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侯俊杰的头像

侯俊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0/24
分享

医者仁心郑宗颜

                                                                      作者:侯俊杰

1969年的冬天,一场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席卷古城开封。在这个北风哀嚎、白雪皑皑的世界里,一生积德行善、医者仁心的外公郑宗颜辞别他年仅六十六岁,漫长而短暂的辛劳人生。

解放前,身为医生的外公始终遵循中医同修仁德,济世救人的崇高医德,以他精湛的独到医术在古城开封名声鹤起,当时,民间口碑相传有病找"郑仙"。生活中的外公以平易近人、乐善好施的良好品质赢得市民百姓的尊崇!外公在他一生的行医生涯中,不但在医术上追求完美,而且,他对就诊患者更是尽职尽责,对重症病人记录在案;晚上,他不顾疲劳逐个寻诊,直到深夜才披星戴月返回家中……

南郊曹屯的曹大伯说:“郑大夫是我们家的救命大恩人!我家儿女都是他夜半赶来针灸、精准用药在危急关头给救回的性命,可以说郑大夫是孩子们的再生父母。我家离郑大夫的医院相距有五、六里路,那段路很不好走,郑大夫不知跑了多少夜趟来我们这一带给穷人治病......”

大南门的石大妈动情地说:“那年头大夫难请,郑大夫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都有求必应。小时候,我多次夜里跑去请郑大夫出诊为母亲治病,记得一次下着大雨,“郑仙”刚刚熄灯睡觉,听到我敲门后便闻声而起随我前往。解放前,我家生活拮据多亏郑大夫出手相助;曾几次不但欠他药费,郑大夫竟然还送东西接济我家,我们欠下郑大夫的人情债至今都没还上。老父亲临终前嘱咐我:“你母亲是郑大夫从死神那里起死回生给夺回来的生命,咱们千万不要忘记郑家的大恩大德。”那时,“郑仙”出诊从不收取出诊费,不像现在的一些医院很现实,郑大夫那才是真正叫治病救人;他不仅是悬壶济世的高明大夫,更是一位普济众生的大善人。”

东郊的崔大爷深有感触地说:“每年大雪纷飞时,我不由得睹物思人就想起“郑仙”他老人家;郑大夫在解放后,确实是为了拯救老百姓的生命把自己给累死的。那时候公私合营,郑大夫是南关区医院著名的中医大夫,每天一大早,慕名而来的患者就在他医务室前排起长长的队伍,郑仙总是提前来到医院,中间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那种敬业奉献的精神,才真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午他儿子送来午饭,郑大夫匆忙吃上几口,紧接着又加班加点救治急诊病人;晚上,还乐此不疲的义务巡诊住院病房患者。记得有一年冬至晚上寒风卷着雪花,我去请“郑仙”为我老娘急诊,听到我的哭唤,郑大夫应声放下碗筷随我赶忙跑回家中。几针扎下我老娘病情缓解呕吐腹泄停止。当时,在场的家人都唏嘘着为之惊叹:郑大夫真不愧为人们封他手到病除的神医,简直是神仙下凡!

据崔大伯描述:郑大夫走的那天,大雪极其罕见,老天好像也在伤悲、大风呼啸着撕心裂肺地呐喊让好人归来;很多开封市民为他送行,整个新门关大街赶来悼念郑大夫的市民络绎不绝。出殡时,道路上大雪没膝,群众自发铲雪开道、轮流拉着灵柩哭送下葬。那种天地都为之沮丧地的场面着实感人涕零、催人泪下,那是我有生以来罕见地送葬场景。郑大夫在人们心中确实是一位倍受尊敬、有口皆碑的好大夫,他谦卑做人的尊容永远存念在大家心里!”

如此真实的案例实在是枚不胜举,至今,在古城开封,凡是七十岁以上的老者和郊区一些年纪大的老人,提起“郑仙”众人都会赞不绝口!当时,他不仅是名扬开封城为数不多的一代“神医”,而且在灾荒时期,郑宗颜大夫还倾其家产救济过很多灾民,被人们誉为开封城积德行善的大善人。

解放前,外公开办的医院不仅救死扶伤,还肩负着地下党游击队联络站的重要任务;外公不但救治游击队伤员,还为八路军、游击队提供药材和物质援助......听母亲说:“解放初,省主席吴芝圃经常去她家看望我的外公......”后来,升任河南省省长、省委书记的吴芝圃曾赞扬外公深明大义、慷慨相助支持豫东游击队的善举和对革命做出的巨大牺牲;并亲笔为他题写木制牌匾:医者仁心郑宗颜,以示弘扬!

