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河南思客》的头像

《河南思客》

内刊会员

散文
202210/08
分享

身边的风景|胡建武【荐读】

 

旅游就是找风景。风景在哪里?哪里有风景?
人生活在时空多维世界,风景是时空多维世界的组成部分,就在你的身边。


NO.1
刚换工作单位,假期值班时。在朋友圈发了一组单位的风景照片。瞬间有人留言:“伙,去哪儿旅游了?这是哪儿?风景真美。”
我知道,这是伏牛山客舍——“星光别院”的高颜值照片吸引了朋友。依山就势的院落,极雅致的所在。推开暗红色的木门,古朴的砖石影壁,宛如宋画“西院”转入现实的雅韵意境,给游子归家的礼仪感。青石汀道,竹篱偎倚。参差院落,别有洞天。花荫红叶,细雨轻敲。正好呼应潜藏于心的美好愿景。
“远水清风起,闲云野鹤里。流萤绕回廊,月华揽天帷。”这不是唐诗,这是星光别院《说明书》上的宣传语。但这里的风景远不尽此。


NO.2
文化是风景的最显著属性。
我所在的学院紧依双头崖坐东向西兴建,而双头崖北侧半山有个著名的文化地标——“孙家洞”。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人们在孙家洞发现了古人类牙齿化石,孙家洞被鉴定为五六十万年前古人类洞穴遗址,赫然列入“2012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微风细雨中,我在学院最北侧,驻足凝视“孙家洞”。在铁梯与灰白崖体的接合部,有个清晰的暗黑色洞口。远古人在这里劳作、生活、健身、娱乐……天上繁星闪烁,山下燃起篝火,男女老少分享猎获的食物、采摘的野果,他们手拉手围着火苗跳舞、唱歌,火光映红了身边的伊河……
目光左移,洛栾高速公路由东北向双头崖逶迤而来。我想起了发生在2011年3月23日下午发生在那处高速公路工地上的栾川往事。
县文管所接到求助电话——英雄村发现类似动物骨头的东西,不好判断,无法处理。其时,适逢全国考古专家在栾川开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杜水生等专家和县文物工作人员李作献等迅即赶赴现场。
经清理,发现是一具大象骨骼化石。其中,大象的门齿弯弯上翘,有十来公分粗细,一米多长。腿骨、肋骨、头骨、趾骨关节清晰,质地坚固。清出的腭骨牙齿,排列整齐,釉色明亮。
专家们先对断崖土层作分析,又将周围自然环境斟酌,测定这大象生存的年代属更新世的早中期。这是在栾川召开考古会议的临时任务、追加课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惊喜发现。
“科学研究价值不言而喻!”专家和会议代表因之对栾川产生了浓厚兴趣,期待着更有价值的线索,更加重大的发现。探索—发现—再探索,人们对史前文明的追溯一刻也没有停息,不啻于对未来时空的探索。表面上不起眼的风景,没有“问道”的精神,注定一切都是徒劳。

NO.3
每年上老君山看风景的人很多,大部分是带着“问道”的心情上山。道在哪里?好多人入“宝山”而空返。
老君山有老君庙,老君庙前置一铁钟。高及口径均1.5米,重千斤余。明万历十九年三月铸。钟本身无奇特之处。然而,此钟常年坐地而非悬挂,显得神秘奇诡。闻之,使人感慨民间文化深藏大智慧。
传说此钟初悬挂于南天门,撞击时声音洪亮,山南山北响彻百余里。山北闻钟鸣风调雨顺,家有余庆;山南闻钟鸣洪灾频仍,十家九穷。本来是少数人传,结果越传越怪异,信此说者越来越众。山南百姓强烈要求把钟毁掉,山北群众要求将此钟继续长挂。双方争执不下,甚至发生拳脚之事。
这时候,智者出现了。智者肯定读过不少圣贤书,劝众人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此为圣贤地,尔等勿恣肆。今使钟不悬不挂,置于庙院中,汝各自回家,过好自家日子,才是道理。”众人一听,各生欢喜,都说“中”。
如今,君山古钟看似未悬实则挂,看似未鸣实则警。万物有道,告诉人们“和”“公”“中”的个中精义。一曰“为人处事和为贵”;二曰清静无为,无私莫争即为公;三曰“冲气以为和”,“中”字化解了一场纷争。
普普通通一口钟,即使置于名胜之地,好多人也不以为然。看起来,把眼前的风景与背后的文化建立起联系才是旅行的关键。


