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红豆的头像

红豆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2/12
分享

古韵严浦

小桥流水添雅致,依山傍水对斜阳。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偏安于南安与鲤城交界处的严浦古村却是韬光养晦培育文艺的居所。这里的缠绵美质和古老情怀让人无法忘却,年代大戏如火如荼实地上演,萦绕在附近十里八乡的天空,在耄耋老人的记忆中余音仍在。

民国时期,严浦乡民吴序脆引入元春班剧团入乡,激活了严浦人民深藏已久的文艺细胞。村民吴序贼和两个儿子世坤、世系成了元春班常客,久而久之也得到了传承。之后村民吴序来为首组建了竹春班剧团,一段时间后又有石狮蔡姓班主为代表的小元春也到严浦排戏演出。一时异彩纷呈,热闹非凡,严浦成了周围有名的戏曲之乡,乡民们常常在农闲时一搁家什,就能来两段。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严浦有一童养媳叫苏某水(化名),才7/8岁的小姑娘。她为人机敏,闲时常观看戏班排戏,旁听几遍便能哼上几句,颇得蔡班主赞赏。后遂入班学戏,师从兰阿旦。苏某水到13岁时,因其声段好,扮相好,略有小成。到16岁时,已学有所成,登场演出声名鹊起,后逐渐扬名泉州城,成为梨园戏一大名角。1953年后,苏某水主持泉州市《陈三五娘》剧目演出,亲自扮演五娘。多年来她在梨园戏《李亚仙》中扮演李亚仙,在《吕蒙正》(过桥入窑)中扮演王月娥,还在当年的现代戏《山乡风云》中担任主角“民兵连长”等,众多精典角色的塑造展示出她辛勤奋斗成为一代名角的人生历程。

严浦剧团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文艺宣传作用。时有金浦小学校长董瑞仁、教师洪椰子等人组建了剧团,演员以学生为主,曾排演过剧目《纺棉花》。后抗日战争爆发,临时改为抗日剧团,组织排演《放下你的鞭子》《教室里的怒潮》等宣传抗日剧目,在丰州、洪濑一带巡回演出宣传。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泉州解放。剧团与时俱进又配合土地改革,排演《大榆人》《九件衣》等剧目,主要反应旧社会地主剥削农民的内容。《大榆人》主要故事:村庄土地均为寺庙所有,当时有政策保护宗教财产,农民分不到土地,备受剥削。《九件衣》主要故事:地主花自芳有一独女,出嫁时有九件陪嫁衣,甚为华丽,有一丫环专职看管,不想竟然失窃,丫环心中惧怕上吊自杀。九件陪嫁衣逼死一条命,逼疯两个人。封建社会吃人本性在舞台上淋漓展示。

时有一石狮人詹华平也在严浦一带活动,他有感于时局艰难,而严浦文艺宣传又异常活跃,特编写了挺多抗日歌诀,用以宣传抗日战争。严浦村民口口相传,至今族老记忆犹新。采访中年近九十的吴家浮老先生信口就唱起了抗日歌诀:一个囡仔念歌至半螟,劝汝爱国心要平,有力要出力,有钱要出钱,劝汝艰苦(不用)一半年,日本鬼子若敢来,将伊抓来活活刣。

据村老回忆,解放初期,有一个叫曾伙成的演员,他擅长演打城戏。困难时期,曾经饿得没法过活,一度想跳下严浦桥了却此生,经严浦乡亲开导,遂一心钻研打城戏,后亦成地方名角。

严浦的南音乐团也十分活跃,尽管岁月多艰难,但每到月上柳梢头,房前树下严浦桥边都是排练场,管乐齐鸣,余音袅袅。

严浦的火鼎公婆亦十分有趣,它源于泉州民间迎神赛会中的“火鼎踩路”,有“烧去千灾,迎来百福”之意。表演者男女二人挑着火鼎(一般是男的在前,女的在后),边走边晃,步调摇摆、夸张,结合滑稽、幽默的情态戏逗观众。总体节奏轻松明快,寓意深刻,表达出人们对驱除疾疫、驱邪镇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心愿。2007年被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韵严浦,沧海奇葩。岁月从指间流淌,留下的余韵温暖了一代又一代的严浦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