国民党统治时期,外公除了开办医院治病救人外,在小南门外还经营着加工酱菜和酿醋的作坊。他不辞辛苦、常年累月地带领家人和工友们勤奋劳作,秉承以义取利,以诚守信的精神之道,家里腌制的酱菜和酿出的陈醋味道醇正,引来民众竞相购买。据街邻们说,那时候,郑大夫家的生意相当红火。外公靠着薄利多销、童叟无欺的经商理念和以诚待人的传统家风,生活过得殷实富足。当时,虽说他家里比较富裕,但是,外公生活却非常节俭。衣食无忧的他心里却时刻惦记着救助穷人,他常年不断的让家人蒸些馒头施舍给过往的乞讨者。平时,外公除了把生意上赚来的辛苦钱用来购买粮食囤积在酱菜厂以备灾年之外,还提供不少钱财资助地下党组织作为革命经费。

1938年6月6日,日寇进犯中原,开封失守,蒋介石为阻止日军,决定炸开黄河大堤,让滚滚的黄河“以水代兵”夺淮入海。中国军队退至郑州一带,泛滥的黄河将郑州和开封劈开,一边是军统区,另一边成为沦陷区,黄河开口使豫、皖、苏三省万人伤命,480万人倾家荡产,1900余亩耕地陆沉被淹,处于黄泛区以东的开封人民饱受沦陷之苦。日军虽说暂时受阻有利于国军,但是,我方损失惨重、得不偿失。百姓过着民不聊生、度日如年的绝望生活。目睹饥寒交迫的人们,菩萨心肠的外公在他的酱菜厂开始起灶舍粥,并召集灾民在厂里削辣菜疙瘩,谁削的皮给谁,不但中午加餐,晚饭后额外还送两个窝窝头。这样一来,前来帮工的饥民越来越多,好大一个辣菜疙瘩被削的象鹅蛋大小,负责酱菜厂的老谢前来告状。外公却不以为然地解释说:“没关系让他们去削吧,他们带回去可以给家人充饥维持生计;眼下,赶不走小鬼子,谁知道老百姓的苦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尽头……”老谢这才恍然大悟,明白郑大夫是有意变相救济那些饥民。

1939年秋,国军不甘心省城被日寇侵占,退守郑州一带的国军,在共产党的感召下,倾向革命的正义人士孙桐萱司令决定谋划光复开封,外公得知消息后竭力相助。随后,他冒着生命危险在小南门外的惠济河南岸垒砌锅灶、搭棚舍粥。其目的,一边施舍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饥饿难民;一边借此混乱场面作为掩护,给计划偷袭开封城的58军和偷袭火车站的59军传递情报。

1940年4月由国军将领周遵时指挥帅军1.2万人渡河直捣开封城给日军很大打击。战斗结束后,孙司令还曾褒扬我外公说:“郑宗颜大夫在这几次偷袭日军的战斗中,提供了可靠的情报,对我军挫伤日寇有生力量,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之后又派士兵送来一些大洋以资奖励。

后来,战争连绵不断难民成群结队,母亲晚年回忆说:“那时她才十二岁,每天早上掀开蒸笼,她就不停的给围来等候的灾民们分发窝窝头,这样天长日久累得烙下胳膊伤痛的毛病。”为了长期救济难民,外公相继卖掉城内大南门和小南门内的两处城宅把舍粥棚一直延续到开封解放前期。最后,直到他的家里实在是无米可炊,只剩下家徒四壁的几间空房;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外公却仍旧在家门外摆放着那张几十年的茶桌和小凳子,每天让家人烧上几壶开水无偿地提供给过往行人。

母亲曾再三叮嘱过我们:“当年,我外公要求她们要与人为善、多做好事,还引用过刘备一句遗言告诫她们姊妹几人:不要因善小而不为,更不能因恶小而为之!”先主的这句遗训,刘禅估计没能记得明白,后来,却成了我外公留给子孙后代的修身家训!

如今,人们路过外公家中间的那条胡同,曾经是外公因掩护抗日游击队司令吴芝圃秘会转移后,被敌人用手榴弹炸毁的六间酱菜库房遗址。几年前,一位年逾古稀的抗战老兵在家人陪同下专程来到这里,老者睹物思人指着这条留下的胡同深表感慨地说:“当年,这个地方是救命恩人郑宗颜大夫掩护我们养伤的屋子。”稍后,老人在此鞠躬敬礼、默哀时许!眼含热泪久久不肯离去......

【作者按】:谨此纪念和感恩前辈们的无私奉献!向已故者在天之灵祈福、致敬!向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付出生命和做出贡献的革命前辈及无名人士致以崇高敬礼!!愿后人积德行善、广种福田,为我们子孙后代的美好明天而修得福报!祝愿大家借鉴前人智慧,同修仁德、和谐世界即日可待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