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洪日的头像

洪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28
分享

“平凡”的牵牛花

七公小时候,特别爱画盘竹而上的牵牛花,而亲眼看到的,在乡郊野外、庭院一角、历经各地,更是数不胜数。

若在夏秋之季早早外出,大约在公鸡打鸣前后,遇到牵牛花迎风绽放,那是再平凡不过的事儿。

据七公长期观察,牵牛花在一天之内,盛开时段长短不一。在大多情况下,盛开到上午10点至12点左右为止,少数盛开到下午2点左右,这除了由不同品种先天因素决定外,还应与牵牛花所生部位、光照、温湿度等条件有关。例如,遇到气温高、日照强、花冠薄透、水分供应不足时,就容易出现花朵过快萎缩现象;再如,牵牛花遇到背阴、水分供应充足、花冠肉厚时,则容易出现花朵收缩较晚现象。

也据七公观察,牵牛花开,大致经过五个阶段:未开时,花苞呈旋塔状;初开时,花冠外缘呈旋星状;全开时,花冠呈喇叭状;花朵萎缩时,呈紧握的小拳头状;至筒状花冠脱落,花萼继续存在,基部逐渐长出膨大的果实,内含种子,此为“牵牛子”。

牵牛花的种子是味中药,成熟的种子多呈黑色,称为“黑丑”,若白,称为“白丑”,入药多用黑丑,黑白二者混合,称为“黑白丑”或“二丑”。

有“丑”字,并不是说牵牛花真丑,而是隐去“牛”字,成为地支属相“丑牛”的略称,李时珍说过:“近人隐其名为黑丑,白者为白丑,盖以丑属牛也。”

牵牛花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俗称“喇叭花”“喇叭花儿”,大家一听就明白。

牵牛花作为学名,还有一些地方称呼。如在我国南方,闽南语有称“鼓吹花”、“咹咹花”(泉州),客家语有称“碗公花”“碗花”,广州话(粤语广府片)、南宁平话有称“哬哚花”(普通话拼音hè duǒ huā,粤语拼音读hoe4 doe1 faa1)等。

在我国北方,牵牛花别称亦多,如北京官话称“勤娘子”,青海西宁官话“牵牛子”,山西忻州晋语“牵牛牛”,山西运城万荣官话“牵牛龙”,山东烟台牟平官话“大碗子花儿” ,黑龙江哈尔滨官话“爬山虎儿”等。

对于牵牛花大部分重名的“儿化”别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牵牛花有两个诗意别称,即“勤娘子”和“朝颜”,由物及人,它是勤劳美丽、珍惜时光和不屈不挠的象征。“勤娘子”源起,可追溯到清嘉庆年间文状元、科学家、封疆大吏吴其濬(1789-1847)的《植物名实图考》,该书是植物学、中医学名著,享有世界盛誉;“朝颜”源起,可追溯到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约973年-?)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对后世文学艺术颇有影响。

格物致知,“勤”与“早”是牵牛花与劳动者共通的优秀品质,也容易联想到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早”字。从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道出了各行各业“更有早行人”的勤勉工作状态,如在古代农业社会,农民大多离不开土地,坚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业社会,实现了机器工业规模化生产,员工有需早出晚归,扩展了人们的生产经营领域和活动空间;商业社会,离不开实体经济与市场交易,不少人要早早备货、理货和出货。这些特点,牵牛花与人们在精神上相通了。

牵牛花色彩丰富,整体细观,它纯朴自然,有绯红、桃红、大红、紫红、蓝紫、天蓝、靛蓝、雪白、混合杂色等,这是先天原色、天然串色或人工培育的结果。

在大自然中,牵牛花除了大多数单层合瓣外,也有一些重瓣品种。七公在雨后野外,见过一次重瓣野生的,此花粉白底色,带桃红纵纹,外侧花瓣呈条丝状屈曲展开,中心花瓣旋状聚合,应是半开状态,全朵比普通牵牛花略大一些,有凤凰来仪之神韵。

牵牛花花叶大多品种呈心形,也有三裂的,形似枫叶。牵牛花与打碗花、红薯花、矮牵牛等相似,仅从花形上不太容易区分。

牵牛花不羡群芳,它以匍匐或攀登之姿心向光明,不断前行,时而透出阳光下玛瑙翠玉般的特质。

牵牛花风姿绰约,吹弹可破,美于短暂,或感凄美,令人怜惜,而其跨季之长、不畏风雨、不厌贫瘠、前后相续,又令人由衷赞叹。这又似晨钟暮鼓,人之际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乾坤屯蒙,既济未济。

