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洪日的头像

洪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7/07
分享

难忘黄山

我国名山大川为数众多,东部名山中,选择观览泰山、崂山、黄山、九华山、齐云山、天柱山、雁荡山等,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游一下被誉为“黄帝之山”的“黄山”,一定会于山内山外有所收获。

话说徐霞客先生在400多年前,曾两访黄山,据说这事儿发生在公元1616年和1618年,在黄山,徐先生一共待了14天。清代方志学家歙县人闵麟嗣在《黄山志定本》中记载:徐霞客晚年时有人问他:“游历四海山川,何处最奇?”徐霞客言:“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来,这段记载为歙县“韬庐”汪氏诗画名家汪律本(字鞠卣,号旧游,1867-1930)引申总结,表述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至今,有不少人还以为这句话直接出自徐霞客之口呢。

七公在多年前游过黄山,对黄山的基本了解,首先得感谢徐霞客先生,如果再往前推,可以把庄子、唐玄宗、李白等诸位都算上,为什么呀?因为他们曾引导七公与黄山“梦中相会”呀,哈哈!

黄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闻名海内外,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等“五绝”而著称,本来称为“四绝”,后来把“冬雪”加了进去,成了“五绝”,其中“云海”也有人称之为“云瀑”,可能是想表达云海如瀑,或让“瀑布”也沾沾光吧?!

黄山奇松多数扎根在岩石缝中,由于根部营养少,长得非常慢,多曲折盘旋,个头不是特别高,但据说它的根部会分泌一些特殊物质,促进其根部牢牢抓在岩石中,这很容易令人想起清代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如今,在有些地方的公园里,也有类似黄山奇松造型的松树。

黄山松造型独特,最有名的要数“迎客松”,作为黄山的名片,为天下所共知。七公在迎客松附近见到过一棵长得很像迎客松的松树,慕名就是一顿“咔咔咔”,结果呢,真正到“迎客松”面前时,那空白胶卷早就没几张了,那个后悔呦!

面对迎客松,七公本打算靠近好好瞅瞅,可实际上它立于悬崖绝壁边上,只能好几米开外合个影了。作为“国宝”,人们对“迎客松”可谓操碎了心,它有专人护养,一般说来,它虽然不怕“大雪压青松”,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它伸出的主侧枝干还是用铁柱支撑着,上边用什么丝线斜拉着,如果照相时不仔细看,这些丝线远远的,还真以为什么都没有呢。实际上,人们对黄山松等的研究保护,还有更多的资源投入。

黄山奇松除了迎客松,有名的还有陪客松、送客松、望客松、龙爪松、蒲团松、凤凰松、棋盘松、接引松、麒麟松、连理松、黑虎松、探海松、团结松等等,曾经有人编过《名松谱》,那里收录的黄山奇松数不胜数,如果没人解释,七公着实认不出几棵。

黄山松除了有屈曲奇崛的,在地力较肥的地方,也有少量笔挺如椽的,也能体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的感觉。七公那次到黄山是在春末,遇到有的黄山奇松开满了松花、抽出了新芽,就如同深空中缀满了星星,伴随隐隐松香,在山气氤氲中眨着眼睛。

下一个说黄山的奇峰怪石。黄山自古就有“无峰不石,无石不奇”之说。黄山据说有大小知名奇峰各36座,三座主峰依次是莲花峰(海拔1864米)、光明顶(海拔1841米)和天都峰(海拔1810米)。当年徐霞客登黄山时,曾目测断定莲花峰就是最高峰,如此准确真让人佩服!“天都峰”作为“群仙所都”,是三大主峰中最险峻的,其峰顶面积不大,有天然石室,可容纳上百人;而光明顶,峰顶则比较平坦,有利于观察诸峰和周围景致,七公爬累了,曾在光明顶与身边人小憩一把,席石而坐,极目远眺,把水临风,还补充了小食品。

说到吃的,除了山上有为数不多的宾馆可以提供,还有少量摊点或后来通过自动售货机可以出售,包括一些矿泉水、饮料、方便面、西红柿、黄瓜、干豆腐、火腿肠等等。

运输方面,除了空中索道,还可偶遇“挑山工”,配上一副担子、一根拄杖、一条毛巾,加上所担货物等,感觉与泰山的“挑山工”差不了多少。七公还遇到抬轿子的,准确地说,是“轿夫”两人前后肩扛两根较粗的竹竿,中间架起逍遥的竹椅和一人“乘客”,当时看到的那位女“乘客”穿着灰色纱袍,束着长长的直发,自有一股“道骨仙风”的气息,而两位“轿夫”依旧稳步前行……

