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中考,我第一次来到满眼新奇的县城石牌。后来,我如愿考取设在县城的师范读书,当时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全天都不开课,我,还有一众同学,总是乐而不疲往街上跑,饱览当地风土人情。
信步这座千年古城,顺着蜿蜒曲折老街小巷,踏着被阳光照得清晰光洁石板路,目力所及、耳之所闻,尽是诱人香味和声声黄梅。
吃早点,喝早茶,唱黄梅戏,是石牌当地人沿袭已久的生活习惯。赶集的、卖菜的、路过的,三三两两随缘而聚,一边吃着早点,一边呷着大碗茶,点上一杆“黄烟枪”,其乐融融,优哉游哉,人们谈古论今,兴致来了,有人清唱起黄梅戏。至今我还记得《路遇》、《谁料皇榜中状元》、《对花》、、、、、、唱着唱着,有人跟着对起来,还有人拿起黄烟枪有板有眼地敲起桌子。
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濒临长江、皖河穿越全境的地缘,造就了石牌自宋代以来就成为皖西南通往安庆的水陆交通要道。据1915年的《怀宁县志》记载:石牌“粟布云集,货贿泉流,为怀宁诸镇之首”。明清以来,潜山、岳西的竹木柴薪、太湖的茶叶、望江的棉花、宿松的麻类等农副产品,皆由此转运外埠。清朝乾隆年间,石牌共设有江西、福建等7处会馆。南来北往的商贾,带来了经济繁荣,也推动了文化交流,先后流传到石牌较有名的声腔有江西的弋阳腔、苏州的昆山腔、甘陕的秦腔、池州的青阳腔、徽州的四平腔、湖北的采茶调、皖北的花鼓灯等,这些为黄梅戏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为地方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间。由于广泛吸收山歌、秧歌、茶歌、采茶调、花鼓调、凤阳歌、青阳腔、徽调等艺术精华,并与连厢、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有机融合,在石牌一带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怀腔”“怀调”,逐渐固定为黄梅戏的正宗腔系。
正月新年戏、二月下田戏、三月清明戏、四月青苗戏……一年四季,季季丝竹不断。作为“准老师”“真学生”,我们走在石牌,免费看戏是常有的事,谁家有了红白喜事、老人做寿、小孩生日,少不了要邀请戏班连唱几本大戏,端条板凳,搬把椅子,将简陋的戏台里三层外三层围个水泄不通,作为半路来客,由于来迟了,但为了一饱耳福,我们干脆垫块砖头或爬上大树有滋有味地看,由于在音乐课上接触了些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我竟壮起胆子走到台上一亮嗓子。
“梨园佳子弟,无石(石牌)不成班。”2017年石牌跻身全国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围绕打造“中国戏曲文化的创作创新基地、戏曲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戏曲交流的展演展示基地、戏曲艺术的评奖颁奖基地”目标,石牌依托老街所蕴含的深厚人文历史,通过城市更新手段,激发老街新活力,重塑历史街区的古香古色,做好老街新旧业态布置,着力打造石牌戏曲文化体验空间,形成了“处处有戏、步步精彩”戏曲场域。
为光大黄梅戏,四度荣膺“中国民间文化(黄梅戏)之乡”的怀宁县,采取建设国家级戏曲特色小镇、黄梅戏进校园、送戏下乡、扶持黄梅戏民间班社方式,不断扩大黄梅戏戏曲基础,巩固黄梅戏群众基础。有着66年历史的县黄梅戏剧团,从2022年开始,将黄梅戏演出舞台搬到网络直播间,每天晚上7点半到10点半,以抖音现场直播的形式,直播演唱黄梅戏,入驻直播间一年多来,累计直播271次,直播时长超800小时,直播间观看人次达7502、4万次,总计发布作品166条,收获粉丝126、2万人,作品获点赞617万次,观看直播的观众中25岁至45岁的青年群体占53%,25岁以下的观众达1000万人次,据抖音官方发布的数据,2022年怀宁县黄梅戏剧团抖音直播间总计获赞3、6亿次,在全国县级剧团中排名第一。
石牌,行进在黄梅戏繁荣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