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前后,那是一个物资比较匮乏的年代,当时人们美好生活的追求典型是“三转一响”,即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成为当时某种程度上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1950后至部分80后生人,对此应该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咱们今天就唠唠自行车。
18世纪末以前,世界上还没发明自行车,但这并不影响古人对“自行车”的想象。早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画家、科学家、工程师达芬奇就设计画过“自行车”,而中国小说家吴承恩先生在《西游记》里描写了哪吒三太子的风火轮,这也类似人们追求“自行车”的理想。
直到18世纪末,有一位叫西夫拉克的法国人,为了节省空间、方便交通,想象出把四轮车劈成一半,发明了最早的木制自行车,当时这种车没有转向车把、车链子和脚蹬子,需要脚尖点地才能前行,拐弯转向时还得下车搬动,甚是笨重。到后来,德国人改进自行车,实现了现今普通自行车的基本功能。
自行车于19世纪60年代末,也就是清朝同治年间传入中国上海,成为当时达官显贵、富商巨贾等的“大玩具”,后来有了“黄包车”,也成为人们的出行工具。
清朝时最开始没有“自行车”这一称呼,人们一般管它叫“脚踏车”,后来有一位辽宁铁岭人张德懿,他经常出国,对国外的见闻写了好多书,其中同治年间出国,写了一本《欧美环游记》,提到在英国伦敦街头见到“自行车”,记述:“前后各一轮,一大一小……上坐一人,弦上轮转,足动首摇……”这就是“自行车”在我国的最早称呼了。后来张德懿成为光绪皇帝的外语老师,这是后话。自行车是现在的标准称呼,但由于自行车最早是洋人发明的,因此,民间一些老人还管它叫“洋车子”,这与“洋火”“洋井”等民间称呼类似。
到了1920年代初,“末帝”溥仪还没被撵出皇宫,对自行车感了兴趣,通过内务府整了好几辆自行车,在紫禁城里认认真真地学了起来,据说还锯掉好多宫里的门槛,犹如平川骑马一般高兴!
到了抗战时期,通过影视和历史老照片,人们对鬼子进村骑自行车的场面应该印象深刻,那时候的自行车也是笨重有加,叮了咣当,耀武扬威,就不多提了。
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进入了新中国,就有了如今几十岁的人们所熟知的上海凤凰、永久、天津飞鸽、沈阳白山等品牌的自行车。提到这些车,在上世纪70~80年代,就如后来奔驰、宝马一般引人注目。尤其到了1980年代中后期,我国已经成为名符其实“自行车王国”了,看那上下班、上下学时间,那自行车的洪流,甚是壮观!
七公之所以对早期的自行车印象非常深,与老家买自行车比较早有关。1980年代初,七公老家买了一辆“长征”牌自行车,好像是无锡产的。那会儿的自行车非常贵重,买时需要凭票,不是你有钱就能及时买到的。至于价格,票不算,就得170元左右,如果加上票和其它成本,买完整辆自行车,就需要花费大约300元,按当时的普通上班人家人月均30元左右的收入核算,买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近10个月的工作收入,当时来说,这可是一笔巨款,对一些农民来说,没有稳定的月收入,花费就相对更高了!算一算,按现在普通人月收入5000元合计,那当时的自行车就相当于现在5万元的物件。
正因为凭票购买,当时对农民能购买到自行车,那是家庭的特大喜事!曾经有报纸、影视媒体记载过,有农民超产万斤以上粮食“奖售”自行车、戴大红花的报道,注意了,这里是“奖售”,而不是完全的奖励,能“售卖”给你就已经是荣誉、奖励了,可见,当时拥有自行车那就是拥有了“豪车”,甚至奔驰宝马都得靠后呢!
1980年代的自行车,不仅仅有直接的实用用途,在追求美好爱情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相亲,如果男方能推出一辆自行车出现在女方,那女方会认为你小伙子“行”!这比黄大衣威力都强,哈哈,至于小伙子帅不帅吗,那恐怕都在其次啦!《夏洛特烦恼》等影片中,也有以自行车为媒介追求爱情的场面。还有到结婚时,如果有自行车队,丝毫不比现在的小汽车队差之分毫,记得影视中有自行车载着新媳妇和被褥行李等前行的场面。
过去,人们非常爱惜自行车,买来后,要把自行车梁、架、车把手等处,凡是能缠的地方,都缠上塑料条,平时经常浇油护理,擦的铮明瓦亮,光彩照人!座位上要套上外罩,有的是毛线织的、也有刺绣的,甚是漂亮!有人来借自行车时,车主还有以各种理由不借的!当然,若是真有急事、险事、要事,还是会借的。
当时,自行车也作为国礼,出现在外交场合,至今有的外国博物馆有的展有中国当年出产的自行车,至今仍旧崭新如昨,见证了中国自行车的质量和风采,是中国人民的骄傲!除了国内屡次获奖,凤凰等自行车品牌,早已成为世界的知名品牌!
