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谭咏的头像

谭咏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5/12
分享

玉德轩奇缘

江南金城,虽说是一小小县城,“玉德轩”这一玉器店老字号也已年代久远,但当年的热闹繁华,当年人之向往的热度,在高龄老者的记忆里,自然是如在眼前。

我就一普通教师,也就围着三尺讲台,手拿一支粉笔,当然还有那个鼠标,点击多媒体课件,传道受业解惑而已。原本与玉器和“玉德轩”难以有啥联系。黄金有价玉无价,就凭我那一点点工资,我哪里把玩得起,既不是常买玉器之人,更不是懂玉识玉之人。依稀记得还是十年前在杭州旅游时,导游带我们到一玉器店给女儿买过一个小小的玉器,说是可以辟邪,也不识得真假。“玉德轩”早已成为历史,与我自然无缘,但是我听说的一段奇缘,看来还真不得不说说。

“玉”字在国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而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以玉喻人有玉容、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也有金玉良缘、金科玉律、珠圆玉润、抛砖引玉等玉字组成的成语,还有经典巨著《红楼梦》里曹雪芹把人生理想都寄托在那块玩石美玉里了。古人云:“玉入其国则为国之重器,玉入其家则为传世之宝”。古代帝王的印章称为玉玺,国人给孩子取名,不少人就喜欢这个玉字。战国时期的著名帅哥宋玉,那可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朱则太赤,着粉则太白。”实在是美得恰到好处,更何况他还那么有文才!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回眸一笑百媚生,后宫佳丽无颜色。”玉环的美貌魅力可见一斑。一高中同学曾与我聊及他家有一祖传玉器珍宝,我要他拿来示人,他说只是小时候见过,呈龙凤状,依势而形,温润绚丽,玉之美妙难以用语言描绘,后来给了他小姑,小姑在建国初期“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时候去了新疆,一辈子也就回过两次家乡,自己见过一次,但因当时自己年幼,也没啥记忆,那块玉自然也就无缘再见了。

据那位同学说他家这个宝贝还是他公公手上获得,作为平常人家,实属罕物,源自皇宫出自老佛爷之手的东西,你说稀罕不稀罕!他公公当年医术精湛,被乡贤刘坤一赏识,几乎成为其家庭医生,后来,刘坤一官居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老佛爷慈禧太后称其“实乃国家柱石之臣”。刘总督在京城为官,对我那位老同学的公公也多有关照,数次举荐他给朝中官员看病,他并非宫廷御医,是否给皇上皇后贵妃太后看过病就不得而知了,反正他得到过很多的赏赐,且都是一些难得一见的宝贝。据老同学的父亲讲,他爷爷奶奶口口相传的说法是他公公最在乎刘总督赏赐的那个龙凤形玉器,此乃刘总督因功慈禧太后老佛爷所赐。国人喜欢以玉比君子,因为君子正如玉石一般晶莹剔透、温润美丽、富有才华、内涵高深。君王一般喜欢德才兼备之人,鉴赏才人,如同赏玉,“试玉要烧三日满,识人须待十年期”,普通人识人又何尝不是坚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识玉者一看就能感觉到那块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是正宗的“昆山之玉”,也就是“和田玉”,那可是公认的“宝玉”,难怪他公公最看重!

据说那块玉当年刘总督曾带在身上,登临滕王阁,看涛涛赣江之水流过,视眼前大好江山,不由感慨万千,提笔撰联“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纔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何如?”清末国力衰微,总督大人心忧国家前途命运,在此联中溢于言表。刘总督主张洋务,兴办西学,倡导“东南互保”,维系半壁江山,晚年还以钦差大臣身份前往山海关督战,可惜国势衰微,难有作为。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掠夺中国的利益,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大清内忧外患,朝廷腐败,软弱无能,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大臣倾力辅佐,镇压农民起义、兴办洋务运动、建设近代海军、抵御外敌侵略,都依然改变不了中国社会越来越严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乡贤刘长佑历任过云贵总督、直隶总督、陕甘总督,他曾上书朝廷,提醒中日必有一战,应早做准备,最好先下手,甚至提出初步的构想,但当时的大清朝廷,自顾不暇,哪有能力去做这些,他的忧虑,他的建言,自然也是枉费心血。“湘军鼻祖”江忠源任安徽巡抚,与太平军血战庐州,最后以身殉国,不愧是忠烈之士,小小新宁县,因军功被朝廷委以四品以上的官员多达二百四十余人,时称“将军县”,可想而知当时全国又有多少人在为大清效力,但大清的腐败无能依然改变不了它走向被推翻的命运,枉费了那些人的拳拳爱国之心。

