原则:给每个看病的群众都是尽量让他们少花钱或不花钱。

“我也是得了中草药的力。” 说到登封的中医和中草药疾病治疗,郭光俊说,“嵩山的药材漫山遍野,清代登封籍名医景日昣著《嵩崖尊生》,讲气机五运六气病机、诊断、脉诀,药物学编为歌诀,载药500余种。清代登封中医刘万里人称“神仙”,日诊垂危者百人。方圆百里嵩山上出产的中草药更是达70多种,46个科属。咱农村的条件相比城里人还是差了一些,早些年,由于没有国家医保基金托底,好多人家有了病都不敢去医院。担心把钱花空了也治不好。但作为一名医生来说,又不能看着他们有病不治,所以,我就在中草药上下了功夫。”

他说,“现在好多了,有了城镇医保后,经过逐年调整,市级医院报销起付线是600元,乡级医院报销起付线是150元,而梅村广俊中医院(梅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报销起付线是50元。”

梅村社区卫生服务站院落东墙处,竖了八九个宣传橱窗。上边公示的中药材药方就有70种。野生的中草药“荆芥”配“防风”治风寒感冒,“荆芥”配“二花”治风热感冒。郭光俊通过2000多例病人的临床观察,发现疗效非常好才公开出来。他采用“荆芥炭”配“大小蓟炭”治疗大便出血、崩漏等出血症,治疗1800多例。用马齿笕单味治疗细菌性痢疾、肠炎2400多例,均取得了显著疗效。

这些药方都是郭光俊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研究出来的成果。如今,他毫不保留地公布了出来,就是让乡亲们自己采药,自己配伍,自己治疗。多跑腿,少花钱,把病治好。

问到怕不怕同行 “偷”走这些配方时,他笑着说。“只要能给群众治病,怕什么?”

中药炮制室里,摆放着20多种中草药。郭光俊亲手炮制的这些中草药,占了卫生所整个用药量的30%。“这是黄芪,是补气的;这时血参,学名丹参,就是复方丹参片的主要原料。这些药材山上都有。”

多年来,郭光俊自采、自制的中药制剂都给乡亲们免费使用。

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使郭光俊的医术越来越精湛,尤其擅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在这里,每位患者的治疗费也不过几百元,最多的也就一、两千元。与其它医院动辄几千元、上万元相比,这就明白了病人还是为什么会选择到这里治疗的原因。

有病人说:“某某医院坑死人,光想把你的口袋掏净。”

郭光俊连连摆手:“只管治好病,甭说人家的不是。”

医保还不能异地报销的时候,外县的人慕名而来,都是找郭光俊看病,他诊断后开出了处方,然后就劝他们回当地治疗,因为外县的新农合在这里不能报销。

登封市石道乡须韩村73岁的张长有偏瘫已经在这里住了13天,再过两天就要出院。他的住院一日清单上显示:8月16日花费218.12元,8月17日花费169.57元,预付了500元,结余-2032.62元。

张长有的儿子说,他爹是第二次来住院,来这里住院有钱了就交点,没钱也一样住,这里从来不会催费。

郭光俊介绍说,一般重症病人来住院都不会超过15天,平均每天的费用在150元左右。西药新农合报销90%,中医报销95%,最后结算大多都是比政策规定的起付线高那么一点点。如果本年度在其他地方住院产生费用,按政策能享受其他补助,也许结算时还能倒找患者费用。

郭光俊给乡亲们开处方的原则是:能用偏方的不买药,能一毛钱治的病决不开一毛一的处方。

登封市东华镇52岁的高占卿8月17日把爱人带过来住院,8月18日早上,两口子在医院吃了早餐,总共只花了3块钱。

“原来也有人想来医院承包食堂,我哥直接拒绝了,说我们就是个穷家的医院,乡亲们是来看病的,不是来吃喝的,空闲地里种的有大路菜,随便弄一点乡亲们就能吃饱了,不让增加乡亲们的经济负担。”弟弟光银说。

与副总理面对面

2007年1月8日,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座谈会在中南海的第四会议室进行。

参加座谈会的人员还有国家人事部、卫生部、民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部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优秀乡村医生所在省卫生系统的主要负责人及中央媒体的记者。

老郭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吴仪副总理坐在会议室中间的椅子上,亲切地对他们说,我好长时间以来就很想和乡村医生说说话,但一直没有这个机会,今天把大家请到中南海来,希望大家都能说实话。

会议开始后,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代表陆续进行发言,吴仪副总理静静地听着这些来自全国卫生系统最基层的声音。

轮到郭光俊发言时,虽然是50多岁的人了,但在这种场合发言心里还是感到异常的紧张。他握了握拳头,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把思路理清后,开始向吴仪副总理进行汇报。

