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七公见过一种叫“拉长石”的石头,经打磨,它以多角度变幻的色彩,给人以无尽的遐思:有似来自宇宙的星光,点缀蔚蓝的海洋;有似浅底游鱼,泛起粼粼波光;有似窗前竹影,石街雨巷……
“拉长石”听起来有点儿怪,它并不是真的能“拉长”,而是因为拉长石属于长石族,与英文命名相结合而产生的称呼。
据说在1770年,有人在北极圈附近的拉布拉多保罗岛上,或在拉布拉多半岛上,发现了该种石头,并用英文取名为Labradorite(音译“拉布拉多”),意为“在拉布拉多发现的长石”,简称为“拉布拉多石”或“拉长石”,也被当地人称为“火石”。
这种石头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中“和氏璧”及相关历史记载就基本与此相关。近代地质学家章鸿钊先生在《石雅》(1921年初版)一书中提到:“和氏璧为宝石性质的拉长石,具有碧绿和洁白的闪光,转动一定方向,方能出现。”矿物学界的学者们经多年研究,也多认同这一说法。
拉长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宝石级的拉长石在我国,主要集中产于湖北神农架和内蒙古;世界上其他产区,主要包括加拿大、美国、马达加斯加、芬兰、乌克兰等。
咱们首先重点探讨一下拉长石的色彩。拉长石以七彩著称,也称“七彩石”。好的拉长石,在阳光下转动,可以闪现出光谱一样的光芒,犹如彩虹一般美丽,因此又叫“光谱石”。七公亲自验证过,拿一块对着光源,在不同角度下转动,细看,就有蓝、绿、金黄、褐、墨黑、雪白等不同变幻组合。
更详细地说,拉长石主要以蓝光吸睛,绿光、红光等次之。它常以白、灰、黑为底色,这些底色含有磁铁等杂质,石体内黑点多,这是辩识拉长石的主要特征之一,有人又把它称为“灰月光”,但这是不准确的称呼,容易与月光石里的“灰月光石”相混淆,另外还有一些其它解释和说法。
区别于拉长石的“晕彩效应”,月光石则具有“月光效应”。月光石等宝石,在转动到一定角度时,可见宝石表面呈现出蓝色、白色的浮光或雾光,有月光朦胧的意境,因此被称为“月光效应”。月光石呈现的光彩比较淡,材质透明度好,多数为半透明至透明。
而宝石级拉长石则具有“晕彩效应”,比月光石“月光效应”浓重善变得多。当拉长石转动到一定角度时,可见整块亮起,呈现出蓝、绿、红、金、黄、褐、紫等各色晕彩,被称为“晕彩效应”。拉长石材质多半透明或不透明,有个别纯净度高的,也可以达到冰种程度,作为宝石戒面效果更好。
七公接触到的拉长石,大多以蓝、褐、黄等晕彩为主,而遇到橙、红则比较少。拉长石在某一方向上观察,晕彩面积越大、颜色越全、色彩越明艳则越珍贵。
补充一下,珍珠也有“晕彩效应”,但有自己的特点,它是体色、伴色、晕彩三者中和的结果。
关于拉长石的成分,经七公搜集整理资料,大致知道拉长石属于长石族斜长石中的一种,主要由钠长石(一般约占30%-50%)和钙长石(一般约占50%-70%)组成。总体上,拉长石还含有少量钾、钡、锶、铁等元素或化合物。
拉长石与月光石(月长石)的主要成分有些相似,又有所区别,它们有共同的主要成分是钠长石,从这里可以看出钠长石对一些宝石的重要功用。据说在马达加斯加玛瑙里,就含有一定的钠长石,而月光石则另外含有主要成分“钾长石”。
拉长石有其自然一面,也有好多传说。在印第安文化中,传说蝴蝶女神率领蝶群,迁徙于南北美之间,途中休息时,生出了许多美丽的石头,犹如蝴蝶们蓝色的翅膀,闪耀着金属幻彩。拥有了这种石头,就意味得到了蝴蝶女神的祝福。
还有个爱斯基摩人传说:有一天,美丽的北极光在天上游玩,被一位海妖发现,海妖为了把北极光占为己有,就把其骗下来,困在拉布拉多海岸的石头里。一位流浪的爱斯基摩战士发现此种情况,便拿起长矛,用力击碎石头,释放出大部分北极光,但依然有少部分北极光困在石头深处,已经与石头融为一体了。
民俗文化离不开实际生活中的用途。普通拉长石可以用作装饰材料;宝石级拉长石多可加工成手串、手链、戒面、吊坠、簪钗、胸针、雕件等首饰或文玩。
我们不仅可以按半宝石来选择欣赏拉长石,也可重点关注其艺术性,按画面石进行选择欣赏。如有的拉长石表面,拥有彩色画面,蓝、绿、红、金、黄、棕、白等绚丽登场;图纹上,再有荷塘月色、层峦叠嶂……
抽丝剥茧,考查拉长石的科学、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层面,具有人类文明的普遍意义。对于真、善、美的探寻,永远都在路上,这又何止于拉长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