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如梭,30年弹指一挥间,回想在潦河坡初中上学的时光,那座山乡校园,依然是记忆犹昨。
1992年的秋天,我们从小学迈进中学的大门。那年,我被编入到初中一二班学习。语文老师张万贵担任我的班主任,其他老师是代数老师樊宏伟,政治老师杨长杰,英语老师王金玉,几何老师李万春,历史老师胡万顷,地理老师崔广龙,生物老师张保安,体育老师王德雪,音乐老师程远泽。当时,教我们这些课的大部分老师都是代课的,属于民办老师也没有编制,但却丝毫不影响在教学时的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如今,这些老师已大部分退休,有部分老师转岗后依然还在工作岗位上孜孜以求,令我悲伤的是,音乐老师程远泽、语文老师王同英、政治老师崔德志已永远离开了那心爱的三尺讲台,与世长辞。
当时学校的地方也不大,座北朝南依地势而建。学校最前排的两栋教学楼是新盖的,二层高的教室是红砖墙水泥柱浇筑盖好的平房,二层的教室外栏杆刷着蓝色的油漆,看上去很光鲜明亮。整个东头的教学楼长,每层三个教室和老师办公室,西头的教学楼短每层两个教室加老师办公室,东头一层的教室是初一的三个班级,二层是初二的三个班级,整个西头是三年级。学校的伙房就挨着西头教学楼,由于地势的原因,学校是北高南低,除了新盖的教学楼外,其余后院的房屋都是瓦房和茅草房。院内中间西边都是老师和校长们办公的地方,东边是男生的宿舍楼,后院最后排西边有一部分是老师办公,还有部分作为女生宿舍用。那个时候的学校,犹如“口”字形的一座四合院,矗立在镇域东北角的小山包脚下。
从小学升到中学,感到一切都是很新鲜的。每天的上课前的几分钟所有的班级都要集体唱歌,值日的文艺委员还要到各个班去检查是否在唱,再汇总向值班的老师汇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等歌曲的歌词依然在心里印记。现在,每当听到这些歌曲,就勾起了我对上学时的许多回忆。
在校学习一段时间后我才知道,教我们的班主任张万贵老师和政治老师杨长杰是夫妻,他们二人共同在一二班教我们,另外两对夫妻老师是王德雪和赵瑞华、高连东和樊宏伟,他们也都曾共同教过我们。依然记得上课的时候,英语王金玉老师的外语课严谨严厉;刚从师范毕业的樊宏伟老师,扎着头发,每次都是笑眯眯的来上课;几何老师李万春在讲课时充满激情,拿着木制的三角尺在黑板上画出不断变化图形,使枯燥的几何课听起来津津有味;历史老师胡万顷诙谐幽默,把历史课讲的娓娓动听;地理老师崔广龙知识渊源口才极好,地理课充满乐趣;生物老师张保安不苟言笑,讲课有板有眼;音乐老师程远泽弹奏钢琴弹指法娴熟,教唱起歌来悦耳动听。
初中二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黄富有讲课永远是那样富于激情,英语老师杨子伟总是一丝不苟,严厉严谨。物理老师苏宾武把物理课讲的浅显易懂,便于记忆,数学老师赵遂堂对数学深有研究,把难解难懂的数学变得容易好学。初中三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王同英讲课行云流水,动听微妙,数学老师高连东负责认真,解答疑惑精准快速,化学老师柳振山和周德文讲的实验课精彩有趣,浅显易懂。
“铛……铛铛……铛铛铛……”,听到敲钟声,就知道是上课和下课的时间到了,这种最简单的敲钟上下课,就这样相伴着我在此度过了四年的寒来暑往。
忘不了刚入校吃水时的困难,那时候水都很金贵,老师们吃的水也是用双肩到远处水井挑水吃。上课之余渴了,我们的班主任张万贵老师总是很慷慨让我们到他的住室水缸里打水喝,对一二班的所有学生做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生活的照顾。忘不了当时的外语老师杨子伟,总是在胳膊和腰间夹着他的讲课本,另一只手里拿着粉笔盒,早早地来到班里准备为我们上课。在担任班主任时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严谨作风,令我们心生敬畏,特别是现在虽已退休,学校返聘后又担任着九年级学生的管理员,为毕业班的学生走向人生的另外一段行程把舵引航,如春蚕吐丝般奉献着自己的一生,诲人不倦。特别忘不了的是学校的焦光富老师,他自己动手刻印试卷蜡版,用自制手推油墨印制考试卷子,那个时候,全校学生的模拟考试卷子都是焦老师在负责刻板印刷,以至于我们每次作答考试题卷时手上总是会沾着黑色的印油,也正是这墨香的印油伴随着我们读完了初中的这个阶段。在参加中考的时候,依然是焦老师带领着我到南阳市区的考点考试,走上另一段人生求知过程,成为我走出大山的指路者和引路人。
