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朋友应该对“蜂鸟”比较熟悉,而对北方的朋友来说,若能有幸能看到“蜂鸟蛾”,感觉也是相当不错,只是这种漂亮而又有能力的蛾子着实不多,相关情况还上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呢。
七公小时候,生活在辽南地区青山绿水环境里,第一次亲眼见到“蜂鸟蛾”(当时不知道它的准确名字,就当“蜂鸟”了)是在几十年前一户乡亲家里,当时它被细线拴在一根筷子上,筷子斜插在一个搪瓷缸里,“蜂鸟蛾”就那么一圈圈地绕着缸沿儿,毫不疲倦地“嗡嗡”飞转着……
后来,七公问了度姑娘,她说:“蜂鸟蛾”别称有好几个,说它又像鹰,就叫“蜂鸟鹰蛾”吧!说它像蝴蝶,那就叫“蜂鸟蝶蛾”吧!正式点的名字它叫什么?叫“长喙(huì)天蛾”。这个“喙”字有点像“缘”字哈,能见到“蜂鸟蛾”,也需要有那么点缘分或运气,不是想啥时候见就能见到的。
总之,“蜂鸟蛾”是蛾子中的另类奇葩,像“蜂鸟”、像“鹰”、像“蜜蜂”、像“蝶”、像……因此也称之为昆虫中的“四不像”,您说它“五不像”、“六不像”、“N不像”都成!
“长喙天蛾”作为一类昆虫名称,其实包括一些小的品类,七公不明白“蜂鸟蛾”在“门、纲、目、科、属、种”上具体是怎么划分的,但“蜂鸟蛾”的形象在一些片片里,确实有所不同,度姑娘说:有小豆长喙天蛾、黑长喙天蛾、青背长喙天蛾等,七公可傻傻地分不清。
偶觉得“蜂鸟蛾”比一般的“扑棱蛾子”要好看、好玩得多。它体色多样,黑、白、灰、棕、黄、绿、红等色,间有杂陈。它有着长长的吸管状长喙,可以伸直,也可以随时卷曲。有的还有透明的翅膀,它经常在花丛中飞舞,吸食花蕊中的营养物质,据说采的是花蜜。
“蜂鸟蛾”与蜂鸟类似,体型只有几厘米长,长得比较粗壮,超过那“地雷蜂子”(可能是虎头蜂或木蜂)的体格了(虎头蜂是一种常在水果上飞舞、黑黄相环的大毒蜂子,这“王炸”若是叮上人,那可真就“坏菜”了)!
“蜂鸟蛾”长有一对复眼,突出而闪烁着灰亮,有鹰眼般的既视感,其头部尖端更似鹰嘴,所以叫“鹰蛾”还真有那么点意思。
“蜂鸟蛾”头上长有一对触角,像一对“棒槌”,又像是一对天线,类似北方杨树上生活的一种甲壳虫,分公母(又称“马”或“牛”的),头上也长着类似的触角,就是短一些,这容易联想到“天线宝宝”。“蜂鸟蛾”若同意这对触角尖端散开,还容易联想到“蛾眉”,当然,蚕蛾的那对触角才是真正的高大上,唐朝的那些仕女们,还以此作为美妆的标识呢,而“蜂鸟蛾”的“蛾眉”就算是瘦妆版的,也算“环肥”之前的“燕瘦”吧,哈哈!
若论“蜂鸟蛾”的飞行本领,那才叫一个“高”,与蜂鸟的飞行本领极为相似!您说“猫”和“老虎”是师徒关系,那么“蜂鸟蛾”和“蜂鸟”是什么关系呢?“蜂鸟蛾”飞行时犹如直升机,其前进、后退、拐弯、急刹悬停等,样样都行,翅膀振动频率极快,尾巴呈笤帚形,应该起到“空气动力学”的作用。估计“蜂鸟蛾”的这种飞法,体力消耗相当大,不得不采食高营养的物质补充体力,这与蜂鸟有得一拼,怪不得他俩的饮食习惯这么相似!
七公在视频中,看过蜂鸟之间掐架现象,都是为了领地吧?!对“蜂鸟蛾”之间,倒是没见过它们有聚堆掐架行为,估计“蜂鸟蛾”在蛾子里,素喜独来独往,有那种高冷的范儿!
飞蛾扑火、飞蛾扑灯是一种常见现象,这是对一般“扑棱蛾子”向光性说的,而对于“蜂鸟蛾”的扑灯、扑火行为,七公还没见过,因此也更不容易捉到。
七公在老家所见“蜂鸟蛾”,像人一样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般会在黄昏时刻继续坚持觅食,尤其喜欢飞在百日菊、地雷花等花丛中或花坛上,那辗转腾挪的劲儿,甚是惊艳!
有人会问,那“蜂鸟蛾”是益虫还是害虫?面对这个问题,感觉很有意思,这么少见的小家伙,还是让生物学家、生态环保工作者去回答吧!
冒充蜂鸟的“蜂鸟蛾”,您喜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