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公提过,在辽南老家丘陵山地,捡蘑菇是个累活儿,经常需要“中场休息”,其中临水观湖、登高望远是件非常惬意的事儿,相当于今天游山逛水、远行旅游了,下面咱们就从捡蘑菇观景走起。
如果捡蘑菇累了,您可以随七公先到老家山里的“水泡子”歇一会儿,说是“水泡子”有点儿小,说是山坳间的水库或者叫“人工湖”更准确一些。七公老家南山的“南沟水库”和东山的“小岭水库”是成规模的典型水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已经有好几代人的历史了。
那里有香蒲、芦草等隔水连岸,远近高低错落着,像一座座绿岛,连接成片,如果风吹成浪,则此起彼伏地涌动着绿色的勃勃生机,其间蛙声似乎出了山泉,来到稻花香里,又说起丰年余事,不过确实没有水稻哦!山下平畴,当年有小麦、旱稻、向日葵和瓜田,后来更多种植了谷子、高粱、玉米和大豆,还逐渐增多了大棚、葡萄和果木等等。看!水库坝内石板或土岸上,一些绿色的水蛇、青蛙出来了,都在晒太阳,还好,此刻,它们正在大自然中和谐相处呢!
再望,有三三两两的野鸭,在湖面上悠然自得地游弋着,它们不怎么怕人,有的又疾飞如箭,在水面上划出一道道靓丽的鱼骨纹,柔柔地荡向远方。七公后来查了一下,当地这种野鸭名叫“绿头鸭”,其中公野鸭的脖子中间往上看,直到头部,长着翠绿色的羽毛,犹如孔雀羽毛一般,闪着变幻的油彩,还可见野鸭脖子中间长有白圈,像是戴着银色的项圈!而母野鸭身上,虽看不到绿色,整体偏于棕灰色,没有公的那么漂亮,但从其的游动过程,似乎可以读出“只羡野鸭不羡仙”的感觉,估计鸳鸯们也得羡慕!
在这片水草丰茂之地,还有好多鱼呢!这里也有天旱的时候,甚至达到湖水干涸的程度,但您放心,只要下雨,洼地积水,过不了多久,水中就有鱼了。至于说原因,七公探究过,据说有的鱼卵在干旱条件下,可以连续存活好多年,一旦条件适合,就会生出小鱼来。据说还有的鱼卵、小鱼啊什么的,通过大风大雨、禽类转移途径等,把鱼带到有水处。至于有人有意无意地放养或放生,那就更不用多说啦!捡蘑菇累了,与鱼蛙等活物相娱乐,也是件舒心惬意的快事。
在山间溪湖休息时,有时还会发现小小的蟾蜍、青蛙(有天然青蛙、“气鼓子”、“哈士蟆”林蛙等),七公当年就想填饱肚子打牙祭,不知保护它们,就有捕捉青蛙,成串烤腿吃的行为,现在七公和小朋友们都长大了,更知道与万物和谐为善了。如今在当地有的山区丘陵,看到一些蛙类情形,估计是有人养殖,须用塑料之类的东西,在山根圈围起来,恐怕是怕它们跑了吧?!
湿地中除了动物,还包括长有香蒲等植物。香蒲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实际上,我们平时所见野外香蒲,量比较少,只是构成了自然景观的一角,若量大,合理开发,能卖出去,可以把香蒲当成重要的民间工艺品原料进行供应。
香蒲的叶茎韧性很强,可以编织一些生活工艺品,如席子、垫子、篓子、扇子、包包、帽子等等。另外,当年老家的孩子们喜欢玩“香蒲棒”(应该是香蒲的花果),如果您把它们揉开,就会呈现出毛茸茸的棉花状态,可以当枕头瓤子用。“小秋”她们曾提议,哪天去买香蒲帽子、扇子和包包,再来几个捡蘑菇用的香蒲篓子,您想啊,这几个“小家伙”都用香蒲打扮自己,那可老热闹了!
玩得兴之所至,捡蘑菇反倒成了“副业”,孩子们回家很晚,挥一挥衣袖,天边已经飘起了朵朵红云。此时此刻,或许蜻蜓们在湖岸绿岛附近,伴着孩子们起舞,看那蜻蜓,一个个急刹悬停,一个个脑袋急转弯,一个个俯仰自如,那分明是它们在捕食害虫呢。
那里蜻蜓给人印象深刻的,七公曾关注过:第一种是经典的棕黄色蜻蜓,它们机动灵活,家族庞大;第二种是“大头青”蜻蜓,其个头甚大,又身上“贼”绿,可谓蜻蜓中的“直升机”了;第三种是“红蜻蜓”, 颜色之鲜红,若配上“小荷才露尖尖角”,那真是绝美一景啊!