那几年,令我最深刻难忘的是上学期间用水的难处。几百人的学生,大家吃完饭,饭后都在伙房西边的那个水塘里洗手涮碗,夏天的时候,一旦遇到干旱,那是最最难受的,没有多余的水,所有的同学洗漱都在这里,就会常常洗不成了。到冬天时,天气特别寒冷,上冻结冰后起来跑早操根本就无法去洗手洗脸,那种费劲和难受也不知道当时是怎样克服的。记忆最深的是,就因为用了多次洗过脸的水,还得了好几回的红眼病。艰难阶段,因为没有自来水整个学校用水吃水也是很困难,后来还是潦河坡村的台胞杨金生先生回报家乡,捐资修建了乡里的自来水塔,才算是彻底的解决了学校和学生的用水吃水问题。
回忆一幕幕,四年的中学时光是短暂的,对我而言却是记忆中的永恒,就如同泡制而成的一坛浓郁老酒,随着岁月的沉淀,弥久醇香。对家乡的热爱,对学校的爱恋,对老师的怀念,犹如一粒种子撒在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校园里生根发芽,在心田里播撒。
如今,杨子伟老师、苏宾武老师、王会英老师、赵德林老师依然奋战在教学一线;当年和我们一起同班上学的同学杨长伟、杜毅也已走上了教学岗位,加入到新一代老师的队伍里,为学校的不断前行奉献着自己青春和才智。
学校虽小,梦想很大。从古至今,无论是书院还是学校,就是传播知识的最基本场所,也是学生与学校,学校与家庭,家庭与社会最为密切直接的衔接纽带。这种教育理念和模式,并不单单是一个潦河坡镇中学,在南阳市、在河南省,乃至在整个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无数个如潦河坡镇中学这样的学校,多少年来,在历史的烟尘中,在时光的斗转星移中冬去春来,培育出桃李满天,社会栋梁之才。
从这里毕业已经三十年,三十年过去了,家乡的发展已是日新月异,学校的变化也是旧貌换新颜。 走过建校46年历程的中学面貌也是今非昔比,经过十四任校长的积运奋发和励精图治,中学的教学楼、餐厅、宿舍楼、操场、教师办公室面积和场地都在扩大,校园内软硬件都已焕然一新。窗明几净,书声朗朗,一所现代化的农村乡镇中学赫然矗立在世人面前。三个年级,15个班,有着1200多名的在校学生,每年考入重点高中就有150多名,教学成绩连续二十年稳居卧龙区乡镇中学教学第一名。
社会的发展进步,学校的硬件提升和改善,山乡校园里的这种巨大变化,在外足以引以为傲,成绩的背后,又是多少位老师的青春和汗水汇集的结果。一辈子,做一件事,从事一样工作,已经转岗到南阳城区其他学校单位任教任职的杨长杰老师、高连东老师、樊宏伟老师、崔广龙老师、黄富有老师、王世平老师、杨一老师、崔钦勇老师、陈朋富老师及周德文老师尽管已不在学校工作,但在新的岗位上依然初心如始,教鞭高擎,令我心生致敬。我在想,从这里走出去的人,走的再远,也永远不会忘记这所如摇篮般的校园。令我费解的是,这么一座美丽学校,如今年轻的老师却不愿意扎根此地,即使在这里工作的老师遇到机会就想要调走,这种新鲜人才的匮乏和骨干教师的流失,目前的社会现状,对学校发展和教学的隐忧已现端倪。我也一直在想,母校校园的天空如此湛蓝,那一片片云彩,飘落在天之外,远处绵绵的山脉,是否会把眷恋寄在心怀,一生一世在此等待?
这些年因为工作原因,也经常会回到母校,从2018年开始,组织了几场作家进校园和爱国主义宣讲公益活动。回想起来,沐雨经霜,母校当年培育了我们心中的希望,放飞了我们的心中理想,发起的这些捐助和公益活动也算是我们回报老师的沥血呕心和母校滋养的一种微薄方式。
盛年不重来,鬓角已发白,近乡情更怯,乡音终未改。每次回去,站在八百里伏牛山余脉的这座校园中,总会思绪万千,心潮澎湃。眺望四周远方的山,依然还是山,行走蜿蜒的路,前方还是无垠的路。这山,承载着大地的脊梁,这路,引领着前行的脚步,这里走出去的每一位学子,都是从这里迈步前行,走向了更远更远的远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馈与反哺,犹如心若兰兮终不移,这份心头浓郁情感应是很好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