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好像是个洋节日,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被定为“父亲节”。我这个比较传统的人对一般的洋节日如圣诞节之类的不感兴趣。但是对“父亲节”“母亲节”我还是很重视的,因为这个节日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还是很符合的。今年的父亲节是6月16日,每年到这个节日我总想写点什么。
我的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已经年逾七旬,至今还在劳作,不知疲倦的样子。只是现在每次见到父亲的日渐瘦弱的身影,我明白父亲已经老了,但是父亲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伟岸的。
爷爷去世很早,父亲底下还有两个弟弟,所以生活的压力都压在父亲的肩上。他十几岁就挑起了家庭重担,营养不良加上负重过多,以致父亲在他兄弟三人中个头最矮。
在我幼小时候,那还是在点煤油灯的年代,我记得村里小学都还是学生家里你一块石头我一块砖建起来的,我读书时因为年龄小,父亲找熟人好说歹说把我破例收进去先试学,但是放在最后一排角落里,后来老师看到我学习比较努力,成绩比大一些年龄的学生还好,才正式算招收了。我印象中父亲多次挑起石头送到学校,作为学校建房子或者砌围墙用,当然都是义务的。晚上听到邻居们和父亲聊天,说父亲今天挑去的石头起码有两三百斤,觉得父亲太了不起了。
在我记事的时候起,也就几岁吧,只知道那个时候家里很穷,当然也是那个时候农村普遍现象,勤劳的父母每天起早贪晚的干着农活,但是仍然是吃不好穿不好。我和弟弟、妹妹却成了父母的心头肉,他们自己不管多么劳累,也会让我们尽量吃好些。让我至今记忆深刻的是那个时候偶尔家里煮些鱼吃,那个时候基本上都是比较小的鲫鱼,在吃鱼的时候,父亲总是把碗里所有的鱼头都夹到自己碗里,一个人吃鱼头而把鱼肉给我们吃,而且总是有滋有味的的吃着说鱼头好吃,还会说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鲫鱼头、三碗油”话。我们问这句话的意思,父亲说一个鲫鱼头抵得上三碗油的营养,要知道那个年代的食用油是极度匮乏的。后来我们有的时候趁着父亲还没来的时候先夹一个鱼头吃,结果发现小小的鲫鱼头除了刺一点肉都没有,真不知道父亲怎么吃的那么津津有味。长大后,我才理解了父亲为什么那么“喜欢”吃小小的鲫鱼头。
父亲言辞较少,但是对我们的爱表现在行动上。读小学时候,父亲每次挑一担柴到城里去卖,会买些连环画或者故事书回来。印象最深的一本连环画是《徐九经升官记》,至今我记得主人公徐九经有一句著名台词“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话对我人生有着深刻的影响,我虽然没当官,但是这句话一直指导我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当了20多年基层医生,时时刻刻把老百姓的健康放在第一位。父亲那个时候还给我买了一本《绿野仙踪》的童话故事书,让我童年多了很多快乐。
作为农民,父亲没有更大的能耐给子女创造优越的条件,但是却教会了我的吃苦耐劳。我从初中开始,每到寒暑假就随父亲到工地上干点小工,那个时候一天工资不到一元钱,但是寒暑假我都能赚到学费,从小跟着父亲学会了吃苦耐劳,至今在人生道路上我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能有今天在基层医疗岗位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和屡次获得荣誉,这与小时候的磨炼分不开的。我现在经常和自己的孩子们说起自己小时候的吃苦耐劳,教育他们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
我的从医之路,要感谢父亲。父亲读书不多,初中肄业,但是在那个时代已经是“有文化”的人了。我很小的时候父亲是生产队的会计,那个时候由于缺医少药,当地疟疾很多,父亲经过一些培训,经常为村民肌注一些药物,很多疟疾患者经过父亲的治疗康复,让我看到了患者的喜悦。
记得村里经常有人隔天就发热,于是来找父亲,父亲就从一个棕色的大玻璃瓶里拿出药片给他们服用,高烧的时候就会给他们肌注药物,村民很快就会好转。现在我们都知道实际上是疟疾发作了。正是那些治愈的村民让我感到父亲工作的重要意义。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基本医疗保障。那个时候父亲都是将药品放在家里的一个柜子里面,注射器也都是玻璃的,每次注射前父亲都要用开水煮消毒。条件很简陋。
干农活之余,父亲还经常要上门为一些生病了不能起床的村民治疗,如果县里防疫站来人防疫了,父亲还要带着他们挨家挨户去为村民采血和注射疫苗。这也应该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家庭医生和上门履约服务工作吧。
那个时候上级也给父亲发了一些《赤脚医生手册》《乡村医生》和中草药治病方面的书。因此耳闻目染,从小我就对医学充满了好奇。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高中毕业后,我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医学专业。我现在从事的工作和父亲那时候本质上没有多大的区别。我父亲虽然连赤脚医生也算不上,但是所做的工作是伟大的,他从事医疗工作都是义务的,没有任何报酬。正是他曾经从事的工作影响了我一生,让我能够吃苦耐劳,本着一颗为群众服务的心,在基层医疗岗位耕耘了20多年。
如今父亲已经70多岁了,还在农村居住,闲不下来,一年四季,每到一种蔬菜出来了或者水果成熟了,他总时不时送些来,让我们吃上绿色蔬菜和水果。虽然我自己已经年过半百了,但是在他眼里还是他的孩子,他要给孩子更多的爱,这种爱无声,但是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