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侯尚锫的头像

侯尚锫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7/15
分享

游黔西九龙山记

游黔西九龙山记

文/侯尚锫

在闲谈时,几位老友经常谈及黔西素朴镇的“九龙山”,风景秀丽,地理风水极好,为黔西之首,本人几欲前往,都未成行,七月二十六日早晨,天朗气清,凉风习习,在好友张鹏的相缴下,终于成行了。从黔西城到九龙山,行程三十公里,坐着车子直接到达山脚,新修的车路虽然粗糙,但可以过车,免走路之苦。停下车,青幽幽的九龙山就在眼前,从半山小道步行到了《象祠》前。

“九龙山”在“奢香九驿道”之侧,“奢香九驿道”象征着贵州、特别是水西历史上大开发的辉煌。而素朴的“九龙山”却是牵连着中国文化的一座高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黔西有了九龙山,声名早就传到了山外,但究其原因,还是被誉为“中国儒学最后一个高峰”的王阳明和他被收入《古文观止》的《象祠记》,使海拔并不算高的“九龙山”耸入了中国文化史的视线。

《象祠记》开篇即言:“灵博之山,有象祠焉。”象祠就建在九龙山的主峰灵博山上。灵博山实为麟角山,因山上左右各有一天然石笋,状如传说中的麟角或龙角而得其名。而“九龙山”也有来历:据《贵州旅游文史系列丛书》(黔西卷)之《水西鹃韵》记载,清代黔西学正钱霖在《黔西迹考》中有对“九龙山”的形象描述:“山形若龙,角目宛然,一龙昂首,状甚峥嵘,上有古庙,传为明初建。八龙下伏,若俯首听命。松柏苍翠,秀丽宛然,水西之山,实甲于此。”他还写有“灵山象祠留青史,隐士高僧结白莲”等诗句。

清代秀才白启坊,素朴镇衙院村人,其《九龙山赋》描绘:“地居八寨,山号九龙。夸气势之磅礴,瞰秀色之葱笼。首昂昂而楼触霄汉,角睁睁而锷犯太空。日露电而光闪烁,鼻聚瑞而雾朦胧。姿蜿蜒形张七曲,势盘旋态奋九重。喜鳞甲之栉比,欣爪尾之蒙茸。长居地维,巧夺天宫。得风云之际舍,必九五于苍穹。致若龟伏狮啸,凤舞龙蟠,象峰驼岭,鹤岫蛟峦,雄独峙于中级,列朝拱于八端。大营坡,似将帅而侍卫;歪嘴山,如宰辅把令传。田拱镜于当门,水环抱于各弯;林送青于绿野,云铺锦于碧间。牛心如茗香之宝鼎,天马似系辔之雕鞍。岩拖金镫,水绕玉环。为黔邑挺秀佳景,是水西拔萃奇观。”

明正德三年,当时的贵州宣慰使安贵荣出资复修象祠,复修竣工时,安贵荣请贬谪贵州龙场驿的哲学家、思想家王阳明作祠记。王阳明于一五零九年春(正德四年),渡六广河而到象祠,写《象祠记》的同时,还留下了《六广晓发》的诗篇:

初日瞳瞳似晓霞,雨痕新霁渡头沙。

溪深几曲云藏霞,树老千年雪作花。

白鸟去边回驿路,青崖缺处见人家。

遍行奇胜才经此,江上无劳羡九华。

麟角山之所以成了灵博山,当地人说可能是王阳明听安贵荣介绍时,王阳明是浙江人,将“麟角”误听为“灵博”。原省政协主席龙志毅所写的《象祠遗址寻觅记》中,也认为这种说法“不无道理”。象祠建好后曾毁于吴三桂阴谋剿灭水西的战火中。麟角山曾经苍松翠柏、古木参天,据传象祠复建以后至民国年间,香火鼎盛。也曾引来不少文人墨客游历并吟诗作赋。只可惜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历经几次劫难,参天古木破坏殆尽,庙房仅存一偏殿,院坝边残存民国年间四川人邓洪方筹资建庙的两块石碑,字迹也很摸糊。

我和张鹏迎着明朗炙热的天气爬上了麟角山。麟角山作为“九龙山”之首真的妙趣无穷。山头的左右各有一眼井,就是龙的眼睛,这两口井夏季不满、冬日不浅,无须开渠挖沟导流。龙鼻的两个鼻孔里更为奇妙,夏天清晨会冒气,每当天气阴晴变化,里面还会冒出烟来,是非常准确的天气预报。龙角(麟角)已断,据说是一九三二年被雷击断的。管寺院的人说,象祠先后被拆来修建素朴粮管所、素朴的中小学和钟山小学了。里面的菩萨塑像很高大,破“四旧”时,背一个菩萨出去烧,烧了三天才烧尽。

没着新修的数十阶石梯,就到了山顶。麟角山的头顶叫做“金顶”,也就是原来“玉皇阁”所在的地方。管寺院者介绍,“玉皇阁”的木楼曾经雕龙画凤,有灯杆,有木梯上到顶楼。而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块铺着基脚石的平地,原来天井里的石板地还保存相对完好,细看,每一块平整的石板都是精雕细刻的,錾痕仍然非常清晰。当年王阳明先生在此曾写下“乘兴最堪风雪夜,小舟何日返山阴”的诗句。

象祠是祀奉象的寺庙。象是舜的同父异母兄弟,初时不仁,并千方百计害舜。舜不予计较,并以德感化。尧禅位于舜后,舜封象为:“有庳”国君。象终于在舜仁德的感化下弃恶从善,勤于政务,泽加于民,死后百姓怀念他而建寺庙以供奉。“有庳”就在今湖南境内,湖南与贵州相邻,两地文化的相互影响不难想象。

在《象祠记》中,王阳明以唐人毁象而水西奉象的事实,赞扬了忠厚、淳朴的水西各族人民豁达的胸怀。并表示“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而“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始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等等内容,竭力宣扬了他作为一个教育家的“性善论”和“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术思想。

灵博山主脉蜿蜒伸展,气势宏达,主脉两翼山山围护,对称性好;山下泉水淙淙,主脉向东,形势开阔,山峦叠峰,实为水西一处难得的佳山胜景。

九龙山弯弯曲曲,大气磅礴,蜿蜒近十公里,赫然是黔西大地上一块庞大的“九龙壁”。从对面的山上眺去,一摇一摆,潇洒飘逸。我们顺着中央“龙背”走了一程,虽已难见古木,但仍然灌木丛丛,茅草森森。一条龙未走完,衣衫上就出汗水了,于是又回到“龙头”上来,用瓜叶等卷成漏斗状,在“龙眼”里取出水来,畅饮一番,甚至将王大儒的诗句折腾为:“乘兴最堪三伏意,清凉何时返山饮。”

看完古迹,沿着湾湾小道,穿梭林荫之中,凉爽清幽,翠柏森森,到达停车之林下,思想仍在想那“大将背金鞭”和“大将点雄兵”的佳山佳水佳景致。

美哉!九龙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