关于牵牛花的来源,有人说原生于热带美洲,七公认为这始终是个迷。

牵牛花在中国历史上的记载,早期源于中医典籍。目前所知,早在南北朝时期,齐梁道医、“山中宰相”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注有“牵牛子”,言:“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谢药,故以名之”,但后世对于这种说法,多有不太认同;到了唐代,据说在日本奈良时代末期,即公元8世纪末,有遣唐使将牵牛作为药用植物传入日本;到了宋代,《花经》收其录内,自此,牵牛花开始迈入欣赏花行列;到了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等,亦记“牵牛子”药效。

关于牵牛花的得名,有许多富有情节的故事,咱们大概了解下:

一说得名于牵牛绳。牵牛花藤蔓细长,韧性好,便于搓绳牵牛。

二说得名于前文提到的“牵牛谢药”,也称“牵牛酬医”。据传,古代有位郎中用牵牛花的种子,给一位农夫治好了顽疾,不但恢复了体力,而且从此力大如牛,但农夫家贫,无以回报,于是,他就牵了一头牛,先于田间向牵牛花行致谢礼,然后到郎中家送牛谢恩,农夫顺便问起这种花的名字,郎中暗想:我也不知道呀,既然这种野草能够治愈顽疾,又能恢复增强体力至力大如牛,人家还要牵牛答谢,那就回复叫“牵牛花”吧。

三说得名于“伏牛山”孪生小姐妹、“卧牛岗”兄妹的故事,两个传说类似,这里讲第一个: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伏牛山”的地方,山下有个贫穷的小村落,当地人只能用铁镐、铁锹等简单农具进行耕作,而无牛马驴骡等畜力帮忙。当时村里住着一对孪生姐妹,她俩年龄虽小,但特别能干,乐于助人。

有一天,姐妹俩到伏牛山坡干活,铁锹挖着挖着,突然“嘎嘣”一声,挖出一个银光闪闪的东西,定睛细瞧,原来是个银喇叭,与此同时,她俩身边突然冒出个老头,有点像土地爷或太白金星的样子。

老者告诉姐妹俩:“二位姑娘,告诉你们一个秘密,也是个好消息,你们刚刚挖出的那个银喇叭,实际上是开启伏牛山山洞的钥匙,山洞里关押着一百头黄牛,它们在900多年前为害过人间,被玉皇大帝知道后,派天兵天将将它们捉拿,镇在这伏牛山洞里,变成了长桌上100个拳头大小的金牛。”

老者微微停顿,接着说:“这银喇叭千万不能吹,如果真吹响了,这些金牛就会立刻活过来跑掉。另外,若想打开山洞取得金牛,你们就得在今儿下半夜,自己找到钥匙孔,插好钥匙,同时发声念上三遍‘喇叭,喇叭,开门吧’。记住,晚上行动一定要快,如果等到天亮,山洞大门就会立马合上,里面啥也跑不出来,要千万记住哦。”

说完,这老者就像变魔术一样,“呼”地一下子就没影了。姐妹俩感到好生奇怪,立刻放下手中活儿,径直回家,一齐核计:“要这么多金牛干嘛,一用,总有用完的那一天,还赶不上要活牛呢。若把这些活牛分给乡亲,那咱们就变成‘授之以渔 ’了,成,就这么干。”

于是,她俩就一一来到乡亲们的家里,介绍起白天奇遇,希望大家能在这个下半夜,及时到山洞门口捉牛领牛去,一定要及时配合好。

到了下半夜,她俩在伏牛山半山腰一块大石头旁,真的发现了“山眼”,这里就是与银喇叭适配的钥匙孔。她俩拿银喇叭与“山眼”对上后,紧接着念起三遍暗语,刚一念完,但闻“嗞呀”一声,山洞立刻闪现出一条光亮细缝。

姐妹俩往洞里一瞧,哎呦喂,洞内长桌上,竟然整整齐齐摆放着一队队小金牛,那金光闪闪的,直照脸上,暖暖的。

洞门渐开,姐妹俩赶忙迈入,来到长桌前,一边望着桌上的小金牛们,一边吹响了银喇叭,但见桌上小金牛动了,它们抖了抖尾巴和身上细毛,立刻跳下桌子,变成了活生生的大黄牛。

