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1970年,父亲支教从豫西巩义金沟调回豫东杞县,被分配到官庄乡中心学校。每逢周五晚上夜半时分,父亲才从学校赶回家,星期日下午,父亲又徒步十多公里的路程赶往学校。当时,社会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人们的家庭条件也十分艰苦,物质匮乏且供求紧张,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都要凭票购买。为了工作方便,父亲曾委托一位负责轻工局工作的亲戚有购买自行车的愿望,两年过后,这位局长亲戚总算以高价转给父亲一辆半新的永久牌自行车。父亲很是感恩人家,带着家里的土特产乘车百公里去开封骑回这辆自行车。
从前的周末,时常在夜半睡梦中被父亲的敲门声惊醒,周日母亲总是提前做好午饭,父亲吃过饭后就匆匆赶往学校。后来家里有了这辆自行车,每到周末,天黑前,我和玩伴们都会在村外路口迎接到父亲,接着父亲把小朋友抱上车子,前后挤上两三个孩子,大一点的玩伴尾随其后,坐在横杠上的小朋友得意的按动着车铃,引来一些人驻足观看。周日下午父亲在家里帮母亲干些家务,下午四、五点钟才离开家去学校。那个年代,近两千口人家的大村庄,据说只有不到五辆自行车,有车子的人家宝贝似的不肯外借,车子的铁架用胶皮缠着,车子上系着红布条,外出归来后主人把车子擦得铮光发亮,然后用床单盖上,那种爱惜劲不亚于保护今天的宝马轿车。
1976年,父亲调往于堂高中担任教务处主任,虽说离家只有不到十公里的路程,可是每逢周末,父亲却不能和往日那样正常返回家中。
记得秋天一个周日的下午,父亲给邻居家帮忙到了太阳快要落山时才回到家中,匆忙洗把脸,推着自行车正要出门时,邻居大伯兴致勃勃的迎面而来,格外热情地招呼道:“侯老师正巧我找您有大事,明天下午孩子去临村相亲,想借用您的自行车风光一下。”父亲听后,爽快答应了邻居的请求,又顺手把上衣兜里的钢笔交给邻居大伯,那年代,一支钢笔也算得上奢侈品,年轻人兜里要是别一支钢笔,大家那种羡慕的眼神都会看得发呆,觉得很时尚,看上去高雅有学问。父亲再三演示一下推车技巧后,等他们一同走出家门时,夜色已经模糊了人们的视线。
适逢国庆前夕,邻居大伯垂头丧气地来到家中,深表歉意地说:“真对不起您,过后才意识到,那么远的路程让您辛苦了,实在是有些过意不去。”父亲呵呵一笑说道:“没什么,走夜路习惯了,都是为了成全孩子吗。”随后,父亲关心地询问孩子相亲的情况?邻居大伯唉声叹气地说道:“吹灯打蜡了,真没想到他推就推不好这个车子,还摔了几次,本来是想借个光充个面子,真没想到这事弄巧成拙,他推车木偶似的样子极不协调,被人家姑娘看出破绽,姑娘故意要儿子骑上试试不可,结果露出马脚丢人现眼了,还把您那支钢笔给摔坏了。”父亲当即安慰道:“没关系,明天让你儿子过来,我教他学骑车。”一月过后,父亲带着小伙子亲自去女方家中登门求亲,真是好事多磨算是挽回了这桩失败的婚事。姑娘说:“本来也没什么意见,只是,我不喜欢那种爱慕虚荣的人,今天老师亲自登门成全我们,我就应下这门婚事了。”回来后,孩子母亲得知这一喜讯,感动得泪水顺着面颊不停地滑落,他的父亲顿时热泪盈眶,颤抖着嘴唇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后来,年轻小伙看到他骑自行车都很眼馋,纷纷来家请求父亲教他们学骑车。就这样,父亲借着周末和假期,在空旷的地方和晒场里教孩子们学骑车,每逢节假日很多孩子都会聚集家中,父亲义务带着他们逐一陪练,几年过后,村上一些年轻小伙和姑娘们都会熟练的骑车。每逢周六,孩子们都蜂拥而来,争着练习骑车,时常在天黑前,一群孩子抬着摔坏和没气的车子回来,父亲看到这种情况,总是先安慰他们,然后关心地询问有没有摔伤和磕碰,随后告诉他们,一会请人把车子修好后,明天让大家继续练习。后来,经常有青年人骑着这辆自行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潇洒地穿行在乡间的道路上。之后,来家借车相亲、访友的街坊邻居也越来越多,很多日子,父亲只好把车子让给别人,自己仍旧徒步往返学校上班。
