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红豆的头像

红豆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2/07
分享

番匹厝桑梓情

坂头,旧称金榜,座落在鲤城郊外晋江流域黄龙江畔。村有獭山宋代墓葬,集黄龙吴族文物衣冠之盛。村中遗存的明清古建筑群和南洋特色的番仔楼、民居有30多座。其中番匹大厝规模最壮观。

番匹大厝始建于1921年,共历时3年7个月,占地面积2500平方,是坂头华侨吴世匹栉风沐雨,集家族合家之力方修建成功。当地人称之为最大规模的“五间张”三进双层护厝。

吴世匹出生于1872年,家里共有兄弟五人,世匹居末。战乱纷争的年代,吴家很穷,苦无立锥之地,五兄弟经常睡在祠堂或借宿别人家。长大后,吴世匹跟随族人远涉南洋谋生,碾转多地奔波劳碌,最后在印尼玛琅落脚。在人地生疏的异国他乡,吴世匹吃尽了苦头,也坚定了要混出名堂的决心。后来他陆续开了食杂店,卖米卖油及日用品等,几经折腾生意渐有起色。

在印尼打拼了20多年后,吴世匹萌生了回乡建房的想法,这想法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所有兄弟的响应。吴世匹本意是想建五座番仔楼,但族亲建议还是建一栋传统的带有前后楼护厝的五间张大厝才“砍烂”(闽南话:厉害、了不起)。因此,番匹大厝属中西合壁建筑,外型红砖墙石混砌,墙面装饰南洋风十足,屋檐仍是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屋内栋粱所用杉木是从福州运来的,石头是从南安石垄运来的,皆是当时最上等可靠的材质。据说,吴世匹为了挑选最得力的工人来帮工,就挑饭量最大的,支付的工钱是每天一元零三分。当时三分钱就够一个人一天的生活费用,所以很多人都争抢着要来吴家帮工。整栋大厝建筑面积超过2000平方,共有56个房间。全屋防盗设计灵巧少见,二三进大厝都有阁层,倘若发生大水可容纳上百号人居住。阁楼之上有通道互通,可通达整座大厝,自由来往。屋内消防水龙头配备齐全。吴世匹深谋远虑,也考虑到抗震防灾等诸多自然灾害的因素,大厝历经百年风雨侵袭仍岿然不倒。大厝竣工后,吴世匹从家乡防洪抗灾角度出发,特意出资用钢筋水泥建了一个通往黄龙溪的水沟闸门。近百年过去了,水闸闸门仍在。

跨过门楼走进埕院,大门口的楹联上书“村外浮桥通鲤郭,源头活水挹龙江”,带有深厚的故土情怀。数十米长的墙面贴满了玲琅满目的花砖。据屋主后裔吴端返介绍,该花砖与建房的水泥全部是从印尼运回的。花砖是当时的稀罕物,也是番匹大厝的一大特色。花砖多为各式花团锦簇的图案,有寿桃、佛手、石榴、海棠花、八角花等,吉利讨喜。屋檐墙楞间也用花砖装饰,细数下来,花砖的图案多达十余款,这也为后来当地引进花砖甚至生产花砖提供了参考观摩的依据和灵感。“象标”牌水泥的质量相当好,就算粘结的石头碎了,水泥仍十分牢固。

上世纪三十年代,坂头兴起了武术热潮,太祖拳名家魏国器来坂头授徒,驻扎番匹大厝传习国术遗风。1962年起,一代名师戴火炎、三堡姚醒狮等都陆续在坂头授徒。坂头习武之风最盛时,人数多达200多人,大厝埕院经常人声鼎沸。中华武术锻炼了村民强身健体,也为后来转行从事舞龙舞狮等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5年坂头武术研究会第一期结业就在大厝石埕留影。吴端返做为戴火炎亲传弟子,回忆起这段难忘的岁月眼中仍自带光芒。

五十年代,番匹大厝曾做为部队驻军扎营地,为我军做出了坚实的后盾支持。1956年3月,第五十六预备医院二、三分院由黑龙江佳木斯南迁泉州,驻扎番匹大厝,后组建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0医院。救死扶伤,方便了地方百姓。

2009年,吴端返召集多名亲堂,共同出资30余万,对大厝内部进行大整修。并半公益性开办金榜国术馆,不重利禄重传承,为保护和传承地方非遗项目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金榜国术馆直到2020年疫情期间才停办)。

从番匹大厝走出的印尼华侨已有200多人,每年逢重要节日或先人祭日等,都会有代表回来,共同聚首在这座百年老屋,怀念血脉亲情。番匹大厝已成了他们的精神家园。(资料口述:吴端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