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洪日的头像

洪日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10/31
分享

漫谈中国面塑艺术

七公多年生活在东北地区,过去做面食时,除了做常见的馒头、面条、面饼等普通主食外,还做面鱼、寿桃、花糕等充满仪式感的面塑品,尤其碰到一些特殊日子,如赶上大集或庙会,就可能遇到一些面塑艺人,他们亲手展示绝活儿,以多姿多彩的面塑艺术品,吸引着许多大人小孩驻足,其乐融融的场面,令人久久难忘。在此出发,咱们漫谈一下中国的面塑艺术。

面塑品俗称很多,如面花、礼馍、花糕、面人等,它的制做是一种特别接地气的审美技艺过程,它广泛渗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动中。

面塑艺术自古以来,重点集中流行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如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京津等地区,这与黄河流域的历史、地理、气候、物产、民俗等因素有关。

在历史进程中,伴随文化艺术、人员、生活习惯等的交流沟通,面塑艺术在祖国大江南北开花散叶,形成了面塑艺术既有古今地域的普遍联系,又有各具姿彩的艺术风格,如黄河流域面塑的古朴、粗犷、豪放或壮美,长江流域面塑的细腻、清丽、婉约或优美等。以山西为例,如果您有机会见到当地寒燕面食“子推燕”、晋南汉唐遗韵的蛇盘盘和走兽花馍、晋北汉魏风格的面羊和面鱼等,会为融入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地域文化而惊叹不已。

面塑艺术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相关文字的记载。

三国时期,据说诸葛亮曾用面塑品祭拜“江神”,面塑行业就此把诸葛亮奉为“祖师爷”。

到了唐代,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面猪实物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四百年的历史。

到了宋代,捏面人已经成为民间节令流行的习俗,《东京梦华录》记有“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

面塑品一开始大多是能吃的,人们称之为“果食”,而到了明清时期,面塑品已从食用逐步脱离出来,出现了专门以从事面塑艺术为生的民间艺人。

到了近现代,受其它艺术门类影响,面塑艺术不断推陈出新。

经七公学习研究,面塑品从功用上,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一是食用类面塑品,这是日常生活中最传统、最常见的,甚至达到了日用而不知的程度,如饺子、馄饨、花样糕点等。

二是礼仪类面塑品,涵盖在婚丧嫁娶、贺喜拜寿、欢庆或纪念、祭祀供奉、其它仪式类活动中。

三是收藏类面塑品,特别强调其艺术性,重点可供赏玩、品鉴、教育、交流馈赠和收藏等。

再说面塑原料,主要是面粉、糯米粉和其它相关配料,配料主要包括食用盐、食用油、蜂蜜、色料、防霉防裂用料、其它添加剂等。不同的面塑用途,对原料、配料的选择组合、性能要求等会有所不同。

纵观面塑品,面塑的题材主要包括人物、神祗、文学典故(含成语、寓言、民间故事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蔬菜瓜果、生活器具、自然和活动场景等。近些年,一些饶有趣味的动漫作品主角也加入到面塑题材中。实际上,面塑品的题材相当广泛,它来源于我们的自然与生活历史进程中,来源于我们的辛勤劳动中,来源于我们所思所想、所能实践的无限可能性中。

面塑工具简单实用,除了劳动者的双手,还有拨子、梳 子、篦子、剪刀等,甚至我们的身边餐具、随身物件等都可随时取用。

再唠一下面塑艺术品的制做流程,一般要经历构思设计、和面、蒸熟、揉面、配色、捏塑、干化、包装等细化过程,其中的捏制,就包括使用揉、捏、压、搓、滚、碾、拨、切、划等多种技法,若是捏真“面人”,经过艺人剪捻扎挑,手中小竹刀灵活变位,塑造身手头面,然后披上发饰衣物,巧妙搭配,顷刻间就会栩栩如生了。

在旧社会,面塑艺人走街串巷、历尽千辛万苦,主要就是为了糊口饭吃,小玩意儿很难登上大雅之堂。

如今,面塑艺术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形式,对分析总结中国考古、雕塑、民俗、餐饮、礼仪、美学等,进而对深入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物佐证作用。

我们国家非常重视民间艺术,面塑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得到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受到世人的赞誉和欢迎。

在此有感,面塑是艺术,也是生活的意象,是一种面对人间烟火的烦扰,仍不放弃用双手,用心灵,用力所能及,从平凡日常中,主动寻求美和实现美的生活态度与过程,眼中的惊喜不过一瞬,而内在生生不息的美好追求,却连接起我们历史的不凡与永恒。

如此中国的面塑艺术,您喜欢吗?有机会咱们继续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