我们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观念把玉和德融为一体,同时,又将玉与君子结缘,赋予其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内涵,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我想那些为国尽忠之士,他们的灵魂深处又何尝不是拥有一颗如玉之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如今有的贪官污吏唯恐不能将天下金银珠宝尽数揽入怀中,有个贪官,纪检监察部门从其家中搜出来的正宗和田玉就达几百公斤,如此贪婪、道德败坏之人又有何资格拥有这些玉器呢?德不配玉哟!《诗经》中有“何以赠之,环瑰玉佩”,送玉与人,自然难得。《左传·襄公十五年》中则有篇短文,记述的是春秋时,有人特意送给子罕一块经过玉工鉴定过的宝玉,而子罕却正气凛然地说:“此玉虽是宝,但我以不贪为宝。”遂坚辞不受,子罕的君子风尚令人敬佩。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若能珍惜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忠于党和国家,正心如玉,不忘初心,勤政为民,又怎么会成为反腐败“打老虎、拍苍蝇”的打击对象呢?

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与玉往往能够联系起来,演绎了不知多少令人神往的爱情故事。传说中玉皇大帝与西王母娘娘的居所都是宝石构成的辉煌之所,琼楼瑶池,玉树琼花,而为爱奔月的嫦娥居住的广寒宫则是冷冷清清,惟有玉兔相伴。“弄玉吹箫”的爱情故事一直为人称颂,《红楼梦》里贾黛之间的爱情悲剧也不知令多少读者为之扼腕叹息。那位同学说当年正值乱世,还是在他爷爷手上,就把那快宝玉捐给当时的中共地下党组织,作为革命活动经费。曾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的宛旦平同志,奉党组织命令,前往广西龙州,与邓小平、俞作豫、张云逸一起领导左右江起义,成立了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宛旦平担任红八军参谋长,最后在掩护大部队撤退时英勇就义。他妻子李竹清女士,出身名门,大家闺秀,曾与他一起在上海做过地下工作,宛旦平在前往广西时,把妻子带回新宁,嘱咐她在家等候他归来,若被敌人抓获,一定要“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绝不能背叛党组织”。丈夫牺牲了,她不知道,她只记着丈夫的嘱咐,她永远坚信丈夫会回来找她,她就这样珍藏着丈夫留给她的那快龙凤形玉器,默默地、苦苦地等待着她丈夫的归来,一日日,一年年,夷水流淌,岁月如梭,她的丈夫再也没有回来。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广西龙州要为“革命烈士”宛旦平建设纪念馆时通过县人民政府找到她,邀请她去现场参加开馆仪式,她才知道自己最爱的丈夫早已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为这份爱付出了一生的青春,她等了一辈子,孤独无依,经历了不知多少苦难。“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里流淌出来的是对友人的初心不改,而李女士的坚守又何尝不是对爱情的忠贞,守身如玉,冰心如玉,感天动地,让无数的乡亲为之落泪。

李女士因身逢乱世,没能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在经历种种苦难之后,日子难以为继,虽然不舍,想起丈夫临别嘱咐,万不得已,就把那块玉卖了。她要活下去,她要等待丈夫的归来,于是,她狠下心来,把那块玉卖了,卖给了玉德轩的老板,当时她还情不自禁地说了一些有关这个玉器的故事。后来我那位同学的奶奶阴差阳错地来到了玉德轩玉器店,看到了这个龙凤形玉器,便硬说这个玉器曾经是她家的,没想到老板不仅不生气,反而耐心地问她为何这样说,那位同学的奶奶也就毫不客气慢慢道来,老板听着微微颔首,最后做出的决定,有点让老奶奶惊慌失措,老板说既然是你家的,那就让它回到主人手上去吧,老奶奶开始莫名其妙,不敢接,最后老奶奶感其诚意,千恩万谢象征性地付了一些钱,把玉器带回了家,一家人高兴了好几天,无不感慨玉德轩老板不愧是个懂玉之人,不愧是个忠义之人,他又何尝没有一颗如玉之心!真的是万事皆有缘,这块玉的归宿,命也,幸也!在小姑嫁人远上天山支援新疆建设的时候,奶奶让小姑带着它,带着对家乡对亲人的留恋去了新疆,小姑从此远离故乡,而那快龙凤形“和田玉”却似乎回归故里!

和氏璧没有发现者的至死坚持,又何以名扬天下?和氏璧没有蔺相如的大智大勇与爱国情怀,又何以完璧归赵?美玉难得,有玉之灵魂的人更是难得!诚如宋代戴复古诗歌所言“细观玉轩吟,一生良苦心。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真的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人需要在学习与磨砺中成就自我精神的至真至善。

玉德轩早已不复存在,那个地方也早已在城市建设中历经数次变化,踪迹难寻了,可我那个老同学动情地对我说,每每走过那个地方,他总是会驻足片刻,回忆几许,感念那段奇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