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洪日的头像

洪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01
分享

再造生命境界之花

在过去,七公老家有句“丫头戴花,小子放炮”的说法,可见女孩对花卉的喜爱。尤其上山捡蘑菇时,会常遇到一些漂亮的花朵,有的女孩就采摘它们编成花环,戴在头上、脖子或手腕上。

七公当年上山也经常遇到一些野花,如白头翁、欧李、卷丹、石竹、野菊等,把它们采回家,插到罐头瓶、酒瓶里,浇上水,一养能养活好几天,甚至养得生根发芽,不次于现在买插花的感觉。

还想起念小学时,常上图画课或手工课,有时用蜡笔或调和好的水粉块,画一些瓷瓶插花或盆栽,也有时用枣刺、高粱秸秆芯、红黄颜料等做成干枝梅,成为孩子们颇富成就感的作品。

七公多年,也到过或看过一些博物馆、古遗址和图录,发现不少涉及插花主题或含有插花元素的古画(壁画),如一些汉代及后世壁画、唐吴道子画、唐及后世“岁朝图”“仕女图”、宋代画院画、宋代及后世“博古图”、李嵩《花篮图》、明代文人画、陈洪绶画、清代郎世宁画、任伯年画等,这些与插花有关的绘画或物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插花的艺术特点和审美倾向。

以上深有感触,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是通过自然美,自发进而自觉地进入多层面生活,营造出自然美与生活美的和谐,用艺术概念表达,就叫插花艺术或花卉艺术,简称花艺。

从世界范围看,插花艺术主要包括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和现代自由插花三大块。

东方式插花主要包括中式插花、日式插花。中式插花是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是东方式插花的起源,广义上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在隋朝,中式插花通过遣隋使小野妹子传到日本,成为日式插花(花道)的源头。

西方式插花也称欧式插花,源于古埃及法老时期,先在地中海沿岸流传,经历古希腊、古罗马、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大航海、工业革命、现代及后现代时期,在插花意义、种类、空间等多方面得以扩展和推广,涌现出荷兰、英国、美国等花艺大国。

现代自由插花,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经过交流创新,已不局限于“插”花,它打破了传统插花素材、空间和技艺,如采用编织、粘贴、架构等方式,进入到更广阔的公共艺术空间,提供了更多满足多方面需求的“花卉”艺术品。

插花艺术“花是花”“花非花”,一枝一叶、一器一物总关情。狭义的插花是容器插花,广义的插花按我们常见的经验,包括了头花、襟花(胸花)、手捧花、腕花、花车、架构花等等。

中国作为花艺大国,中式插花在广义上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彩陶和玉器上,以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为例,在其彩陶上有丰富的花卉植被图纹,涵盖了河南、湖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广大区域。

再如,基本与仰韶文化同时期,在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有盆栽花卉的陶片。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在我们的青铜器上,也同样有丰富的花卉植被图纹出现。

殷商时期,作为成熟文字的“甲骨文”,更是印证了人们对花艺的精炼理解,例如“华”字同“花”,在象形上,犹如花枝、花树一样,引发人们诸多美好的联想和想象,也自然同华夏、中华民族等联系在一起。

在周代,据《诗经》《楚辞》等文献记载,多有花艺素材的记载,据有人统计,《诗经》出现植物188种,《楚辞》涉及植物100种左右。这些花艺素材渗透在人们言情明志、供奉祭祀、服饰和建筑装饰等事物过程中,其中包括折枝花的应用。

《诗经》中提到:男女青年临别,赠芍药花枝,传递相互爱慕之情,“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此为以花传情。

《楚辞•离骚》中言:“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此为以花为饰、以花明德。

《楚辞•九歌》曰:“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瑶席兮玉頊,盍将把兮琼芳”,此为以花供奉先祖或祭祀神明。

在《易》中,多涉花草树木,由“器”至“道”,以象征手法,言象数义理。

汉刘向《说苑•奉使》中提到:战国时期,梁王接受越国使臣诸发仅赠“一枝梅”的故事,后世成典,以咏物之微,以花结谊。唐代武元衡《赠道者》云:“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南宋陆游《小雪》言:“檐飞数片雪,瓶插一枝梅。”

从考古发现看,在河北保定望都县东汉墓中,发现壁画上画有一圆形陶盆,盆里立有六枝类似折枝的小红花,可以说,这是我们目前发现已知最早的容器插花,可以说是狭义中式插花的起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涌现出竹林七贤、陶渊明等文人雅士,他们多追求远离尘嚣,或寄托于释道,或隐逸于山林,或倾心于文学艺术,此时的插花艺术更亲近于“自然”,把对“天、地、人”三才、大千世界、宇宙人生的思考和象征意义,更多、更主动地应用于插花艺术创作与欣赏中,此时,手持秉花、襟花、头花(发髻插花)等日常装饰性插花,开始出现或日渐丰富起来。

据六朝时期《南史》记载:南齐兴起佛前供花(莲花),这也是目前已知容器水养插花的开始。

唐朝时出现了缸花,罗虬《花九锡》云:“玉缸”贮水,用作牡丹插花的容器。唐朝人特别喜欢赏花,开有春游时节的“花朝节”,与秋时“月夕节”协调辉映。唐朝人追求雍容华贵、包容大度,有严格而深邃的赏花仪式。除了缸花,还流行欣赏瓶花、篮花、筒花、襟花、簪花、挂花、写景花等。

至南唐,后主办有锦洞天花会,类似花卉展览,与前世大唐“花朝月夕”相对照,“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多么令人感慨。