此刻,黄牛们一字排开,冲向洞门,正赶上乡亲们在洞口伺候,一抓一个准儿,基本每家每户都得到了一头大黄牛。

折腾到最后,东方渐露鱼肚白,洞门正在“吱吱呀呀”地关上,可洞里还有最后一头大黄牛呢,正好夹在门缝处奋蹄往外拱着。

这可怎么办呀,姐妹俩啥也不顾了,手脚胳膊肘并用,使劲往洞门外推推踹踹,而门外乡亲呢,则用绳索牵住牛头和前蹄,使劲往外拽,终于在里应外合下,把这最后一头大黄牛整了出去。而孪生小姐妹,则随洞门“哐当”一声,永远留在山洞里了。

后来人们发现,在这伏牛山山洞附近,长出好多形似喇叭的花儿,人们说,这是孪生姐妹与银喇叭变的。为了纪念这对孪生小姐妹的贡献,人们就把此花称为“牵牛花”了。

四说得名于牵牛星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这里重点探讨一下:

据七公观察,牵牛花多有五角合瓣痕,花蕊似星,花粉若撒在花冠上,如同天幕上缀满了星星。特别当古人看到牵牛花五更开放,确似对应了天穹上的牵牛星,因之而得名,这也反映出古人对星宿的崇拜。

到了宋代,宋人不甘寂寞、追求浪漫,在“牵牛”星名基础上,更把牵牛花与“牛郎织女”故事联系起来,使牵牛花更具爱情进而亲情的象征意义,常为诗人所吟咏,尤以南宋杨万里三首《牵牛花》为最。

杨万里有一首云:“莫笑渠侬不服箱,天孙为织碧云裳。浪言偷得星桥巧,只解冰盘染紫姜。”天孙,织女也。此诗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自宋代起,人们便把牵牛花作为染草之一,染起织物、生姜蜜饯等。

南宋施清臣亦作《牵牛花》,言其:“一泓天水染朱衣,生怕红埃透日飞。急整离离苍玉佩,晓云光里渡河归。”

到了元明清时期,以倪瓒、徐渭、朱彝尊等为代表,也有不少牵牛诗传世,可见历代对牵牛花的丰富想象与不懈挚爱。

从文化角度,“牛郎织女”故事与牵牛花相关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期积淀与发展的成果。

追根溯源,牛郎星与织女星作为星名放在一起,源于《诗经·小雅·大东》,有言:“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大致反映了西周中晚期的内容。

到了战国末期至秦始皇时期,据湖北省云梦县城关西部睡虎地墓中出土秦竹简《日书》载,有两则关于“牵牛娶织女”的故事记载:“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从此,牛郎织女有了人化的故事雏形。至汉代,这一故事日臻成熟了。

在唐代,杜牧《秋夕》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在时间跨度上,若从公元前10世纪涉及牵牛织女星名算起,至宋初,大约经历了2000年左右的时光。如果算到今天新版本“牛郎织女”故事与牵牛花内涵变化相连,则经历了3000年左右的衍化。从中可以看出,牵牛花不仅是植物学物种概念之一,更是文化内涵上的动态概念之一,它的背后,具有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而挖掘、继承和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故事,则具有重要的文化建设意义。

牵牛花涉及的文化相当广泛,我们爱它,不但入药、入诗、关联织染与天文地理人情的故事,入画等也是自然之事。

明清至近现代和当代,在我国涌现出不少画过牵牛花的大家,如陈洪绶、恽寿平、蒋廷锡、郎世宁、任伯年、齐白石、刘奎龄、陆抑非、俞致贞、田世光、娄师白等,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对比欣赏下。

牵牛花的画工、雕工等,也出现在瓷器、玉器等工艺品上,遗憾的是,有不少作者已经无处寻踪了。

牵牛花对戏曲艺术也有影响,以京剧大师梅兰芳为例,他在国内外收集了大量牵牛花品种在自家种植,培育出好多新品种,且常邀一些著名画家到家欣赏、交流和创作。

对于包括牵牛花在内的花卉,梅先生说:“它告诉我哪几种颜色配合起来是素雅大方,哪几种颜色是千万不宜配合的,硬配了就会显得格格不入,太不协调”,“花是戏剧家的良友”。这对戏曲创作、表演和审美,提供了许多教益和启发。

收回遐思,七公又想起多年前到过的锦州义县,那里正在建设的铁路旁,恰有丛丛牵牛迎面招展。

也在那里,七公登上医巫闾山的老爷岭,看到半山腰的唐代遗迹上,亦有好多牵牛花择石而居,它们或仰视,或俯瞰,似乎与眼前呈蜿蜒奔腾之势的山川合而为一了。

关于“平凡”的牵牛花,今天就写到这里,如果您有什么发现和感想,要告诉七公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