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良伦的头像

吴良伦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309/09
分享

将梦想种进土地

为了心中“生态农场”的梦想,几年前林涛毅然决然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白领生活,一头扎进家乡怀宁县青圩村,创办起涛涛家庭农场,农场通过流转经营土地500多亩,建成了一座标准化水稻育秧工厂,每年可生产优质水稻400余吨、优质蔬菜110吨,工厂化育秧5000多亩,带富一方农民。

1990年出生的林涛,无论是读大学,还是毕业后进入一家大公司工作,他对家乡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绿油油的小麦,黄澄澄的水稻,金灿灿的油菜花,无法忘怀。然而每次回家,看到家乡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成片荒芜的土地,林涛揪心不已。几年前的年底,经过深思熟虑,他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辞去这家公司体面的工作,回家垦荒,把家乡那片黄土地变成生态农场。

“这孩子怎么了?”“哪有跳出农门又回到农门的?”、、、、、当林涛背着行囊回到家乡,周围的人一片诧异、白眼甚至冷遇。林涛说,“我也曾经彷徨过,也曾犹豫过,但冷静过后,始终认定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任何创业之路都是充满艰难险阻的,关键取决于自己的毅力、勇气和信心。我要义无返顾地走下去。”回忆当初,林涛说,跟别人不一样,与土地打交道多年父亲支持我,我的母亲,还有我的新婚妻子也很支持我。于是,在2013年6月,在一阵稀稀疏疏的鞭炮声中,涛涛家庭农场宣告成立。

自主创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家庭农场,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资金投入巨大,这些都得靠林涛扛着。困难就象弹簧,想做总有办法。虽然创办家庭农场之初,林涛就做好了吃苦磨练的心理准备,但真正面对现实的时候,遇到的种种困难还是让他有些措手不及:大面积亟待耕作的土地需要平整改良;落后的农田水利设施需要配套完善;大型农业生产机械需要购置但资金却严重匮乏;自己是学汽车应用与维修的,对农业生产技术知之甚少,也没有经营管理经验、、、、、、

为组织资金,林涛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借遍了所有亲朋好友,甚至连妻子的金首饰都给变卖了;为尽快掌握农业生产技术,他白天在田间劳作,晚上上网学习到通宵,并积极参加涉农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自2013年以来,由县农业部门、镇里组织的所有农业技术培训他都一次不落的参加了,同时还聘请了石牌镇农业站高级农艺师陈金林为专业辅导技术员。农场自创办以来,林涛除了出差或参加培训,几乎没日没夜的奔波在田间地头。夏季,忍受着烈日的炙烤;冬天,面对着刺骨的寒风,餐风露宿、披星戴月在他是家常便饭。田间管理、农业机械操作、大棚蔬菜栽种、农作物施肥施药、育秧工厂流水作业等所有农业生产环节的工作,他都亲手操作,诸如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和生物灭虫筒,利用光线和动物激素,对害虫进行诱杀。

“坐在办公室里,点点鼠标,看看屏幕,就能知道田间地头里水稻。”种田不下田?乍听起来,这似乎是天方夜谭。走进涛涛家庭农场,一间不大的监控室里,显示屏随时显示着田里空气和土壤的湿度、温度以及风力风向等数据。

“这就是农业物联网,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不需要下到农田里,依靠这些显示屏,就可以观察到稻田里的水稻生长情况,甚至可以看清稻叶上有没有病虫害。”林涛介绍说。

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农业物联网可以说是一次全新的农业技术变革。它依托传感、无线、宽带、视频、智能控制等多种技术,对水稻播种和生长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监控与管理。有了物联网,省了人力物力不说,以前种植水稻,全凭经验和感觉,容易出现误判,现在靠仪器,数据精确,种植和养殖变得更加科学。让林涛高兴的是,智能化、标准化的种植模式,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产品的质量上去了,价格自然也就比以前高了不少。

不懈努力下,涛涛家庭农场逐渐有了起色,流转的土地日益扩大,并从单一的粮食种植发展到大棚蔬菜和露地蔬菜种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林涛利用标准化育秧工厂和农业机械,为周边农户实行机械化农田耕作、秧苗栽插、水稻收割提供一条龙服务,服务面积达到5000多亩。农场种植的蔬菜已申请“徽香”注册商标。

一个家庭农场,承载起林涛新农人的梦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