七公小时候拥有的那辆“长征”牌自行车,现在看起来虽然算不上什么名牌、大牌,但它给七公和老家做出了好大贡献。家父曾经用它外出几十公里作画、卖画、运输玻璃等制品;七公用它上过小学后半段和整个初中,其中小学毕业时,七公当大队长,毕业升学考了母校第一,高兴地与小学同学“老五”新买的凤凰自行车合了影留了念。
小学半程时,七公才开始学的自行车,那时候的自行车多是二八式的,学起来需要掏裆踩踏的那种骑法。后来长大一些,七公学会了助跑、前跨梁或后抬腿、上座、左一踩右一晃的骑法。当时除了二八式男生用,也有二六式的,多适合女生用,据说还有二四、二二式的,七公对此印象不太深,但更小巧一些是确定的。
当时骑自行车也有一些现在想来有意思的事儿,如骑行遇到石头和坑洼,想避开,那偏偏就对眼儿了,能够准确无误地骑过去,那“颠腚”的效果比坐自行车后座的感觉尤甚。除了后座坐人,前大梁有时再加一人,三个半大孩子坐一起,简直就是演杂技了,那时候交通规则概念也没现在这么强,汽车非常少,除了可能摔倒在路上、进沟里,一般秃噜个皮也没啥事儿,能坐上自行车就相当不错了,不像现在孩子这么娇嫩,家长对孩子也不像现在对一个孩子这么矜贵,都是“野”惯了!
当时一个人骑自行车,车后座还有个功能是放铝制饭盒,并用绳子前后左右捆好,若整不好人仰马翻,这一盒饭菜就废了,按当年那个生活水平,那个小心脏,痛啊!也有车后座或大梁安装儿童“雅座”的,用来大人接送小孩。还有车后轮至车后座配上木架或大方篓子的,用来运载物品的。也有车前把子前方安个车筐,到市场上买菜装菜比较方便。没有车筐的,也有车把上挂个塑料编织筐、帆布袋、普通包袋等方便使用的。
骑自行车还怕遇到雨水与和稀泥,穿着雨衣或雨披,浑身冒汗;稀泥拌着枯草碎叶,若糊在车轮和车瓦上,飞溅到裤腿和衣服上,那是常有的事儿,女生对此尤其犯愁,还得下车用树枝或石块抠下泥巴,如果手腿不勤,等天干日燥,那去除干泥块儿很是麻烦。而冬天骑自行车,“打出溜滑”那是更常有的事儿,那年月,这都不算事儿!
自行车除了平时作为交通工具存在,当时还开发了比赛或游戏项目。当年中小学开运动会时,七公很关注的两类项目都与速度有关,一是“二哥”参加的赛跑,“二哥”如离弦之箭开跑,可谓“跑一不二”家常便饭,这是比快的速度;还有重点一项,是自行车项目,比的是自行车看谁速度最慢,谁最后一个到达终点谁胜出,其中的插曲您可以想象到,往往令人捧腹大笑!当然,私下里,天朗气清之时,骑车的玩伴们还有比撒开车把子快行的,这比较危险,大人见了一般是不让的。还有危险的情形是大人嘱咐孩子,坐自行车时不要把脚往车轮里靠,如果骑车途中脚插到自行车辐条里,那小脚可就成了“猴子它哥,狒狒(废废)了”。
自行车骑行的过程中就怕爆胎、扎眼或气门芯漏气,还怕掉链子、车蹬子掉螺丝帽或车把子太活等。其中掉链子是个埋汰活儿,那时也没有餐巾纸和湿巾之类的,就是直接上手,那带着黑油,把手脏得魂儿画的,修好后,就用树叶、干草、石头块、泥土等把手擦一下,若赶上碰巧,那课本、作业、试卷等,往往也会留下油渍的“杰作”,难免被老师请去“喝茶”,哈哈!
如果车链子断了,当时逐渐多了自行车修理摊,路边附近就有,可以接上。若车链子没有维修价值,孩子们就会用它开发出新的游戏项目,拆车链子,用粗铁丝(俗称“绿豆丝子”)、皮筋儿、车链子节等,穿成火柴玩具枪,大家应该都见过,这里就不细说了,而“二哥”和三姑家的“三哥”都是做这类玩具的高手,七公甚是佩服!另外,气门芯等也开发出类似条型气球吹气的游戏,里面充上水,还可以做喷水枪使用,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骑自行车的经历里,饱含兄弟姐妹和同学们的感情。当年深夜,七公与“二哥”经常骑着自行车齐头并进,晚自习后放学的路上,遇到小卖店就停一停,把自行车架好,“二哥”就经常给老弟买带红糖发面的那种“大饼子”或“锅盔”吃,然后我俩又跨上自行车,“加油”后欢快地回家了!
还有七公初中的“阿松”同学,我俩经常邀约一起出行,青春的笑意一直在他的脸上洋溢着,谈论着看到的和能想到的美好……前几天,“阿松”同学从国外发来消息,提到“二八大杠自行车,风雨无阻伴你行……融入清新乡土气息,令70后的我们勾起童年回忆,让漂泊在外的游子怎不想家乡”,是啊,从自行车话题而起,七公感叹:“海外赤子,我爱你家乡,我爱你中国!”
还想起初中“振红”同学,如今可谓自行车运动健将和旅行家,多年前他骑自行车数千公里,送孩子上大学,还上了新闻报纸和网络媒体,正可谓“骑行万里路,读破万卷书”!
如今,我国的自行车从凭票供应,经历改革开放,合资、外资的交流竞争,至一带一路,我们的自行车开发出山地车、公路车、雪地车、折叠车、儿童车、表演车、城市车、平衡车、其它新概念、新材料车等好多好多的品种,已远销到世界上好多好多的国家和地区,我国自行车整车总产量和总出口量均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
如今,我们的自行车已进入共享经济时代,与电瓶车、摩托车、传统小汽车、新能源车等共舞,自行车硬件与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相融合,形成了规模化的共享单车,与高铁、扫码支付和网购等一起,被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
说不尽的自行车,你承载着我们曲折的记忆、奋斗的历程和深厚的感情,作为中国人,新时代的巨大进步和美好未来,我更受鼓舞,更为您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