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洪日的头像

洪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8/21
分享

风筝记事

今天想起一首老歌,其中唱到:“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想想歌词,七公自然想起小时候与小伙伴们放风筝的场景,虽然过去几十年了,如今似乎又鲜活地浮现在眼前。

七公念小学时,有美术手工课,老师教孩子们画画、就地取材做手工艺品,而做风筝、放风筝,就是很受孩子们欢迎的文体活动之一,当时没有补课一说,也没有多少作业,确实有空儿去耍各种爱好。

七公当时最喜欢的风筝画面是孙悟空、燕子和老鹰,由于在辽南老家老屋的屋檐下常住一窝燕子,七公自是对燕子充满了亲近之情,于是乎第一个风筝作品就选择了燕子。

当时做风筝主要采用的材料,是用劈开的竹条或竹枝,用其它木质材料韧性不好,当时也没有如今风筝采用的轻质合成材料。辽南老家虽然不直接产竹子,但当地有买竹竿插篱笆、搭菜架、搭葡萄架等习惯,取用竹材自是方便,实在不行,找那大竹扫帚,抽出几根枝条,也是将就。

七公当时做风筝,除了准备竹条或竹枝,还需要准备好小刀、剪刀、蜡烛、细铁丝、细尼龙线、布条、自制线轴、牛皮纸、广告色块、调色盘、毛笔、浆糊等等。有人可能会问:这蜡烛何用?蜡烛在此用途很大,如在做燕子风筝时,其头部曲线造型的竹子需要弯曲,竹条在制作时,通过点燃蜡烛的烘烤,可以起到固定弯曲造型的作用。那布条是干什么用的?拴在风筝尾巴上,平衡飞行的力道啊!试飞时,还需要不停地调整布尾巴重量呢。

燕子风筝的竹骨交叉处,须用细铁丝固定好,翅膀部位后侧,须用一根结实的细线,拉成弓形弧面,而尾部,成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形状。下一步是剪好牛皮纸,铺到风筝骨架上,用浆糊糊好,晾干后,再用毛笔调色蘸色,在正面画图,勾勒点染出燕子的基本轮廓,若心细,还可以细致到每一片羽毛,可谓栩栩如生了,这对于一名小学生,那可相当有成就感!

做老鹰、孙悟空等风筝与燕子风筝类似,比做筒子形、八卦形等风筝复杂好多,但比做“长龙”一类的风筝容易不少。除了这类简单的风筝,如果今天有机会,七公陪您走一走,会一起更开风筝的眼界,比如会遇到京式风筝(也可叫“北京风筝”“宫廷风筝”)、津式风筝(天津风筝)、潍坊风筝、南通风筝、南京风筝等等。

七公记得小学课本里,有清代诗人高鼎《村居》诗提到:“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七公当年放风筝可不管是不是什么“二月天”,只要天儿差不多,就招呼伙伴们出去放了。

七公当年尤其喜欢在收获完毕的大地上放风筝,就在那一瞬间,还会有种说不清的天辽地阔和个人渺小的感觉,今天看,似乎与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相遇了,只不过当时确实没这么早熟哈!

有一年秋天,七公与年龄稍小的本家“叔叔”上山放风筝,当时山上秋景如绣、多姿多彩,远望视野清爽、天高云淡,那风筝顺风扶摇斜上,飞出了好远好远,再把好线轴,一放一收,一收一放,直到风筝在远方缩成了一个小小不点儿……可放了一会儿,由于风太大,“嘣”的一声,风筝断线了,远望空中风筝,一个扎猛,又如秋叶一般,旋落到远方的大地里了,回头与“叔叔”越树跨沟、扶线缠轴,那是一个累呀,直到今天还如在眼前。

现在七公放风筝,除了感觉对颈椎疼痛有疗效,再一个就是陪所爱之人和孩子们快乐了,亲自上手做风筝改成了顺路就买,不禁感慨生活的时代变迁。如今,很多人已经把制作和放飞风筝当作一种休闲娱乐、健身的生活方式来对待,更有人注重把它作为一门传统手艺(工艺艺术)传承、创新发展着。

回顾历史,风筝源于中国,我们古人称之为“鹞”“鸢”“纸鸢”等,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史料记载,墨翟发明了木鸟;鲁班进行改进,用竹子制成;伴随造纸术,又出现了“纸鸢”;再后来,风筝材质、图样、造型、种类等越发丰富多彩了。风筝的发明、使用的初衷具有较强的实用目的,如进行特殊任务观测和实验等。

伴随社会发展,风筝逐渐生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较强的文化艺术味道。风筝的题材多涉及飞禽走兽、花鸟虫鱼、自然风物、故事传说、卡通形象、几何图案、其他吉祥纹饰等,往往在寓意、色彩、点线面及立体造型、相邻艺术(如工笔、年画、雕刻等)和声、光、电应用等方面,增强了观赏性、艺术性,反映着人们丰富的审美追求,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向往。

行文至此,咱们还是写首诗,给风筝增加点感情味吧:

心香一束绕生烟,

月起西楼照不眠。

碧海青天遥汉夜,

窗前巧手绣风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