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床
在乡间,稻床是屋场的公共晒场,除了用来晾晒稻谷、麦子,还用来晾晒玉米、高粱等。名谓稻床,“以一代十”而已。
除却晾晒功能,稻床还是乡村公共文化娱乐场地。
夏日傍晚,太阳偏西,收起谷物,有人挑来一担担井水,一瓢瓢泼向稻床每一寸肌肤,顿时一阵阵“雾气”袅袅腾起。小孩子家抬来凉床,搬来竹椅、马扎,更有热心的乡邻点燃了驱蚊的艾草、红蓼草。
与小孩子家嬉闹同时,大人们则有序地忙碌着。经过挑选出来的汉子,尽是干活不惜力的主,两两一组,一组人举起掘锄开挖柱脚,另一组人则忙着用玉米秆、高粱秆和木板打围子,一通心心相印的合作,约定好的时间内搭起了戏台子。
看到道具红木箱落地了,小孩子家“呼啦”“呼啦”围拢过来,心劲十足地抚抚这里,摸摸那里,臆想着自己穿上戏服,拿着刀枪,好生舞弄一番,那才叫解渴过瘾呢。
繁星闪闪,戏台上方的汽灯发出明亮的光。一通锣鼓过后,戏如期开演,大家全神贯注望向戏台,眼里放出满是陶醉的光。
面对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台上的演员无论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一丝不苟,演得起劲,演着演着,幕布忽地被快速击开,一个手持一根青竹棍的演员,呼啦啦连续翻起十几个筋斗,收住脚步立定后,有板有眼唱了起来。喝彩声,叫好声此刻响成一片。
戏在既定情节推进,这时,一老一少走上台,少年小碎步扶着老者,如泣如诉的唱腔直抵人心,台下熟悉的唱词的,跟着低声哼起来,更多的人偷偷从衣袋里拿出手帕擦拭眼泪。
露水起了,戏也谢幕了,乡亲们在相互提醒中依依不舍离开,过后将是长时间的体会交流。
除了看戏,稻床也是听大鼓书、放电影场所。在这里,到底听了多少回大鼓书、看过多少场电影,我说不上来,但仍有好些至今历历在目、犹在耳畔。
前不久,回了一次老家,发现昔日黄土筑就的稻床硬化起来了,还安装了篮球架和健身器材,稻床化身运动场。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村的夜晚咋就那么亮……”傍晚,经不住村民组长的撺掇,我们伴随着粗犷的歌声来到稻床。
是啊,山村的夜晚咋就那么亮?原来,高悬的照明灯把稻床照得如同白昼。和着旋律,大妈大婶、大姑娘小媳妇跳的广场舞有模有样,这让久未回乡的我深感诧异。
村民组长告诉我,可别小觑了这稻床,平时是篮球场,三夏三秋就是晒场,夜晚就是运动场、娱乐场。在这里,不仅可以跳广场舞、做健身操,还可以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拉单杠,举办个三五百人的文艺活动根本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