黄山怪石众多,造型各异,有的如动物,有的似人物,有的似物件,有的似组合场景,各种角度,不一而足。据说黄山至少有120多处奇石景观,有名的七公整理一些供您参考:飞来石,又名“仙桃石”,也称“仙桃峰”或“老僧探海”,1987版《红楼梦》片头的那块顽石,就是在此录制的;猴子观海,又称“猴子望太平(指太平湖)”;仙人指路,又称“喜鹊登梅”;梦笔生花,就不知笔端的那棵树现在如何了;十八罗汉朝南海、指路石、仙人踩高跷、仙人晒靴、仙人翻桌、仙人下棋、蓬莱三岛、金鸡叫天门、鳌鱼驮金龟、鳌鱼吃螺蛳、童子拜观音、笔架峰、苏武牧羊、太白醉酒、武松打虎、童子拜观音、老僧采药、鲫鱼背、象鼻石、松鼠跳天都等等,您细琢磨一下,真都挺像的。

黄山石多由花岗岩组成,是远古时期沧海桑田地质运动和外部逐渐侵蚀风化等产生的结果,其岩石多呈青黑色,遥望犹如苍黛。黄山在古时候也称“黟(音yī,)山”或“北黟山”,“黟”字从“黑”从“多”,冥冥之中把山色之“青(黑)”与群峰怪石之“多”涵盖其中了。

黄山山石之间,有的路段栏杆拉有铁链,上挂无数“同心锁”,细看,这些锁多在某年开始锁起,据说每隔几年就要取下空出,待由新的游人买锁刻字重新锁起,至于原锁怎么处理,七公无从说起。这里倒是想起《西厢记》中的一段话:“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实在不行,愿天下有情人都成兄妹!哈哈!

再说黄山云海,也有把云雾和瀑布(如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等)连在一起称为“云瀑”的。据说黄山整个地域范围大约1200平方公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平时水汽大,云雾多,除了冬天,如果您到此一游,爬山最好带一件薄雨衣,而且山下山上气温相差比较大,山上随时可能下起毛毛细雨,也随时可能雨后转晴。点子不好,一时到山上不见黄山真面目;若点子好,那雨后(雪后)初霁,眼前一亮,但见云海翻腾,铺泻而下,峰尖若岛,忽隐忽现,转念就福地洞天了……七公在“鲫鱼背”的时候,就曾遇到这样的场景。

登临黄山,会体会到“雾里深山雪里烟”等国画意境,明清以降,有那么多画家、摄影人流连于此。直到今天,我们还可看到弘仁、石涛、梅清、髡残、戴本孝等上百部有关黄山的画作,其中明末清初画家石涛说:“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心期万类中,黄峰无不有。”随着技术突飞猛进,有关黄山的摄影、影视作品就更多了。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创始人黄炎培先生与助手兼摄影师吕颐寿先生,于1914年曾拍摄并出版旅游画册《中国名胜第一种——黄山》,后又陆续出版了20余本,可谓影响深远。另有张大千四上黄山,经郎静山先生建议,大千先生摄影作品《蓬莱三岛》参赛比利时万国博览会,荣获“摄影金奖”。还有电影《卧虎藏龙》“竹林斗剑”的场景,即取自黄山“木坑竹海”。

至于黄山温泉和冬雪,七公还未亲自体验,不过度娘她老人家提供了不少美文美图,以后有机会再亲自体验吧!如果您体验过,请您帮助“完形填空”。

黄山“看山不是山”,其历史文化属性在广义上承载了源远流长的炎黄文化,儒释道等诸多文化在此交汇;从地域上,徽州文化、皖南文化特征也是突出,如黄山附近的徽州、歙县、黟县、休宁、屯溪老街、新安江(上游)等等,涵盖了建筑、园林(城建、村落)、其它历史遗迹、文学(诗词、传说)、书画(文房四宝)、饮食(徽菜、茶文化)、影视(摄影)、徽商、生态建设等等。

至此,七公想起曾就黄山、新安江附近的景致写过一首古风诗《诗画新安江》,在此复录:

秦晋新安立,水源透清碧。

娓娓桐富春,钱塘聚生机。

林趣居士图,天都黄山里。

对语呼粉黛,墙舍随势依。

徽州书香浓,儒商才众济。

雕镂成别院,金石藏一隅。

简淡厚滋画,文房南宫倪。

开轩面翠竹,品茗会真意。

檐前透棂窗,野渡舟自憩。

飞瀑听灵泉,仙乡铸鼎兮。

疏流顺幽草,岫云幻淋漓。

壑风卷松萝,毛峰降霜期。

外师从造化,中得心源起。

追摹技理象,艺道续神奇。

再说那时,接近傍晚,七公坚持步行下山,腿脚越发僵直,几乎打不了弯。渐行入夜,峰回路转,时陡时缓,偶见山间路人,相闻而笑,又见坳间“灯火”摇曳,幻作天边星辰,而青灰的山体和万壑松风相继扑面而来……难忘黄山,“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成了此刻真实的心境写照,旋即又接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