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红豆的头像

红豆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5/29
分享

金浦元宵点灯习俗小记

金浦,位于鲤城区浮桥街道西北部,毗邻南安西山村。旧时《南安县志》载为“严浦”。相传乡民多数本庄姓,为避汉明帝讳改姓严。清前村名严浦,康熙年间改为金浦。严氏陆续外迁,只留今名。唐之四贤,秦系、姜公辅、欧阳詹、韩偓常结庐于九日山或泛舟游赏或嬉戏于严浦、黄龙滩处。韩偓在此曾留下《秋郊闲望有感》“碧云秋色满吴乡”,及《南安寓止》“水侵吴甸浸晴霞”等诗文,说明早在唐末,黄龙江之滨--严浦一带已有吴姓聚族而居。

金浦现为浮桥辖区第一大社区,户籍人口3000多人,繁衍分支宗生族攒不计其数,接绍香烟源远流长。金浦祖祠亦为黄龙吴氏三世五房祖祠,始建于明初,宣德四年(1429年)重修,后世又数历修葺。最近一次是1995年重修,1997年竣工,方呈今之面貌。每年正月十五,会在祖祠举行春祭仪式。

2021年正月十五,金浦祖祠管委会响应抗击疫情需要,不宣传不聚众,几个负责人低调筹备了春祭仪式,祖祠内部张灯结彩,礼仪周全,洋溢着喜庆又贯穿着乡愁。村民不约而同会在这个日子自发前来祭拜,凝聚着浓浓的亲情。这里面还有一个有别于其他社区的“点灯”习俗(旧称结灯),生动诠释了闽南生男丁的不同意义,也延伸出宗亲血脉的源远流长。

据家谱规定:公订每年上元前新婚者送新娘灯,新产男孙者出烛一斤,付值祀元宵点灯,值祀当于祠棹上排甜碟十六味,各厅柱换贴新联大小六对,演唱戏童全夜,大戏不得,如违重责值祀。这个惯例始于何时已无人能说得清,除文革期间有间断外,例来如此。

2001年正月十五元宵春祭后,分支各村理事代表包括本村理事共三十余人在祠堂大厅西侧议订:今后每年元宵节照常点灯,诞棹戏一晚,由金浦本村负责。其他各村送灯,看戏者自便(注:近年演戏改为更接地气的广场舞),不举行集体祭祀仪式。集体一致同意改订每五年(即公历年逢五逢十)举行,由金浦村宗亲(理事)为主牵头,组织实施。

在祖祠点灯意味着告知老祖宗家里的香火得到了延续。每年元宵节,祖祠管委会的老人们都会先举行敬天公等祭拜仪式,从不需要刻意通知,金浦本村村民及分衍在外的子孙都会在这一天不约而同纷踏前来为祖先磕个头上支清香。元宵夜,分衍到各地的宗亲纷纷前来祠堂前鸣放礼花、烟花,顺便和相识不相识的宗亲们泡茶话仙,聊聊年代久远的故事,延续血浓于水的亲情。他们用最纯朴的热情表达开枝散叶的兴盛之情,以告慰先贤。许多村落分衍了几百年仍追源溯祖不忘本,尤其是邻村仙塘、小锦田、麻山、金鸡及晋江磁灶镇下灶村等,在金浦只要报上村落名称,皆知是兄弟、亲堂。而南安市柳城鹭江大埕村每年新婚者都会在这一天前来祠堂掛灯祭拜,新规执行后从不间断。笔者曾亲历南安省身、诗南等村落,他们已分衍500多年,但每年祭祖、省亲等宗亲大事,仍邀约金浦及黄龙吴宗亲参与。时光深处彼此的惦记如香醇美酒,历久弥香经久不散。

点灯习俗自新规定后也沿续20年了,这一习俗随文明新风与时俱进,祖祠管委会的老人们将移风易俗落到了实处,不请客不奢华。很多人对香火绵延的观念已不仅仅是生男丁,更愿秉承发扬光大的心愿,光耀门楣。近年金浦乃至黄龙吴氏、泉州吴氏,各宗亲间发挥齐心奋进的正能量,画出最大的同心圆。他们热衷公益事业,捐资助学、奖学奖教、扶弱助贫。

2021年农历正月十八,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同样以简约庄严的祭祀仪式,虔诚表达了对祖先的尊敬,敬天爱民,春祈秋报。

新时代无数的吴氏族人正百尺竿头,砥砺前行,创建新格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