有一年暑假,村上街坊谢述太家的小孩生病,经常需要到十多公里外的镇上看医生,父亲听说后就直接把自行车借给他长期使用,一年后,孩子康复,他归还这辆自行车时动情地说:“感恩老师支助,这辆自行车救了我儿子的性命,可是,却让您吃苦跑路了,真是不知道怎么感谢您是好。”旁边串门的谢老师插话说:“佛家有句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随后,父亲哈哈大笑,也跟着随声附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过后,这件事情父亲却没当回事,可是,却深深感动了这个知恩图报的街坊,他虽然经济上有所拮据,但是善于助人为乐,帮着别人,成了乡亲们公认的大好人。他逢人便说:“是侯老师教会我如何做人,帮助别人成全自己,关心他人也是为自己修桥补路,做人,一定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去积德行善。”
改革开放后,经济上有了宽裕,父亲又购买了一辆崭新的飞鹰牌自行车,后来,时常有人过来借用这辆新自行车去相亲办事,父亲总是乐呵呵的跟人家换辆破车骑着去上班。
随后,那辆用旧了的车子就放在家中,随时留给邻居过来借用,几年过后,村民们经济都有所好转,生活条件也有了大幅度提高,八十年代农村男婚女嫁的奢侈标准要求三转一响,也就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大多新婚人家都添置了自行车,这样一来借车子的人也逐渐减少,父亲把这辆车子的车胎和链条全部更换一新后,送给了邻居侯传玉做为代步工具,师傅更换轮胎时,发现两条内胎竟然都补了几十处补丁。师傅说:“侯老师,您这辆自行车可是为乡亲们出大力了。”
事后不久,父亲的一位学生得知后,不解地问道:“老师,您出手够大方的,这辆自行车怎么也能卖上百十元,您的经济又不是多富裕,何苦呢?”难道这就是您从前给我们讲述的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含义吗?父亲诚恳地说:“你说得有些道理,不过,这辆破自行车能帮他提供一些方便,解决他很多困难,这件事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做人要心胸宽阔,心量要大度,多做扶贫济困的事,怀一颗慈悲心去做有良心的事。”学生听后肃然起敬深深的醒悟道:“老师,您的言传身教让我彻底明白一个做人的道理,生活中不计个人得失,在他人困难的时候,力所能及的伸出援手帮人一把,您这种善举不愧是对舍得文化的具体诠释和真实体现。”
几年后,父亲的这位学生也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常常给自己的学生传播父亲的修为和做人的智慧。他说:“侯老师过去引用明代《增广贤文》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话来教育我们如何做人的深刻道理。”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恩师曾经详细讲解过这句话的具体含义:“不要简单的把这句话理解为只做些好人好事,而是要专注于眼前事情,专注于实现目标的过程,而不是目标的本身。让自己变得智慧一点,尽量避免少犯一些无知和低级的错误,然后,以智慧为根基,去做“好”的事情。总之,将力所能及的事做到最好,不去计较得失,那就不要执着于“前程”,这样,就算问心无愧了。”
父亲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的学生和身边有良知的人们,老人家的言行至今仍被他授业的学生和那些熟知者所效仿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