水草丛中,还有一种叫“豆娘”的,不是今天的“度娘”哦,哈哈!它们与蜻蜓类似,但比蜻蜓长得瘦弱、细长、幻彩一些。“豆娘”非常漂亮,眼距较宽,动作造型别具风采!实际上,豆娘与蜻蜓都属于蜻蜓目,这就说明二者在溯源上,都是比较近的“亲戚”!谁叫它们都是比较原始的昆虫呢,就差来一大滴松树油,把它们同时封印在万年琥珀里。“小秋”她们曾表示:七公,你这样想,太残忍了,以后还想带娃儿过儿童节不?!哈哈!
捡蘑菇如果战斗力强、心情好,可以从山下一直捡到山顶,顺着山脊停停走走,一侧可观河湖平畴,另一侧可以远望青山,层层叠叠;而再一侧,可以把水临风,遥对渤海,但见“孤帆远影碧空尽”“其喜洋洋者矣”。
格物致知,捡蘑菇休息时观山望水,可以体会“流水无弦千年琴,青山不言万古书”的滋味。捡蘑菇不但捡嘴上吃的,还可从山川自然之中,学习诸如王阳明、徐霞客、徐光启、宋应星、方以智等“大侠”呢,有道是“沧海桑田,方显英雄本色”。
通过捡蘑菇之余好,七公增加了对辽南地貌特征和地矿资源的了解。家父曾与一位沈姓地矿专家,就当地自然地理状况进行了探讨,七公自是听得入迷,捡蘑菇时也多加留意。如果您来,可以见到当地一种特殊地貌——岱崮地貌,据七公所查,这种地貌原叫“方山地貌”,据说中国地理学会,依据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崮形地貌,即典型的“方山地貌”,正式更名为“岱崮地貌”,而辽东半岛一带确实与山东一带地貌特征有所相似,只是发育的程度有所不同。
我们熟知的特殊地貌有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张家界砂岩地貌、雅丹风蚀地貌等,而“岱崮地貌”是我国最近这些年深入发现、研究的成果。可以说,它的典型地貌特征集中在鲁中南丘陵山地,北方其它地区也有散见,辽东半岛一带即是散见地带之一。
七公在辽南地区见到的岱崮地貌,往往山体呈倒扣的碗状,山的中下部是缓坡,土质比较肥沃,植被比较茂盛,而山顶部周围,由立陡如削的石涯组成,山的最上面平整开阔,犹如平地,疏可行马。顶部石山花草树木相对稀疏,但临绝顶,造型往往绝代风华、别具一格!
岱崮顶部石山整体呈方形,也有的呈圆形或鸡冠形等等,有的发育不太完善,石山比较破碎。有时,山里的野鸽子、老鹞子(一种老鹰的俗称,比雀鹰大不少)等等,常在崖壁“安居乐业”。
岱崮地貌,经历了亿万年演变,如仙界盛开的巨大莲花,成了世外桃源之地和仙人居所。书画诗人王心鉴先生在《岱崮》诗中赞叹:“静心入深山,爽气越重峦。惠风栉田垄,祥云萦桃园。幽涧惘朝暮,洞天无暑寒。徜徉龙须上,石人已通禅。”
今天,如果您有心,条件具备,可以到大连地区的岱崮山区看一看,会对青丘故地另有心得!七公如今研得,不胜感慨,联想起辽东故人,他(她)们在万千年前,翻山越海,历山东,汇中原,已经成为融入华夏民族的重要源流之一了。
收回远观的视角,您和七公捡蘑菇休息时,还可以琢磨一下身边的怪石,如果碰巧,还可以顺手捡到一些大蘑菇,例如类似的“大腚蘑”(学名“美味牛肝菌”)的,它们偏偏喜欢特立独行,临风沐雨,与大石头相亲相伴。七公有一次在“大绝沟”山顶巨石旁观景游走,一个眼神不合,就与“大腚蘑”撞了个满怀,似乎听到西北远山处一对“老雕石”都跟着哈哈大笑,在山谷间回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七公老家,虽丘陵短溪,不及高山大川,但只要心中装满先人的奋斗足迹,装满祖国的山山水水,感觉走到哪里都是“中转站”,走到哪里都是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