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洪日的头像

洪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7/13
分享

“春联”往事

七公老家属于辽南地区,有着悠久的诗词春联文化传统。

其中说起春联,七公自然想起父亲。父亲在1980年代,每到春节前就特别忙,一是忙于受外地人邀请,出远门画玻璃画或烫木板画(烙画),同时免费给家乡人写春联,有时在绘画所在地,也给当地人免费写;若赶上在家,父亲就在炕上摆上方木桌,用墨或黑广告色调和成墨,给有求的乡亲们裁红纸、写春联。当年作为人民教师的大姨父、三姑父,他们的毛笔字写得都特别好,都乐于给当地的人们写春联。而且父亲年轻时,还向七公的大姨父学过绘画呢。

过去的红纸对联,用大红纸(水红纸)写,着墨效果相当好,而有一种深红色纸,它表面红色往往具有一定油性,亲水吸墨效果差一些。这春联一写,父亲写得直冒热汗!七公在旁边看着,母亲还给孩子们讲着王献之“唯有一点像羲之”等故事。

写春联虽累,但欣赏起来那是相当惬意!如果春节期间您来七公老家,除了有大红灯笼高高挂,还能看到家家户户贴有好多春联,咱们这里一勺烩,把“福”字啊、吉语小条幅、四句五言七言春条等等,都包括在春联里啦!

过去若有机会,七公会在大年初一早早起来,带着弟弟到乡亲长辈们家里拜年,一般在乡亲大门口的路上,正对大门的柴禾垛旁,会远远看到立有一块木板,上贴红纸,写有“出门见喜”四个字,配合附近散落一地的鞭炮碎屑、魔术弹、闪光雷、“二踢脚”和后来的礼花墩子炮皮等,再加上空气中弥漫着一丝丝火药香,立刻就营造出特别喜庆的气氛。

走到院子大门外,您就会看到大门垛上贴有全家最大的一副门对,红底墨字的,后来出现红底金字或花字,特别醒目!您再往院里走,看到猪圈里贴有“肥猪满圈”或“猪大自肥”。若遇到“洋井”或“大井”,上面就贴有“井泉龙王”或“饮水思源”;若有牛、羊、马圈,贴有“六畜兴旺”;若有“大车”,则贴有“出入平安”;到了鸡窝(当地又称“鸡架”),上面贴有“金鸡满架”;至于鸭窝、鹅窝、狗窝等等,七公没贴过,也没想好用啥词儿去写,您帮下忙呗,哈哈!

踏上入户前的台阶,往往贴有“步步登高”或“步步高升”,再看房梯,也是如此。入户,里里外外各屋门又见春联,包括“福”字。“大大小小”的“福”字贴得特别多,包括贴到水缸、米缸、橱柜(也叫“碗柜”)、箱子、墙上、后来的冰箱等各处。刚入正屋,靠墙头上贴有“抬头见喜”或“欣欣向荣”,对面是正屋东门,除了又一幅“门对”,附近墙上还贴有一幅“春条”,往往自编自写四句“打油诗”,挺有意思。

父亲在1980年代刚“分田到户”的时候,亲自撰写过一幅春条:“宜入新春乐无边,党的政策暖心田。齐心共奔四化路,地增产量树摇钱。”伴随时光流转,对此印象特别深。

当年老家,还有一位木匠,家妹有一次到人家找同学玩儿,记下了同学父亲撰写的春条:“宜入新春乐,今年真不错。生活搞得好,木匠活多做。”劳动光荣,劳动致富,多么朴实的情感啊!

七公当年也“自编自导”好多春条,至少有十几条吧,可惜现在基本都忘了,过去曾拿小本子记过,现在也不知跑到哪个犄角旮旯里去了!其中有一条,是上一轮蛇年春节写的,因为留有照片,录于此:“银蛇劲舞盈天地,瑞雪迎春报喜年。绿水青山村更秀,千家万户福无边。”循联细看,七公老家确实绿水青山,保护得确实非常好,每次七公有机会回老家,都尽量到“小南山”上转一转,享受一下老家的美景!

春条成诗,以下这首《山雪迎新》,是七公前两年写的:“山中林壑雪生烟,兔走梯田不畏寒。野雉登枝衔翠果,孩童雀跃闹新年。”如果您到山里过年,感觉如何?!

除了自写春联,过去也有买卖春联的。父亲几十年春节前,常到当地集市上卖玻璃画,附近地摊上也有卖春联的,当时春联基本上都是简单的红纸墨字。现在市场上卖的春联基本上都是印刷的,多有所谓红纸洒金或贴金,印有金字或墨字,商品特点、工艺特点、装饰特点更浓一些。

除了父亲爱写春联,妈妈还有一位三姑(七公称之“三姑姥”)家的大表兄,七公称之“大舅”,擅长书法。大舅是一名路桥专家,其性格严谨豪爽、幽默乐观,酒量相当好,毛笔字特别棒!至今与亲属们唠起大舅写春联,就容易与李白斗酒挥毫的场景联系在一起!

