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时,无论春夏秋冬,迈入洛阳龙门西山,踩着历经岁月洗礼而不垮的石阶古道,龙门石窟便全景豁然呈现在眼前。
初夏时节,水雾氤氲,岸边垂柳轻摇,山顶翠柏翁郁的龙门山和苍翠的香山隔河而立。碧波荡漾的伊河从中穿过,两边张开的山襟似卢舍那大佛无限伸长的双臂,将尘世世间万物,芸芸众生拥揽入怀。绕岸环山一簇簇的青松婉若盛唐三千佳丽,广纳四海,喜迎八方宾朋泱泱而至。漫步在杨柳拂面的伊河边,仿佛又看到梦中的洛神,青山绿水的自然美景与巧夺天工精妙绝伦的精美雕刻交相辉映。
多少次到龙门,每次都会有新感觉,新感悟。行走在岸边的石道上,环顾四周,抬头仰望着这部凝固厚重尘烟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山峦,这依山势而凿,由大而小,有大有小,向山顶递进延伸。始创于北魏,兴盛于大唐,终结于清末,长达1400余年。营造出的一座座密布在伊水两岸峭壁上的石窟,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朝代的更迭,记述着文化的延绵。
拾阶而上,轻移慢挪转换在一座座石窟前,细细的品味,慢慢的捉摸,用心灵去感受。这大窟小龛,穹顶洞壁,窟里窟外,都随窟而变,因窟而异,刻凿着或大或小,或站或坐,或歌或舞,形态各异的佛像。无论是北魏古阳洞、宾阳中洞中的秀骨清姿,潇洒飘逸……还是隋唐的潜溪寺、敬善寺、万佛洞中的饱满丰盈、典雅大方……既是个性的张扬,又是和谐的统一。
站在奉先寺与开凿于唐高宗咸享三年的卢舍那大佛前颔首进行双目的对视,当年盛极一时的奉先寺已化作千年风雨。卢舍那大佛慈善的目光仍然一如既往的关心俯视着她的大唐臣民,嘴角依旧微微露出神秘的笑意,这是胜利者的微笑,是征服者的微笑,还是乾与坤天与地完美结合的微笑,抑或更是蒙娜丽莎那样望尘莫及的微笑?这些精美绝纶的佛像把对比、夸张、烘托、渲染、点睛、写实的雕法运用得如此恰到好处,透射出了这座大山劈面里无穷的艺术魅力。
虽然历经千年的风雨和无数次劫难,众多的佛像也已部分残缺不全。但留下的一袭飘逸的裙裾,一对婀娜的手,一双丰润光滑的脚,一片细微的小指甲,一块块隆起的肌肉,一根根凸显的肋骨……无不彰显着那个时代对人性美的追求。女性的丰满美,男性的阳刚美表现的恰到好处,传神达意地透射出天人合一、灵肉结合的时代艺术风格。生动再现了那个朝代文化、艺术、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等的精髓之美。
漫步走过通往香山的那座石桥,此刻,一只只白鹭在河水中翱翔,一对对鱼鹰和水鸟在伊河中追逐。置身于香山的青松翠绿中,倾听着香山寺悠扬的钟声和诵经的梵音,品味着真草隶篆,欣赏着浅浮雕艺术中的一件件精品之作。
追思这座雕刻艺术宝库,这2300多座洞窟,11万多尊的佛像, 2800多品碑刻题记,50多座洞窟,若是没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开拓创新精神,如果后续没有大唐雄厚的人力物力做支撑,没有另外几个朝代的开凿延续,怎会在这龙门山的东山和西山上留下这美轮美奂千古石窟精品。
这就是黄河儿女,炎黄子孙人心向佛,人心向善的最好明证。遥想当年历朝历代有多少能工巧匠、文人墨客,离家别子在归家无期的日日夜夜里,露宿餐风,用生命之念,智慧之灵,艺术之手,神来之笔,一锤一钻,一刀一钎诠释着心中的佛,把碳酸盐岩化作经典和永恒。
在佛像前,我仿佛闻到了淡淡的沉香味道,看到了当年喧闹的车行马嘶场景,听到了开山凿石敲击的响声。当现代的我们还津津乐道,不远万里去追寻罗丹、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的雕塑艺术时,可曾想到黄河岸边河洛大地自已身边的绝版精美艺术,可曾想起一双双疲惫的眼睛,一双双沾满石浆,甚至磨破带着血丝充满魔力的不朽艺术之手呢。
“香山石楼倚天开,翠屏壁立波环回。”低呤着白居易在香山寺留下的诗句,进入与卢舍那大佛一衣带水的香山白园。翠云中的白园格外幽静,既有苏州园林的神韵,又有文豪墨客的雅致。穿过青竹环绕的小径,跨过盈盈一碧的白池,沿着青谷旁崎岖的山道,拾级而上,伫立于琵琶峰白居易的墓前。郁郁葱葱的松柏环墓挺立,密麻丛生的迎春抱墓入怀,花草有情,四季轮回为诗人遮挡着风霜雨雪,讲述诗人当年纱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的洒脱。
松柏有灵,涛涛松声颂唱着诗人的高风亮节,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为民请命、为民造福的社稷壮举令人赞叹。跨越千年尘烟历史,人何尝又不是佛,佛又何尝不是人,人活在岁月中,佛活在人心里,身边的白居易不就是活生生的一尊最大的佛么?此时此刻,我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这座龙门石窟,在黄河上中下流域中,文化底蕴是其最重要的内涵,它的文化精神、人文故事将为每一位来此品读的人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印记。
时光如梭,白居易如今还在倾听香山寺那悠扬浑厚的钟声,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妖娆多彩依然炫美。今天的龙门,白天以澄碧为底色、夜晚以灯光为画笔,这幅绚丽的诗和远方艺术画卷不正是令人品悦和向往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