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侯俊杰
新中国成立时,我的父亲已年满十六岁,在祖母的辛勤培育下,父亲发奋读书以优异的成绩如愿考入河南开封师范学校。毕业后,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奔赴豫西山区最艰苦的巩义金沟去支教。
解放初期的中国,经过八年抗战和四年解放战争可谓千苍百孔、一贫如洗,何况贫困的山区,生活状况大家可想而知。教育战线更是不可想象,学校里不仅教室紧缺,而且师资力量更是严重匮乏。孩子们年龄大小不一、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父亲看到山沟里孩子们渴望求知的双眼,不禁心潮澎湃、满腔热血都倾注到他要报效祖国、立志教书育人的行业。当时,一个窑洞里容纳几十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授课分别是学前班和一年级合成一个班级;二、三年级组成一个班级;四、五年级编成一个班级,父亲和几位同事一个人肩负着几个教师的工作量,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父亲凭着血气方刚、报国心切的一腔热情,借助艰苦奋斗的勇气和干劲,酷暑寒冬、夜以继日的忘我拼命工作。然而,日复一日,这样成年累月、废寝忘食的超负荷工作,父亲的身体出现严重透支,最终在文革开始的那年秋天,他积劳成疾、两眼昏花晕倒在讲台上,后来住院治疗长达半年之久。
1969年3月,上级要求返乡,尽管师生们苦苦挽留,但是,父亲只好服从上级调令依依不舍地告别巩义金沟学校,拖家带口返回豫东继续从事教育工作。
当时,该县主政的县委书记刘善安曾多次劝父亲到行政部门任职,父亲都婉言谢绝地说:“我没别的能耐只会教书,干不了行政。”回到豫东家乡,父亲被分配到中学任教,他常年担任毕业班语文课兼任班主任,由于他工作踏实敬业、成绩显著的父亲多次获得县教委的嘉奖,相继数次荣获优秀班主任、模范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父亲所任教的毕业班,每届成绩优异,后来在同事们的竭力推荐下,父亲被选拔晋升为教务主任、常务校长和校长。可是,校长的头衔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多一副担子而已。当时,很多中学的领导,只负责行政,可他却不肯卸掉班主任的这副重担。恢复高考的第一年,父亲带领的五十七名学生被全部金榜题名。当时,消息震惊市、县教委,父亲也得到上级主管领导的高度赞扬,被县教委领导奉为:“西南的春雷!”当学生们接到录取通知书高兴的前来向他报喜时,躺在病床上的父亲热泪盈眶脸上却露出欣慰地笑容。
此后的几年间,父亲所任教的班级在历届中招考试中均名列前茅,每年的升学率都接近百分之百。经他任职管理的几个中学,也都相继榜上有名,父亲忘我的实干精神也为他赢得不少的荣誉,他相继被评为模范骨干教师、先进个人、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父亲所主持工作的学校也曾被评为示范名校,并一度成为兄弟学校参观学习的模范基地。
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如一头俯首耕耘的孺子牛,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把自己的血汗挥洒在教育战线这片贫瘠的土壤上。在历届学生毕业时,他最后的一节告别课,都是在师生们泣不成声中挥泪而别!
付出终有回报,如今他桃李满天下,在祖国乃至世界不同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地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我的父亲平时不仅对子女要求严格,对待他的学生也象自己的孩子一样倍加关心和呵护。父亲平时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他特别重视和强调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父亲曾意味深长地告诫他的学生:"无才无德是废物,有才没德是废品!"所以,历届的学生把父亲地教诲都铭记在心,在毕业考核中都能达到品学兼优!很多有突出成就的学生深有体会地说:“感谢侯老师对我们无微不至地教育和关爱,侯老师不仅传授给我们丰富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侯老师教会我们学会懂得感恩和担当、踏实做人认真做事。”德高望重的县教委领导张广学主任曾高度评价父亲说:侯德忠老师不仅会教书,而且他重在育人,侯老师那种刻苦钻研、严谨教学、勤恳敬业的工作态度和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值得师生们敬佩,堪为大家学习的典范!
退休前,父亲在接受上级颁发的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模范勋章时,他动情地告诉记者说:“在那个极为困难的时期,国家和人民把我培养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一定要牢记使命、不负人民的重托,竭尽全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有用人才。其实,我的一生只不过是用良心教书育人,热爱我的本职工作而已;今天,我作为一个“教书匠”,很荣幸地感谢人民授予我这种神圣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