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洪日的头像

洪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24
分享

又见炊烟

李果果老师曾对七公言“再来一篇炊烟袅袅升起的村庄呗,那是我最怀念的……”由此,想起一首歌:“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炊烟,往往有着人们的亲身经历,有着浓浓的亲情和人间烟火气息。

炊烟时而缥缈,轻如幻纱,隐隐消散;炊烟时而无风如柱,风来如蛟,冲向天际;炊烟时而汇聚成幕,在天际随红云漫舞……

遥想炊烟,那里有柴禾与舌尖上的味道。记得当年奶奶领着孩子们一起拾掇苞米秸秆、树枝,回家熬起米粥,米香顿时沁人心脾。天冷时,奶奶还从锅灶下生上木炭火,盛到火盆里,为孩子们做吃的,讲着故事,烤着地瓜、土豆、玉米粒、黄豆、小鱼等等。

炊烟离不开柴禾。过去,搂草是柴禾的重要来源。入秋,先准备好耙子和铁丝笼子,七公也到过山上去搂桲椤叶、羊胡子草、松针、“干把”(枯树枝)等等,搂完,把铁丝笼子里的草叶压实,双肩绳一背,回家规矩地放入草垛。

柴禾的另一种收集方式是割草。磨刀不误割草工,一般都是割高棵的蒿子或芦草等,铺地晾晒,用草拧小绳打小捆,再用软绳捆大捆,然后背回家。蒿子大多数是艾蒿,味道浓郁,烧起来爱冒烟,除了烧火用外,还有其它的用途,例如夏天在屋里燎艾蒿,它冒出的烟对驱赶蚊虫有很好的效果。熏赶乘凉之后,可以回屋美美地睡上一觉了。现在想来,市里卖艾蒿论“把”论“根”,那在乡村田园,可到处都是!

还有些柴禾来源于“硬头货”,那就是砍柴和七公这里的“打疙瘩头”(一般是柞树根),到后来停止,更注重保护了。还有硬头货是被剪锯的果木树枝,粗枝被再锯或劈得规规矩矩,摞在硬柴垛的下面,细枝多进行小捆,放在硬柴垛上面或外侧,便于干燥和临时取用。另外,若说果木烤鸭好吃,那用它烧火做大锅饭菜味道如何?就是不知道此果木是否是那彼果木了,哈哈!

总体上,各家各户的柴禾垛大多码得干净利落,越多、越高、越大、越整齐越好。若赶上下雨坏天,一部分要急用的柴禾,一般都提前用塑料盖好。

炊烟里除了有柴禾的味道,还包含着家人早出晚归的付出。记得父亲年轻力壮的时候,到了秋天收获时节,天还没亮,母亲就下灶做饭,包括打几个荷包蛋,爸爸吃过,挑着一担刚摘的葡萄,一百几十斤重,越山趟河,到集市上去卖。还有爸爸早早起来到外地作画、卖画,也多有类似的情形。

炊烟里有乡间美味气息。记得当年为了改善生活,家里养了几十只鸡,全是用来自家吃的,还记得七公特别爱到山上捡蘑菇吗?于是乎,炊烟里就多了小鸡炖蘑菇的味道。另外,老家靠山近海,那鱼香味,包括鲅鱼、黄花鱼、卤虾酱、虾爬子、海蟹、海蛤、海蜇等等,都成了炊烟里的味道。看,家里的“阿黄”都馋了呢!

除了蘑菇、家禽和海鲜,妈妈拿手的好饭好菜多之又多。当年七公与一群孩子野淘时,总是不着家,估计饭点儿要到了,遥望家的方向,望见了炊烟袅袅,那是妈妈做好饭菜、要求回家的信号,这是又一顿“美味之旅”。尤其记得妈妈做的扣肉,肥瘦黏糯,近乎无油,加之秘制有方,可谓美味一绝,至今回味,绕梁无穷。还记得那刚刚入学时拿的铝盒饭,妈妈总是能够想出好多办法,适当搭配,颐口怡人。

炊烟并不总是充满诗意,当气压太低、风向不当时,锅灶就会出现“倒烟”现象,呛得人泪流满面、咳嗽不止。这时,风匣,后来的鼓风机、引风机等就会发挥特殊用场。待到煤气推广使用时,炊烟大灶减少了很多,但并不是不用,多年前乡村“办事情”(流水席)时,大锅灶就更加热火朝天、烟气腾腾了。如今,炊烟不见,大家一般都是到附近的饭店里办了。

还须提及,过去,春节前后,家家户户,炊烟更是迎来盛况。年前几天,七公老家,多数家庭是要杀猪的,这时的大灶就开始热气腾腾、冒烟咕咚了!特别是到了年三十、初一至十五,伴随一天天零星的、抑或成串的鞭炮声、魔术弹、闪光雷、直到后来的礼花光影,炊烟里混合弥漫着火药的气息,在空中更加起劲地舞动起来了。

另外,提起炊烟,那还要提及大灶烧火的技巧。根据不同的食材及做法,用不同的软火或硬火控制美食进度,烧火棍或炉钩子要准备好,先在灶台里适度架好柴禾,引软火,架起火,控制灶火深浅大小……要服从锅台大厨的命令哦……这还能整出烧火技巧啊,哈哈,炊烟的味道告诉您了……

最后,七公写一首《又见炊烟》作为本篇的结束语:

山林柳影起炊烟,稻浪蛙鸣几里传。

垂钓清溪童稚乐,双亲喊话就家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