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谭咏的头像

谭咏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4/01
分享

永恒的感恩

崀山含笑,夷江欢歌,县教育局会议室内人头攒动,欢声笑语。罗女士笑容荡漾,她欣慰的笑容伴随着“罗万类慈爱助学基金会”的成立,在摄影镜头里定格。

回到宾馆休息,罗女士的思绪又回到了台湾,回到了从前。

父亲生前总跟自己提及人生往事:小小年纪,痛失双亲,成为孤儿,在亲友乡邻的关照下,自己发奋求学,考上湖南一师,毕业后回乡筹办乡村师范学校,致力于家乡教育事业。后步入政界,任过古丈县县长,再后来先后在国民政府铨叙部、总统府、行政院任过职。官场颠沛,个中艰辛,自有提及,但父亲更多的是跟她讲对家乡的思念,对关照扶助过她的亲友乡邻的感恩,对养育过他的家乡的山山水水的无限眷恋,讲未能尽己绵薄之力报效家乡的太多遗憾。到了台湾,几十年来,那一湾浅浅海峡,深深阻断了父亲与家乡的一切联系,那难忘的一山一水,那可敬的乡邻亲人,永远只能在记忆中搜寻。老人越到晚年,越多了一种凝望家乡的呆滞目光,越多了年轻人难以领会的深深叹息。但,做为女儿的她,又何尝不能理解父亲的心。

罗女士总不忘家父的谆谆教诲:“爱国爱乡”是人生的首要准则,能报效桑梓是人生的最大幸福,她把这份教诲铭刻于心。

父亲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他遗憾未能越过海峡,再看一眼家乡的山水,再看一眼亲爱的乡亲,他因为是原国民党高级官员,至死未能回乡。他没有给子女留下几许物质财富,但留下了一份爱国爱乡的深沉情怀。他临死遗言:我死后,你们若能回乡,请把我的骨灰带回安葬,请替我捐资成立“慈爱助学基金会”,帮助那些如我当年那样因家庭贫困而无力上学的孩子!这,就是那位远离家乡老人最后的心愿!这,就是那位思念家乡,心存感恩的老人!

罗女士心里默念着:父亲,九泉之下,你可以安息,可以含笑了。

她想今日家父骨灰安葬故里,县里统战部、政协、教育局领导都到了,领导们对家父的评价很高,赞赏他的恪守大义、坚持反对台独、至死不忘家乡、为官清正廉洁……是啊,领导评价,何尝不是事实。往事历历在目,父亲犹在眼前,七十高龄的罗女士,想到种种往事,她激动不已,不觉眼眶湿润。

父亲在世时,谈起往事,能饶有兴致,甚至不失感动的,当属谈及家乡的美好,当年亲友乡邻对他的无私关照,再就是大陆弟弟的来信,信中讲到弟弟是家乡一中高级教师、副校长、全国优秀教师、省政协委员、县政协副主席,他教书育人,参政议政,为乡为民效力。罗女士知道,父亲为什么高兴,为什么激动,因为家乡永远占据着他的心灵,永远是最亲切的。远在大陆的弟弟所做的一切,也正是家父要求子女,希望子女去做的。

遵照父亲遗愿,罗女士此次回乡,除了将父亲的骨灰安葬故土,叶落归根,将变卖房产的二百余万元捐赠家乡一中成立“罗万类慈爱助学基金”以外,她还花了十几万元钱维修了家乡扶夷江衅的码头,购置了一艘大船,方便乡亲们渡河之用。

过几天,罗女士就要回台湾了,回来几天,唤醒了她幼时在家乡的几多记忆,她还真有点舍不得离开,一种莫名的眷恋油然而生,父亲已魂归故里,而自己呢?又得回到台湾,遥遥相思了。但转念一想,她又顿觉欣慰:父亲一生想做未做的事,自己依其遗愿替他实现了。

是啊,当年,父亲把那份爱国爱乡、懂得感恩、报效家乡的深情深深传递到她的心灵深处,现在随着“慈爱基金会”的成立、码头的修理、渡船的购置,那份感恩又将更广泛地深植于更多贫寒学子及乡邻的心里,他们将会感受着这份感恩,并因沐浴这份感恩而感恩家乡,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将会有更多更大的感恩之举。

有人不禁感慨:这不正是一份永恒的感恩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