大舅在“哈工大”念书时,就常写春联,当时学校年前放寒假时,他就提前写好春联,附带备好“味之素”之类的,拿到老家集市上去卖,换得糖果食品之类的,给老家的大伙儿享用,这在当年也算是勤工俭学了。联系大舅写卖春联的岁月,想想这时间过得真快啊,这一晃儿就是六七十年前的事情了……

转说“贴”春联,七公老家一般是在除夕(大年三十或二十九)白天,特别是在中午前要把春联贴好。想起贴春联前,先把屋里屋外收拾干净,包括把旧春联扯掉,除去灰尘,再由两人去贴新春联,家母此时往往在锅灶附近忙前忙后。

贴春联早期用浆糊,当时母亲用白面和水,用铁锅小火稀稀地熬好,这个过程当地也叫“打浆子”,早期用泥盆(陶盆)盛装,后来用上了铝盆,然后用平板刷涂到春联后面,再各就其位进行粘贴。后来贴春联,由刷浆糊改成了透明塑料胶带,贴春联的效率明显加快了不少。

贴春联遇到高处时,一人须站在凳子或梯子上,一人站在下面,天齐地平,指挥对正,颇为诚敬。除了门上贴春联和福字、正屋贴春条外,其他部位所贴,要容易得多,可由孩子们乐不颠儿地贴好。

贴春联说了眼前,咱们再把目光投向历史深处。春联作为一种对联,其前身源于古代的“桃符”,在周代时,“桃符”作为长方形桃木板,常悬挂于大门两旁。《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刻)“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后来,“桃符”成为了春联的代称,距今发展已经有几千年了。

与春联相配,七公老家有的人家大门上贴有“门神”,一般是秦琼和敬德,这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话说很久很久以前,有说夸父追日时期,也有说“三皇五帝”时期,人们相信桃木、门神(当时指神荼、郁垒,《山海经》里有记载)有辟邪驱害的作用,于是人们就把桃木加工成桃木板,同时把神荼、郁垒的画像,后来简化成两位“大神”的名字,分别贴写(刻)在两块桃木板上,到春节(岁日、立春日)或类似春节(有些朝代农历正月有变化)期间,挂在家门,就起到最早类似“春联”的作用。

到了唐初,门神队伍扩大了,除了神荼、郁垒,又增加了秦琼、尉迟恭(字敬德),桃木板上可以贴写(刻)这两位唐朝名臣武将的画像和大名了。当然,门神在有的地方还包括关公、钟馗等,这是另外话题。以上这些“桃符”,可以看成是“春联”的前身或初始阶段,这与古诗句一样的春联比较,还有一段距离。

至于诗句类春联,最早真正出现在什么时候,目前谁也说不准!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情况看,现所能查的,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是唐朝人刘丘子写的“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此联撰于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出土于莫高窟藏经洞敦煌遗书中,该遗书记录春联(岁日、立春日所用)十二副,本联是第一副。

另外,《宋史·蜀世家》记载: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写有“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在“三阳始布,四序初开”发现前,曾被誉为我国(世界)最早的春联。到了宋朝,人们普遍喜欢在桃木板上写春联(贴门神),王安石写过《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反映了北宋当时的人们,在除夕日挂桃符的盛况。后来,人们写春联、贴门神,多由桃木板改成红纸,这就方便实用,营造了更加热热闹闹、喜庆吉祥的氛围。

贴春联有一定讲究,古代人一般从右往左读写,春联上下联就随横批从右往左贴读。现在春联横批(披)也有从左往右读写的,那么春联的上下联就随横批方向从左往右贴读。也可以说,现在贴春联的上下联方式,是随横批贴读方向一致的。

七公老家拜年时,人们对自写的对联往往更关注一些,如果有对联上下联贴反的情况,那多不好意思呀!到底如何分辨春联上下联呢?简单地说,春联两句,其中最后一个字发平音的那一句就是下联,最后一字发仄声的那句就是上联。当然也有例外,如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下联仄声结尾的,不过这是变格,名家写的,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关于文字发音,可归为“音韵学”范畴,咱们未必深究。大致说,文字发音在古代,有平、上、去、入四声,现在普通话发音有一、二、三、四声之分。按此,可分为平声、仄声两大类,古音上、去、入声归为仄声,古平即为古代平声字;普通话三、四声归为仄声,一、二声归为平声。当然采用古韵(细究隋韵、唐韵、宋韵等有所区别,后来总结为平水韵比较稳定)还是用新韵,两者不能混用,按照一个标准来用就成。

关于对联(春联)的创作,一般采用五言、七言,七言用的多一些,也有字数更多的长联。对联(春联)严格的,讲究格律,讲究其中的对偶、对仗、平仄交替、避免合掌、犯孤平、句尾三连平等,这也是春联传统文化特点吧!

不严格的对联(春联),咱们另当别论,但起码得对偶、对仗吧,不过这要是参加对联(春联)比赛肯定是不够哈!对联(春联)横批一般四个字,对春联上下联,起到提纲契领、总结升华等作用。上下联之间意义要有关联,要相辅或相反相成,意象、意义比重上要大致均衡。

贴春联一般还涉及贴“福”字,注意大门、影壁等比较重要、正式的地方,贴福字要“正”贴,显得端庄。有的说法是:只有箱柜、缸罐等非正式部位才能“倒”贴,意味着“福到了”,据说“福”字倒贴,与明朝朱元璋和马皇后有关,您可以问问度娘娘,这里就不细提了。

“春联”往事太多了,一时也写不完!咱们今天先告一段落,以后有机会再聊。在此,再次祝您阖家幸福、万事顺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