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拆我家的脚屋,门都没有!”面对第四次上门的吴出结,村民王东族仍旧没有好声气。
“门没有,有窗子也行。”吴出结幽默地接过话柄。
见王东族噗嗤一笑,吴出结会心,觉着这次有戏,“我看你是个大实心眼子,那我也实心眼一回,我那脚屋是装柴禾的,拆了,我家柴禾往哪里搁?”
“这个不碍,我家正好空着一间,放我家可照?不过麻烦你多跑点路。”
“你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照,照。”
自从村子列入县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理事会理事长吴东结忙得脚跟难着地:乡里规划会要参加,村民思想动员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资金的筹措和管理更是马虎大意不起、、、、、、
好在自己不是光杆司令,吴出结根据理事会5位成员的各自特长一一做了分工,“既然我们都是大家伙举拳头选出来的,千万不可负了大家伙,分工可不是分家”,吴出结叮嘱道。
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大家的事情商量办。吴出结家的堂轩成了村民会议、理事会的不二会场。一天,当吴出结把乡里专题规划会内容传达之后,会场炸开了锅。乡规划所的原定规划是让每家每户的大门朝着环村路打开,但许多人认为,将新居大门一律朝着环村路开,看相虽好,可是堂屋朝向不可随便改变,出行也不方便。第二天,吴出结就专程找到乡规划所,把村民意见反映上去了,对大伙的顾虑,乡规划所当即表示考虑村民的顾虑,最终确定每户朝向环村路的方向都留门,这样既尊重了村子传统习俗,又方便了村民出行。
村口当家塘边有两棵树龄超过200年的古樟树。理事会一致决定修通组公路,这两棵古树挡了道,得让道。砍吧,大伙说等于丢了魂;不砍吧,路又该怎么修。两难的考题一下子摆到吴出结面前。
还是听听大伙意见,吴出结召集大伙开会商讨,有人提议说,不如把这口当家塘填起来,做个公共停车场,新挖一口当家塘,这样既解决了村里在外务工经商者回家无处停车的问题,又保护了古树。大伙形成决定,村民户户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不久一个占地1000平方米的停车场建好了,重新开挖的新塘比原来的还要大,蓄水还要多。
村里在天津经商的年轻人小产,得知家乡新建停车场,当即捐款。他说,现在农村发展变化快得很,购买私家车的越来越多,老家建起停车场,有眼光有远见,过年回家再也不会出现停车难了。
村子里有一片古柿树林,有人提出砍伐后建篮球场,吴出结对此坚决说不,他在理事会成立后的所做第一件事,就是将如何保护村里这片古柿树作为唯一议题,经过讨论,大家形成共识,争取林业部门支持,为单株柿树建起栅栏,对成片的围上围墙,将保护柿树列入村规民约。如今,每年一到秋天,这些古柿满树都是黄澄澄的柿子,把整个村庄装扮得分外妖娆,树叶子落掉后,树上的柿子就像灯笼一样,成千上万的鸟儿都飞来吃柿子,其景色让人乐而忘返,来往行人无不称奇,城里人甚至不惜驾车前来观赏和采摘。
思路不对,努力白费;思路对了头,一步一层楼。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吴出结对美丽乡村建设自有见地。在他的主导下,村里美丽乡村建设就地取材,以种植本地林木、花卉、果树为主,在房前屋后、村道巷道广植树木,栽种花草,把村庄建成“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在材料上,尽可能使用本地青石、麻石、砖片等乡土材质硬化村道;在立面改造上,注重传承白粉墙、坡屋面等传统民居元素,同时保留青砖房、泥砖房、农家院,突出农村味,留住泥土香。
一个富有乡村人文历史、自然风光的美丽中心村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