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眸子的头像

眸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24
分享

踏访木门会议会址

多年以后,当我能够理解那些教科书上记叙的干瘪和枯燥乏味时,呆板的文字突然有了灵气而不断地鲜活起来。峥嵘的历史迈着铿锵的脚步重新向我走来。旺苍县木门会议旧址我去过两次,走马观花,起初没有特别在意,也没有太多的发现和感想。最近,又去了一次,不曾想到会址还真的是博大不凡,拨动了我愚顽的神经,初而打动,再而理解,继而震撼,泛起层层涟漪。木门会议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以来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在党的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红四方面军在危难时刻正本清源的一次大转折。

去的那天,是一个雨过放晴的四月天。大巴山空气清畅,满眼新绿,轻烟淡雾。不过九点多,我就到了。为开发红色旅游,旺苍县对旧址进行了保护性维修。增设了路线图、指示牌、图片、实物展示和文字介绍。通过对照和听讲解,我对木门会议的始末有了清晰的脉络。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逐一参观,边走边看边想,眼前浮现着一幕幕凝重而坚实的画面。寺庙里陈设的器具、武器等文物简陋朴拙,绝大多数土里土气,有力地体现了红军初创时期艰苦奋斗、勤俭自强的精神与务实的作风。寺庙依山,为一四合院落,木架穿逗结构,青瓦屋面,至今基本完好。前有三级台地,置有山门。进入山门,走道纵横通达,绿树红花,相互掩映。行走之间,一些大大小小的红军碑刻标语不时引起我的注意。透过那些逆境中奋臂的呼喊、激情地书刻和救世的引导,感到了一个时代的热血喷张和坚硬如铁。一幅“苏维埃政府是穷人把发财人推翻了,自己选代表建立起来的保护工农利益的政权”的标语,浅显易懂,深入人心而切中要害。“建设苏区”“消灭日本和一切帝国主义军伐!”“猛烈扩大红军”等标语震撼人心,呼唤民众,干什么写什么,没有一点大喊口号的意味。寺庙大门上方是徐向前元帅题写的“木门会议会址”匾额,楷书淳美,金色,庄重。

由于形势的发展变化,1932年下半年,鄂豫皖苏区开始面临经济来源枯竭、统一战线受损、军事力量悬殊以及“肃反”削弱了战斗力等现实困境。红四方面军于1932年12月撤离鄂豫皖苏区跨越大巴山,进军川北地区。1933年1月,红军进入旺苍县木门镇,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1933年6月,在这里建立了中共长赤县第五区委和长赤县第五区苏维埃政府。自1933年6月28日起,红军在木门寺召开了为期6天的会议。

红四方面军总部根据当时敌我情况和川北山高、路险、林深、易守难攻的地理特点,决定采取“收紧阵线、诱敌深入”的方针,打破敌人的围攻。在此之前,红四方面军于1933年春天取得了反蒋介石、田颂尧的“三路围攻”的胜利。为巩固“反三路围攻”的胜利,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扩大红军队伍,决定召开这次重要会议。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王树声、李先念等一百余人参加会议。木门会议总结了反三路围攻的作战经验,决定加强全党团结,加强部队军政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扩编部队,将红四方面军由陕入川的四个方面军扩编为四个军;加强部队政治工作,大力开展军事训练和恢复彭扬部队军事学校,红军大学从此发端。会议作出了停止红军内部肃反的决定。讨论了开展地方工作问题。

硝烟弥漫、弹痕遍地的岁月已经远去,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酷烈悄然暗淡,是是非非,左恩右怨,转成云烟。行走于院落的每一个角落,我力求通过眼前的遗存链接起历史与现实的通道,掀开尘封往事面纱的一角,以窥见五彩斑斓的真实与真相。我无意于评判往事的前因后果,我只觉得那些无谓的牺牲和血染的土地是多么的不容易,那些美好的心灵与不悔的担当是多么的平凡而又高不可攀。

草创时期,革命的种子在大地上生根,发芽,出苗,生长,开花。面临的既有外部的风刀霜剑严相逼,也有内部的病毒疮痛侵害折磨。每一次决策失误都会给事业带来惨痛的损失。每一次革故鼎新的决断都会给发展注入活力,带来生机。木门会议是红军生死存亡关键时刻的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是红四方面军入川以来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次会议,它为川陕苏区的巩固和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木门会议后,红四方面军于7月扩编,由入川时的4个师1.4万余人发展到5个军8万余人,部队迅速壮大,建立了23个县市的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完成扩编任务后,红四方面军立即开展了三次进攻性战役,根据地迅速扩大,发展成东起城口,西抵嘉陵江,南至营山、达县,北至陕南的镇巴、宁强,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余万的根据地,被誉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个大区域”。对照着眼前落后的器械、破敝的物件,我不由自主地为先贤曾经的挫败而忧伤,为无谓的折腾而遗憾,更为驱散阴霾后的阳光明媚而欣喜。

木门,在旺苍县城东南36公里处。曾用名禹门、东藩,为川北重镇。自古以来就是“上通秦陇,下达蜀川”的交通枢纽。木门寺又名老颧寺。据史料记载,木门寺始建于南梁,毁于隋,重修于唐太宗贞观年间。木门寺地区是自古以来就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演义》里,“魏延伏兵,万弩齐发,将张郃并百余个部将,皆射死于木门道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公元680年,唐太子李贤被其母武则天贬为庶人。682年,李贤被流放巴州。途中在木门寺留居数日,与木门寺住持方丈一起在寺侧一石面上翻晒经书。公元684年,唐代才女、太子妃上官婉儿前去巴州看望李贤,行至此地,闻太子被害,就在木门寺旁李贤曾经翻晒经书的“晒经石”上修建亭子,并在上面题写了“米仓青青米仓碧,残阳如诉亦如泣。瓜藤绵瓞瓜潮落,不似从前在芳时”的诗句以表怀念。亭子早已不存,唯有磐石无言地见证着历史的苍茫。我在寺内行行走走,仔细观看磐石上开凿的坎痕,井然有序,恰好可以摆放书卷,真是奇思妙想,匠心独运。仿佛看到了众多的线装书发黄的纸页,闻到了经卷的幽香。石上镌刻的佛尊模模糊糊,风华不存,沧桑式微得不成样子。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兵荒马乱,民生凋敝,佛门禁地也难以保存与世隔绝的清静无为。生命是脆弱的,真理是永恒的。一路走来,履雪践霜,木门寺承载了太多的军事纷争与正义的博弈。大道至简,红军战士处深山而济苍生,居破庙而忧天下,不惮于前驱,陋室不陋,求真崇实的精神日久弥新,优良传统江河万古。如一盏灯,时时刻刻照耀着追求民生幸福的后来者。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木门会议是在寺内的正殿召开的。据徐向前元帅晚年回忆,他临走时把讲话的手稿放在了一尊菩萨的底座下,惜其在文革中破四旧时散佚不存。殿内,三尊彩绘的菩萨依然健在,慈祥端庄。背壁上悬挂着描绘当年开会实况的大幅油画,唯妙唯肖,见其形而思其事,不禁感叹。两侧的笆壁上一些佛教壁画依稀可见,蒙尘披垢,不知有好多时光。站在大殿里,我观看了关于木门会议的视频电影,随着画面回顾重温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奔走、智慧与壮举,也算是一种深切地缅怀与敬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