……

从赤脚医生至今,我经历了农村卫生工作的时代变迁。而给我感受最深的是非典以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加大卫生投入,向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倾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出台后,我们河南省一是加大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村卫生室建设相继开展,基本上都达到了三室或四室分开,我们村卫生所改扩建房屋6间,也达到了四室分开的要求,并新添置了心电图机、半自动生化仪、血流变仪各一台,提高了诊疗水平,方便了群众就医。二是在人才培养方面,2004 年实施了“十百千”工程,郑州市有上千名乡村医生免费到市级医院进修。2005 年实施了乡村医生传染病培训和急诊急救培训项目,开展了乡村医生的中专和专科医学学历教育。我本人也参加了中医骨干培训班,现在临床用药得心应手,尤其对经方的应用。群众都说,郭医生开方药量又少又“治事”。三是国家对一类疫苗实行免费接种,减轻了农民负担,群众非常欢迎。四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使广大的农村居民看病有了保障,村民们拿着合作医疗报销本,高兴地说,我们农民看病也可报销了。我也从内心感到农村卫生工作越干越有劲,越干心中越高兴。

吴仪副总理打断了他的发言,问:“参加了哪里的培训?多长时间?”

老郭回答:“我参加了省中医骨干培训班。时间是6个月。”

“全部免费吗?”

“吃住学费全免。”

吴仪副总理点了点头,笑着说:“好!好!”

老郭给吴仪副总理汇报新型农合实施后群众受益的情况时,说:做为市政协委员,在考察新农合时我了解到,2006年,登封市获得1万元新农合大额补助的就有62户,农民辛辛苦苦地喂一头牛,只能卖2000元,这1万元就得5年喂5头牛才能攒够,而现在一次性就补助1万元,有些病人在接到救命钱时,激动地都跪在地下了,一直感谢党,感谢政府。新农合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非常欢迎。今年的参保率比前两年都高。

吴仪副总理欣慰地点着头,问:“你们那里农民的参合率有多少?”

“95%左右。”老郭回答。

“是自愿的吗?”

“都是自愿的。”

吴仪副总理满意地笑着说:“好,很好!必须是自愿的!”

此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正在全国各地普遍推行。

当老郭汇报自己每年为全村2400多名村民义务体检两次,为每位村民都建立了健康档案,根据每次体检结果掌握病人病情的进退变化,提出治疗和预防办法时,吴仪副总理笑着问:“你们村大人有多少?”

“有一千五六百口吧”老郭回答的没有丝毫犹豫。

“有多少人会武术?”吴仪副总理突然问了一句。

此时的登封是武术之都,少林武术名扬世界。

老郭愣了一下,马上回答:“有一半吧,我也会。”

吴仪副总理笑了。

在谈到农村基层卫生建设时,老郭说:“我扎根基层已经38年。我认为,中医中药是我们国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笔财富。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也逐年增多。就拿治疗这些疾病的巩固药物复方丹参片来说,一瓶药60片,一次吃三片,一天吃三次,一瓶还吃不了一个星期,一年就要花160多元。这对农村农民来说,也是一笔开支。为了使农民少花钱或不花钱,我就经常领着病人家属到嵩山上采这个血参。血参的学名就叫丹参,也是制作“复方丹参片”的主要成分。而嵩山上的血参满山遍野都是,俺那里采药人有一句俗语“上山采药着了急,不是血参是地榆”,说的就是上山采需要的药材转了一天没有采到,看太阳将要落山了,回家又不能两手空空,就采些血参或地榆回家。回来后,把血参洗净、晒干、打成粉,一次用一汤勺,开水沏后,一天喝三次,又省事,又方便,效果又好,又不花一分钱。因为血参生长在山上,是野生的,不打农药,还不上化肥,是纯天然纯有机的。”

说到这里时,吴仪副总理站了起来,用手指着老郭,笑着说:“你这个郭光俊,病人都是吃丹参片的,你却让患者都喝血参粉,这样做,复方丹参片厂都会垮台的。”

本来很严肃的会场,让吴仪副总理的一席话说的是在场的人都大笑起来。

接着,吴仪副总理语重心长的说:“你要充分利用好中草药资源,更要充分保护好这些资源 。”

老郭明白,吴副总理嘱咐他,中草药资源是无价之宝,更是保护的对象。

在座谈会即将结束时,吴仪副总理对郭光俊扎根基层几十年,充分利用当地中草药资源为群众防病治病进行了肯定,要求全国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应当向郭光俊学习。利用适合本地的中草药资源与新农村合作医疗相结合,为群众防病治病。

