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讲过小时候住在辽南地区,常与小伙伴们玩鸡毛毽子,这种毽子的底座一般用古钱做成,大家对这些小东西不怎么在意,不像今天人们普遍关心这么普及,笔者也是古泉爱好者一枚。
细细回想,那时候常见的古钱除了乾隆通宝、康熙通宝、北宋铜钱、开元通宝外,有时,也较容易见到普通的半两钱和五铢钱,既然平常能见到,基本上说明这类古钱在中国历史上铸量多、存世长、流通范围广,见到的概率就大。
带“两”“铢”“宝”字样的中国古钱可称作“长寿钱”,而这些长寿钱在历史长河中,过得并非一帆风顺,遇到的大事小情可真不少,今天咱们就唠唠,先从“长寿钱”的诞生谈起。
先说中国第一个古代长寿钱“半两钱”。秦朝统一之前,出现的半两钱后世称之为“先秦半两”,笔者所查,半两钱大概最早出现在秦国秦孝公商鞅变法后至秦惠文王在位初期,细点说,大约在公元前348年至公元前336年期间。秦孝公和秦惠文王那可是秦国明君,为秦国基业打下了厚实基础,半两钱应该做出了一定贡献。
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继续铸用半两钱,称为“秦半两”。
到了汉代,继续铸行半两钱,称作“汉半两”,与“先秦半两”“秦半两”一起,统称为“半两钱”,一直使用到汉武帝元狩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18年,也从这一时刻起,汉武帝开始废除半两钱制,成为行用五铢钱的开端。
细算,若从公元前348年到公元前118年,半两钱大概使用了230年,算是比较长寿的古钱了。
在铸造风格上,半两钱经历了由先秦半两的古朴率真,秦半两的古雅规范,转向汉半两的更为标准化。
在钱文上,半两钱文从先秦大篆转向秦小篆,这是统一文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秦相李斯起到了承前启后作用,也为后世中国钱文、文化的统一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形制上,半两钱的“天圆地方”结构更具“长寿”意义,在后世,这一形制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的“民国通宝”,合计行用近2300年。
“天圆地方”的长寿,并不意味持续存在一马平川,这有点像人的一生,总有点意外惊吓或惊喜发生,而且可以放到故事里大书特书。
就说这第二种长寿钱“五铢钱”。先插几句,自秦朝统一度量衡,“铢”“两”“钱”“斤”等作为计重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得以统一,一两相当于二十四铢,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十钱,也就是说,一铢相当于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一枚半两钱的重量大约相当于弱两个半五铢钱的重量,“半斤八两”也是同理。然而,一斤按今天国际度量衡标准衡量,在我国古代相当于200多克至600多克的情形都发生过,只是到我国近现代,一斤才与500克标准逐渐接轨。也可以大概地说,在我们不同朝代,或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地域,或资源多寡,或不同工艺和炉别,或官铸与私铸差异,或针对对外需求等,名义上同重的古钱,实际重量不完全固定,甚至有的名义重量与实际重量差异很大。
另外,半两钱、五铢钱、宝文钱等古钱,有时存在减重情形,或出现虚值大钱,也可以说,古人重视“大钱”关注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其重量,而且是具有一定象征意味的重量,即使无计重钱文进行标识,当时的人们基本上也能通过实际重量和行用习惯,大致掂量出相应的实际或象征性换算关系,如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当百、当千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不太喜欢留存虚值大钱,当然,具有收藏意义的除外,因为古人也有爱好收藏的。
