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都愿意逛街,如果您来到北京,对北京的街道胡同定会留下很深的印象,其中有一条叫“南锣鼓巷” 的,是其中的一个古老而富有情趣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条街巷,而是一个街道和一系列胡同的集群,从元大都建设同期开始到现在,已存在七百好几十年了。今天,咱们就一起来逛一逛。
“南锣鼓巷”宽约8米,长近800米,地势中间高,南北两头低,有点驼背的感觉,最早的时候就叫“罗锅巷”了。南锣鼓巷在清朝时属于镶黄旗,在乾隆早期的时候,朝廷绘制京城全图,把“罗锅巷”改称“南锣鼓巷”了。
“南锣鼓巷”作为北京有名的旅游景点,它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东侧,您从现在的地图上看,它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地安门东大街,西边是地安门外大街,东边是交道口南大街,由这4条街围合的这块长方形地块,这里正是元大都的两个坊。
以南锣鼓巷为分界线,它的东面是“昭回坊”,西边是“靖恭坊”,南锣鼓巷是两坊之间的分界巷。在明朝时,北京有28坊,南锣鼓巷两坊合在一起就称为“昭回靖恭坊”。
说起“坊”,就提一提我们古代建立的“里坊制”。里坊是中国古代居住区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单位。在先秦时期称为“里”、“闾”或“闾里”。到了北魏时期,出现了“坊”的称呼。到了大唐王朝,其长安城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共建有108坊。日本的“条坊制”就是效仿我们的“里坊制”发展出来的。
元大都在规划设计时,延续了“里坊制”,全城共分为50坊,坊与坊之间有宽阔平直的街巷,呈棋盘一样的格局,虽然经过好七百多年的变迁,如今大多数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面貌了,但像南锣鼓巷这样特别完整保存下来,我们能亲眼看到,实乃幸运!
南锣鼓巷及其附近地区在元代时,位于元大都的中心。南锣鼓巷呈南北走向,作为一个胡同集群,其东西各有八条胡同整齐排列着,就像“鱼骨刺”一样分列排开,又像一条大蜈蚣,所以又称为“蜈蚣街”。据说,南锣鼓巷最北处以前有两眼古井,就像是这条蜈蚣的两只眼睛,您说神奇不,也不知道古人当时是否故意这样做的。
明清时期,这些胡同群里集中了好多府邸宅院,当时有数不清的大富大贵、社会名流居住于此,无数故事在此上演。“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南锣鼓巷已经改造成为步行街,成为汇古融今、中外游人休闲游览好去处。
这里介绍几个特别有名的胡同宅院。如茅盾故居,位于“后圆恩寺胡同”;齐白石旧居,位于“雨儿胡同”;“菊儿胡同”有“荣禄故居”;“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有清代内务府大臣奎俊的住宅。
“秦老胡同”35号,是一座精美的宅院,曾是清内务府总管大臣索家的府邸,其院子虽小,但其造园意境深邃,颇有浓郁的江南气息,其门楼砖雕更是令人啧啧称奇!
看那人群,人们对“帽儿胡同”相当感兴趣,可能与影视剧影响有关吧!“帽儿胡同”在明朝时候,称为“梓潼庙文昌宫”,清朝时称为“帽儿胡同”,现在,建在文昌宫基址之上的是帽儿胡同小学;“帽儿胡同”6号,是清代乾隆皇帝之女和敬公主后人达赉的宅第;“帽儿胡同”的“可园”,是清末大学士文煜的宅第花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帽儿胡同”有清宣统皇后婉容的娘家“承恩公府”,俗称“娘娘府”。除婉容外,这条胡同还住过很多名人,如明代将领洪承畴等。
还有一个“僧王府”,原王府规模很大,前门在“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纵跨两个胡同,是一个很大的建筑群。
这里重点提一下“僧王”僧格林沁(1811-1865),他是晚清著名的爱国将领,是一员猛将。他在咸丰九年(1859年),到天津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时,面对来犯的英法联军,僧格林沁带领部队奋勇抗敌,痛击英法联军,击沉敌舰4艘,重创敌舰6艘,击毙、击伤英法联军484人,重伤英军海军司令何伯(又称“贺布”)。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抗击外来侵略中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当时,马克思亲自撰文,高度赞扬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僧格林沁平素爱护百姓、善待士卒,到他去世时,老百姓停市,巷哭野祭。灵柩返回北京时,献上的万民伞有七十多柄,兵民迎祭,哭声震地。
南锣还有好多名人旧居,中间经历了好多变迁,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行走在南锣,时而清幽,时而人流涌动。古老的建筑、灰色的基调、节日的红色、文化的底蕴、民间的风俗、诙谐的创意、多姿多彩的商业元素等等,皆和谐于此。
我们可以看到在悠闲或匆匆的人流中,有的三五成群,扶老携幼,其乐融融;有的儿童捷足先登,洋溢着节日的真诚笑脸;也有外卖小哥忙碌的身影,穿行于胡同之间;还有迎着季节的脚步,冒出了服饰的自然多彩;看!有的街旁宅院,大红灯笼高高挂,贴着大红对联,烘托着浓浓的喜庆气息。
这里是传统工艺品的大观园。您可以到银饰店里,欣赏一下錾刻银文化,錾刻工具置于墙上;柜台里摆满了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素繁不等的首饰,还有珐琅彩的结合;在那店门前厅,有錾刻的巨龙和关公。
店外街旁,左邻右居,有京剧人物、鼻烟壶、兔儿爷大家庭、冰箱门贴、手机壳、手办等各式各样的工艺品。
吃的,北京的烤鸭少不了,正在挂炉,脆皮流油呢;有特产的雪梨汤;那是薯塔,现场加工,一根薯塔由一个土豆在设备上一刀旋切而成,而不间断;茶道茶具的介绍,赏心悦目;冰淇淋,有的如一朵朵盛开的玫瑰!那里是小小的酒吧、咖啡、服饰店;老外的文创产品,也好“酷”哦!再看,“马迭尔”也开到南锣哦!再听,“冰糖葫芦好看,冰糖葫芦甜……”埙乐在此刻响起,古老而悠远。
小处着眼,南锣鼓巷不失其大其远。这里有1914年北京水准点石碑,石碑旁的石墩好似汉白玉,有着百年岁月的风雨流痕。
看那砖雕墙画,有图纹让七公想起汉乐府之《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逛“南锣”,经受岁月洗礼,成为一条流动的时光之河,古老而不乏生机,作为平凡人,不也应当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