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洪日的头像

洪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03
分享

老家的土炕

七公老家属于东北地区农村,在过去的老屋里,建有土炕,又叫大炕、火炕等。您如果到过东北或我国北方部分地区,或许也在农村见过这种土炕。今天,咱们就唠唠七公老家的土炕,间或穿插点其它土炕见闻。

土炕名字虽“土”,但它的历史可谓久远。在遥远的古代,北方地区到了冬天,可谓天寒地冻,而地坑生火则是当地人们的生存之道,同时人们发现,在屋子里的火坑近旁建有土制高台,供人们取暖睡眠、保障安全很有好处,据说这就逐渐发展为能够直接烧火的“火炕”了。从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土炕,位于黑龙江地区,吉林地区也有发现,可以说越往北越寒冷的地区,土炕的作用越明显。

七公老家的土炕一般建在每个屋的南面,即阳面,个别人家的土炕也有随房就势靠墙而建的,当地也包括一屋南北同建形成的“对面炕”。

补充一个知识点,北方的满族(女真人)还有一种“万字炕”,一个卧室里南、北、西三个方向都有炕,南北侧是“对面通炕”(主要是人们起居坐卧用的),而西侧是窄炕(主要是祭祀用的),三炕相连,呈“匚(音fāng)”字形,因此,这种炕也称“弯子炕”“拐子炕”“转圈炕”“蔓枝炕”等等,如果您今天到沈阳故宫,还能看到这种“万字炕”呢。

七公老家的土炕主要由炕灶、炕道(烟道)、炕面、炕沿、炕席等几部分组成,砌炕可是个技术活儿,每隔几年需要重新“盘炕”的。炕灶要么在屋内炕沿下侧,要么与外屋锅灶一体使用,但各有优缺点,如直接在屋内生炉子或炕洞烧炕,卫生差一些,还要防止烟气中毒,在外屋烧炕,热乎烟气流失的热量可能多一些,费柴禾。

土炕下面,是用土坯或砖头间壁而成的几行炕道,可以跑热乎烟气,直接连到外面的烟囱,这些部位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长期烟气通过,往往容易在烟道内壁上挂有烟油,如果烧火烧得太旺了,容易把烟油引燃,那大炕就烧过火了。

炕面成形需要搭上石板抹平,过去直接用黄泥和沙子抹,后来用起了水泥,要平溜多了。炕面上一般铺有炕席,炕席一般用高粱秸秆皮或芦苇秸秆皮编成,有时过年前要换成新的。旧炕席一般包浆红亮,溜光水滑的,坐起来比较舒服,灰尘可以漏到炕席下面,而新炕席因为或多或少有点毛刺,点子不好,有可能扎到手或屁股,哈哈!

到了1990年代,篾制炕席逐渐被炕革(可能是地板革)取代,炕革有优点,干净防水,抹灰及时,缺点是容易产生静电,有的有异味,炕太热时容易变形。实际上,炕烧太热时,篾制炕席和炕革待遇一样,都容易烧糊,还有炕上的衣服也有可能烫坏,若再睡个懵圈人,那是相当危险的。印象深的,尤其七公老家过年请乡亲们吃年猪,那炕烧的,如果直接坐炕上开“造”(吃),那简直就“坐卧不宁”了,怎么办?小板凳、厚纸壳等伺候,哈哈!

下面说说炕沿。炕沿是炕边横木,一般是木制的,年头用多了,会出现光可鉴人、古色古香的包浆。七公老家在辽南,炕沿多用枣木、榆木等做成,再往吉林、黑龙江等北部地区看,炕沿多用白桦木。有的朋友可能问:用松木做炕沿行不?七公说应该不太好,因为松木一般油性太大,天热一点就爱冒油,除非是经过什么特殊处理的松木。

冬天睡在北方的土炕上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儿,一般不像现在住在城里的空调屋里床上,周围温度那么一致。当年七公的老屋在冬天,炕面温度与室温有一定温差,尤其到了严寒时节,土炕烧得好热,室温主要靠土炕辐射加温,两者温差比较大,加上温暖的被褥,那睡起来后背特别舒服,有时烙完后背,再翻身烙一下正面,简直人就成了烙饼,哈哈!当年七公等几个小孩子,就是从这“烙饼”过程中,向父母学会了背诵《岳阳楼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

后来生活条件更好了,逐渐安起了土暖气,由外屋炉子烧水,进入内屋管道再返回烧水处,形成了热水循环,均衡的室温与现在的差距就不太大了。再后来,老家新建了住房,满是钢筋水泥的楼座式那种,约有两层高度,住房功能进一步完善,有的屋子由大炕改成了放床,这样遇到天冷天热,就可以炕床自主选择了。

土炕的使用充满了礼仪。土炕分炕头和炕尾,炕头温热,一般给长辈用,炕尾微凉,一般给晚辈用,俗话说“小伙睡凉炕,全凭火力壮”哈!如果家里屋子多、炕多,还可以由长辈们对里外屋、东西屋进行分配,晚辈们会尊重长辈们分配意见的。还有一个礼仪,就是熟悉的客人或亲朋好友来了,要热情地邀请人家上炕,唠唠家常,感到非常亲近,这不像城里,需要客厅落座,如果城里人说成邀人家上床,那可就尴尬喽!

土炕也是大人、孩子们的娱乐场所,七公老屋的炕上,当年有那么多的亲朋孩子们玩过嘎啦哈(又叫“骨子儿”),挺有满族特色的。有时,炕上还会隔出一个空间,用来养小鸡崽、生地瓜芽子等,这也会给生活增添些乐趣。

大炕上,七公还会想起奶奶。当年在天冷的时候,奶奶就会用玉米瓤或木段儿生起火盆,烤制小鱼、地瓜片、玉米粒、黄豆粒,甚至还有花生等,奶奶一边讲着故事,或者鼓励孙辈们好好学习,还一边准备好烤熟的给孩子们吃。

炕上炕下都是吃饭的空间,过去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在大炕上盘腿吃饭,先用的是固定矮腿方桌,后来改成可以收放自如的活腿高架圆桌,在屋里地上使用,配有塑料高凳或折叠椅,这些小小的用餐变化,今天看也见证了当时生活水平的变化。

土炕也是爸爸“工作”的场所,当年七公父母以画玻璃画和烙木板画谋生为主,其中画玻璃画需要在土炕上放一方桌,爸爸先用玻璃刀沿直尺割好划痕、沿桌子或炕沿直边,敲掰成各种正方、长方适用玻璃块,再于炕上、桌子上调好各种油彩和广告色,经构图、点皴勾勒、铺色等步骤,一幅幅作品就顺利完成了,其中最后有一个重要步骤是晾晒玻璃画,摆满了一炕,我们几个孩子在附近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碰坏了玻璃。

妈妈有时也直接上手画玻璃画,主要以画花卉和铺色为主。爸爸画的有山水、花鸟虫鱼、人物故事、楼亭殿阁等好多种,摆在炕上、柜子上、立在地上,可谓琳琅满目了。爸爸是当地民间有名的绘画手艺人,常到百八十里附近的人家作画,基本也沿用了这些比较固定的流程,可以说,这北方的土炕就是爸爸谋生的工作舞台,也是爸爸吃“百家饭“的重要场所。

今天,七公在城市里生活多年,时常有把木床改成“仿炕”的想法,但始终没有成行,有这样的念想也好,也算是没有忘记老家的土炕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