NO.4
觉今是而昨非,是对身边的风景的另外一种感知状态。近读1935年李健人所著的《洛阳今古谈》(中国河洛文化文献丛书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年出版),方知自己青年在洛阳师范读书时,周末携友游玩之处,皆是中华文化最奇伟的风景。心头顿生惭愧和庆幸。
惭愧当年身在风景却不知风景。最好的学习是知道自己昨天的愚蠢。我深信之。庆幸自己读到了想读的书。书中图片应为1935年前的实物,与我1990年左右所见实物无异。
“孔子入周问礼乐处”石碑视之如在眼前。学生时代囊中羞涩,脑中亦无物,见此碑,只和同学道“孔老夫子来过这里”,便无其他感觉。
周敬王二年,34岁的孔子,坐着鲁君赐予的三乘两马车(类似今天的三座小轿车),与南宫敬叔一道,来到洛阳。问礼于老聃(即老子,时老子为柱下守藏史),问乐于苌宏(即苌[cháng]叔,时苌宏为成周大夫)。
为什么问?问了什么?结果如何?对后世发展意义若何?古人立碑用意何为?从身边照片上的风景,综合庞杂的信息,得出自己的感悟。
孔子至圣,犹“梦寐以求周公”。以布衣身份,取得鲁君支持,从鲁地入洛(周都城),目的是挽救天下礼崩乐坏的时势。可惜,即使在洛阳周都城政治文化的集中点,礼崩乐坏的大势靠苌宏是已经独力难支。以致后来苌宏被杀,有人藏其血,三年化为碧,后有“宏血化碧”忠节美谈(偃师有苌宏墓)。老聃道家成熟思想亦在此背景之下,对孔子的“礼制”并不以为然。
老子对孔子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圣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史记·老子列传》)
临走时,老子送孔子一句话:“吾闻富贵者,送人以钱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者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退而叹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孔子世家》)。
从孔、老对话可知,二人初见面即良师诤友,只是对世局政见不一。区别在于“道德”和“德道”的区别。
老子对孔子“礼制”“事功”的治世理念不赞同,他对周世衰微,诸侯力争,礼乐已崩,形势危险看得很透。天道如此,劝勉孔子顺应天道。虽然说的好似“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话,和孔子想要的答案貌似毫无联系,实际却是最好的答案。在孔子看来,虽为布衣,也要效仿周公,推崇礼乐,“正其统纪”(苌宏对孔子的评价)。
后来的局势发展,和老子预判的一样。孔子返鲁后,率弟子三千,政治主张最终没有实现。孔老二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却是万世经典。


NO.5
有人说,2400年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的轴心时代。孔子、老子、苏格拉底等“轴心人物”是影响人类的同时期圣哲。自他们以降的先哲前贤、风流人物又有多少?从这些人物所发散演绎的“身边的风景”又会有多少?人物灿若星辰大海,风景繁如江河海沙。
作家李勇在《永不消散的书香》中说:“这是书籍给我们打开的一扇扇窗户,它们背后是一个又一个风景殊异的花园——有的奇崛,有的优美;有的静谧,有的喧哗;有的如梦境,有的则完全是我们从未见过甚至从未想象过的秘境。我们得益于这发现,甚至成为这风景的开辟者和建造者。”
面向世界这所大学校,人生怎能不读书。我们所见的风景便是书,所见的书便是风景。我们从读懂身边的风景开始,做风景的发现者、开辟者、创造者。

(胡建武,《河南思客》签约作家,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