中国古人赏花讲究超凡脱俗,讲究人的品格与花之姿韵相对应,有“酒赏”“诗赏”“图赏”“香赏”“茗赏”“琴赏”“谈赏” 之说。可以想象,若李白、王维光临,那“酒赏”“诗赏”“画赏”自在其中。而宋代,“琴赏”“茗赏”更是多了几分清雅,就是不知东坡先生、徽宗先生作何感想。

宋代盛行“理学”,其插花艺术亦起“理念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皆为时人所求,插花与焚香、挂画、品茗一起,成为宋人“生活四艺”。

宋代插花之盛,在诗文大家和民间人士均有记载。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云:“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大抵洛人家家有花。”

陆游在《次韵范参政书怀》中言:“插花醉舞春风里,不学庞翁更问禅。”其《插花》诗又云:“有花君不插,有酒君不持,时过花枝空,人老酒户衰。”

南宋笔记《西湖老人繁胜录》记有杭州插花盛况:“初一日,城内外家家供养,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栀子花之类,一早卖一万贯花钱不啻。何以见得?钱塘有百万人家,一家买一百钱花,便可见也”,“虽小家无花瓶售,用小坛也插一瓶花供养,盖乡土风俗如此。寻常无花供养,却不相笑;惟重午不可无花供养”。

元代初创心象花,亦流行自由花,注重插花线条塑造和意象表达,有追求古典雅致、空灵率真和孤寂不群的意味。如果您观赏元代钱选《盘瓶双体花》、王冕梅花、倪云林画作等,应有此番感受,也恰如元代张瑞《折花诗》云:“灼灼树上花,枝枝可攀折,折以赠所思,亦复自怡悦。今日颜色好,明日风光别。年年送清明,一树东阑雪。”

明初继承宋代,理念花继续盛行,如果明代的王阳明与宋代的二程、朱熹相会共赏,不知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中式理念花不同于欧式理念花,欧式插花的理念偏向于形式逻辑与数理逻辑的理性直观呈现,而中式插花的理念,除了包含科学理性,还有更多情感逻辑、道德判断与选择的成分含在其中,给我们的精神与实践世界,以更好、更适宜的滋养。

明初宫廷插花力避奢华,追求实用与博古风格,颇具自然美的表现力。到了明代中晚期(正德、嘉靖年间),奢靡之禁松弛,同时,花卉栽培的科学化和专业化得到发展,文人插花于中期亦发达。格花与新古典插花在明晚期崛起,尤其格花、写景花,一直延续到清朝。

明朝是中国传统插花技艺与理论的鼎盛时期,如有高濂《瓶花三说》、张谦德《瓶花谱》、袁宏道《瓶史》等,亦可见瓶插之盛。明代赏花特别重视“茗赏”,《瓶史》云:“茗赏者上也,谈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也。”

明末清初,著名戏剧家、文学家李渔对中国传统插花做出过贡献,他发明了插花用具“撒”,用于插花时固定花枝。目前插花的“撒”已形成井形、V形、Y形、十字形等系列,甚至可以用透明胶打格子使用,可见中国传统插花也是与时俱进的。

清朝初、中期,中国传统插花继续发展。清初流行写景花,以盘花、碗花居多,特别追求微缩景观、妙造自然、不着斧痕与形神兼备,这受盆景艺术影响较大。

清中期文学家沈复,是位插花大师,他在《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提出插花“起把宜紧”“瓶口宜清”,另外记有他的妻子陈芸说:“ 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插花传情,亦可见三白夫妇在平凡艰辛中依然锦瑟和鸣。

宋、明至清代中期,中国传统插花在介入民间生活方面,有着广泛影响力。而到晚清,伴随国力日衰,中国传统插花开始没落了。

到了新中国,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正在经历着复兴,至2008年,中国“传统插花”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综上,可对狭义的中国传统插花进行小结,未必准确,仅供参考和探讨。

中国传统插花是以花枝叶果等植物体为主要素材(亦称“花材”),结合中国传统插花容器,如瓶(梅瓶、胆瓶、花觚等)、尊、鼎、盘、碗、盆、缸、斗、筒、篮等,配合花插(剑山)、几架、垫板、配件和环境等,进行一定的技艺(修剪、整枝、弯曲、摆插等)构思、加工与整合,而形成的一门造型艺术。

中国传统插花不似西式插花,西式插花用材较多;重视几何构图,如球形、半球形、椭圆形、锥形、三角形、扇形、S形、T形等;色彩浓烈、情感直接、装饰性强等。

中国传统插花讲究构图,有直立、斜立、水平、下垂等几种方式,无论如何,总体上是为插花主题服务的。

中国传统插花注重上中下、前中后、左中右立体空间的塑造,与传统山水画的平远、深远、高远、边角构图,得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传统插花重视含蓄表达、虚实留白、繁简适宜,以打开更为丰富的思维空间,实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确如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国传统插花是东方式插花的典型代表,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伦理美学抑或文化艺术底蕴,如阐发对儒释道的理解,注重追求天然素材的曲线、简约、呼应、禅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不对称的动态平衡、阴阳协调等。

与中国诸多传统文化艺术门类相关联,中国传统插花涉及文学(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书画、音乐、盆景、雕塑、造园等,进行融会贯通,追求形神兼备、巧若天成,具有诗情画意的画面感和神游物外的意趣。

中国传统插花悦己娱人,再现了自然美,参与、表达和创造着生活美,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简言所感,中国传统插“花”,就是中华历史之花、与时偕行之花,就是再造生命境界之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