回到五铢钱,从汉武帝那时起,本来活得好好的,可运行到两汉之间,就遇到了麻烦,那时冒出个王莽,他是个奇葩,简直具有历史穿越力,他爱好折腾杂钱,除了保留一小部分“天圆地方”,又整出一大堆成套的大小不一、形状似铲、似裤、似钥等怪异大钱,而且,后来又禁止大伙儿称之为“钱”,而改称为“泉”“刀”“货”“布”等,甚至还打怪升级到“国宝金匮直万”。
王莽钱寿路虽短,但它的花样可谓翻新不断,这里提醒您,见了王莽钱千万别迷糊,到底有哪些品种呢,笔者花了些力气核对查验,整理出结果献给大家:
一是刀币:如错刀、契刀;
二是六泉:包括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
三是十布:包括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
四是宝货布:有货布、货泉、布泉、国宝金匮直万等。
外铲儿另说,指不定哪天咱们可能发现新品种,见了可能更犯迷糊,哈哈。
再说那“钱”字,王莽为什么不让叫呢?原来他作为汉朝刘家外戚,自从当了皇上,就非常忌讳繁体“劉”(卯金刀)字,跟“劉”字沾边的“金”字旁,也跟着倒了霉,因“铢”字含有“金”字旁,于是就禁用“五铢”。另外,“钱”字含“金”字旁,它的古音与“泉”字相通,而“泉”字又有“钱如泉涌”般流通的象征含义,就以“泉”代“钱”了。
新莽时期钱制虽然混乱,但在艺术上,王莽绝对算个奇才,那大钱造型之特、铸工之绝、钱文之美,谓如挺拔之少年、玉树之临风、纤纤之美人、妖娆之多姿,也因此,他被誉为“千古铸钱第一高手”,也算是对王莽悲催命运的安慰吧。
再举个“一刀平五千”的例子,那金错刀造型独具韵味,丝毫不拘泥于春秋战国时期刀币形制,古拙稳重中透露秀美气息。“一刀平五千”几个字书写得特别有气势,又如行云流水,承袭了战国时期钱文“一笔过”特征。张衡赞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王莽钱的艺术生命力是无限的,这在不少特殊古钱身上同样熠熠生辉。
王莽钱讲完了,这会儿又润到三国,那时候主要使用五铢钱,但这个“泉”字当时还在用,举个例子,孙权那会儿造了个虚值大钱叫“大泉当千”,意思是大泉一枚当一千枚“五铢”使用,这是要“一句顶一万句”的节奏哈,蜀汉的“直百五铢”也有这么点意思。
东吴大泉钱文相当漂亮,有篆隶味儿和雄强奇伟之势,据说其书法是由当时书法名家皇象(当时有“书圣”之称)所书,其风格近似《天发神谶碑》上的字儿。
除了大泉当千,当时还有一种更大虚值钱叫“大泉五千”,如果您到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钱币”展位,会看到一枚大泉五千“其泉靑绿斑斓,铜质几尽,不可手触”,这有一段故事:在1910年代初,浙江一带出现一枚大泉五千,由收藏大家程文龙先生从金石家邹适庐处换得,引起泉界轰动。1935年,岑子潜为程文龙作赠《题金山程吴泉先生大泉五千之室图咏》:“创见孙吴最大泉,谢宏请铸赤乌年。铁炉已破存江右,神谶碑文欲斗妍。江东霸迹渺难寻,折戟沉沙感不禁。遥望一椽虹贯月,故应声价重南金。”程文龙先生去世后,这枚大泉五千由其子程宗进秘藏,再经沈子槎老前辈之手,于1959年捐赠给北京历史博物馆,也就是后续的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今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可以说,东吴大泉诸如大泉五十、五百、当千、二千、五千等形成的系列,颇受莽钱遗风影响。
五铢钱后来又使用了好多朝代,一直到唐初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止,也就是从这时起,“通宝”“元宝”钱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
五铢钱和宝文钱各使用了700余年和近1300年,这中间发生的故事插曲太多太曲折,对笔者来说,简直就是一笔糊涂账,估计一辈子也捋不清。进一步讲,从先秦至汉起,再到唐初,中国以“两”“铢”为单位的计重钱,合计使用寿命长达近千年,后续宝文钱之长寿,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且能一脉相承。
总之,我们以鲲鹏之姿,全览中国古泉,其使用寿命之长、铸量之巨、存世之丰、品种之盛、版别之多、故事之曲、影响之远等无须疑议,特别是其考古、历史、科技、文化和艺术等价值,更具“无限”之寿,无论在世界货币史范畴内,还是在我们心目中,都可谓灿若星河、人间奇迹了。
漫谈至此,以后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