当年的8月份,梅村卫生所被定为新农合报销的医疗机构,这在全国当时还是第一家享受这样的待遇。郭光俊的干劲更足了。

百年党庆受表彰

2021年7月1日,对于有着9000多万名党员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中国共产党将成立百年,为此党中央决定,在建党百年之际,举行一场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以此激励广大党员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老郭就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到首都北京参加了表彰,也参加了党中央举行的几个重大活动。

这次获奖,对他来说,意义深远。

6月28日下午两点,郭光俊他们从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安检后,来到二层的会议现场。郭光俊坐在前一区(即会场中间)的第一排。从右往左是第九个座位。

郭光俊记得清清楚楚,当时上台领奖的“两优一先”表彰人员共分三批69人。即优秀共产党员23个,优秀党务工作者23个,先进党组织代表23个。而他成为第9个上台领奖的人员。由于激动、紧张,到底是哪位中央领导给他颁的奖,他也记不清楚了。

在这次会议中,党中央表彰了400名优秀共产党员,30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和499个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在这次表彰大会中,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文明委主任王沪宁做了重要讲话。他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两优一先”评选表彰工作,对发挥党员作用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广大党员和基层党组织要以先进典型为榜样,锤炼坚强党性,牢记初心使命,忠诚履职尽责,勇于自我革命,更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赵乐际出席大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党校校长陈希宣读了《中共中央关于表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决定》。

在“七一勋章”颁授前,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人来到人民大会堂一楼大厅,会见“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受到表彰的人员,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据媒体报道:参加这次会见的有,在京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部分在京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部分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联袂会见,是党给予他们的最高荣耀,是党对他们的最大重视。

习近平与他们合影的照片,悬挂在了梅村卫生站的大厅里,郭光俊所站的位置正处在习总书记的正后方,他的满头银发,在合影的人群中格外显眼。

郭光俊说:这张合影是他们家的传家宝,他们要世世代代展示、传承下去。

随后,他们参加了全国“七一勋章”授勋仪式。在这里,他们聆听了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6月29日晚上,郭光俊和其他参加“两优一先”表彰大会的人员一起,在国家体育场观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

他和近两万名观众一起,能有幸和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观看了这台晚会。共同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共同祝福伟大的党带领中国人民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召开。郭光俊他们按照组织安排,早早地来到会场,坐在指定的位置上。

此时,7万多人会聚的天安门广场上,大家手中舞动着的国旗、党旗交相辉映,广场成为红色的海洋。

天安门广场这个地方郭光俊来过几次,都是做为一名游客的身份来到这里驻留,其中有一次是1988年夏日,他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进修时,陪着母亲在天安门前合影留念,满足了母亲长久以来的夙愿。

天安门广场声势浩大的庆祝场面,让郭光俊感慨万千,热泪盈眶。他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真是伟大,自己做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子真是感到由衷的自豪。

当天晚上,他们离开北京。

从北京回来后的第二天,他们受到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等省委领导的亲切会见。当天下午,他又受到了河南省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徐立毅等市委领导的亲切接见。

荣誉等身不自傲

做为一名乡村医生,郭光俊几十年来获得的荣誉达170多个,仅国家级荣誉就有十几个,参加先进事迹报告会四百多场。其中,国家级的荣誉有:

1993年,国家卫生部医政司、 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健康报社授予郭光俊“全国优秀乡村医生”。

2003年,国家卫生部、中国农村卫生协会授予郭光俊“全国模范乡村医”称号。

2007年,郭光俊参加200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国家卫生部领导为他颁发“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证书和匾牌。

2008年,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郭光俊“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2010年,郭光俊被国家卫生部评为“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

2011年,郭光俊被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个人”。

2012年,郭光俊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中医药系统创先争优先进个人”。当年,郭光俊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好人榜”上榜好人。

2013年,郭光俊被国家卫生部、中央电视台评为“全国最美乡村医生”。

2015年,郭光俊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

2017年,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医生”。

2021年,郭光俊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几十年间,他先后参加了国家卫生部、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在北京组织的“全国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参加卫生部召开的“全国模范优秀乡村医生座谈会”;被国家卫生部推荐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代表,在中南海参加座谈会,受到国务院吴仪副总理亲切接见;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先后两次到梅村卫生所亲临视察,对郭光俊做出的成绩予以高度肯定。

多年来,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的先进事迹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法制日报、中国乡村医药等报纸刊物予以刊登。人民日报刊登达三次。

已经七十余岁的郭光俊说:做为一名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只是代表过去,虽然自己已经年逾七十,但依然会初心不改,扎根农村,发挥余热,做好传帮带,把中医事业发扬光大,让父老乡亲们永远受益。

郭光俊,荣誉等身不自傲,面向未来心不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