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侯尚锫的头像

侯尚锫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7/30
分享

游清镇市梯青塔记

文/侯尚锫

辛丑年三月初三日,也是公历四月十四号,是贵州少数民族的跳坡花节日之一,吾在办公室也没有什么事,想起来清镇已经一年多了,还没有去看过清代云南巡抚清镇名士张日晸修的“梯青塔”,趁着春月天气好,桃红柳绿时光,同徒弟小陈从云岭西路办公室沿街步行,两公里许的路程,一转湾就看到了尖尖的“梯青塔”耸立在眼前,旁边就是清镇市的穿城小河,周围是几十层高的居民住房。

梯青塔,建于清朝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为七级封闭式锥体石塔,高21米,因“塔势呈梯形,环青山绿水”而得名。此塔为清代任云南巡抚的清镇人张日晸捐资修建的,为清镇市古八景之“塔耸青云”。

《清镇县志稿》载,在著名的“清镇古八景”中,“塔耸青云”指的就是梯青塔。而它的捐资建造者,则是清镇知名人士、时任云南巡抚的张日晸。相传张日晸幼年时,一次随其父于夕阳晚霞中,站在宅前院子里翘首西望河堤阁旧址,其父慨然惋叹“河堤阁倾久矣。”这一情景被张日晸牢牢记在了心里。

张日晸任成都知府时,为了却父亲遗愿,曾捐银一千两重修河堤阁,但不久又被水冲毁。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张日晸因公回到故乡,与同窗、旧友一道来到河堤阁旧址,看到河堤阁仅存的遗址,不禁又唤起了他重新建阁的决心。但因为木质的建筑已两次被水冲毁,经过充分考察论证,决定易阁为塔,建于河畔稍高处。

梯青塔三月动工,六月建成,耗时仅三个月,为封闭式六角椎体形状,共七级,高二十一米,塔基占地二十余平方米。临河面的二级塔壁上,由当时的县令李隆萼题写“梯青”二字,含“塔势呈梯形,环青山绿水”之意,故名梯青塔。临城的二级塔壁上,嵌刻张日晸《新建梯青塔记》,叙述了新建梯青塔的原由。“溪之中流,有河堤阁旧址,碑磨灭,万历二字仅存”。“日晸幼时,尝见先公徙倚门前,翘首西望。趋而问焉,先公曰:河堤阁倾久矣。意盖深有属云。后三十余年,道光癸巳,日晸守蜀郡,同邑赵孝廉廷椿过访,谈乡里事,语兴斯阁,心怦怦动,属赵君归谋于众。醵赀重建”,“日晸捐廉助银,费累千金,阁成,复圮于水。丁未,日晸奉讳家居,邑人士谓前功之宜毕也。服既阙,乃与相度,距旧址数十弓,山麓水隈,土石隆起,佥指其地曰:若因势易阁为塔,可以避溪水之冲啮,耐风雨之飘摇,杜宵小之潜匿,河自东而西,流经其下,稍曲而南,若挽逝波而使回也,若据中流而屹立也。邑师儒李君、陈君皆曰:善!转告于邑大夫李侯,乃购地鸠工,经始乙酉三月十七日,落成六月初九日。复归迹而变通之,尚所谓师其意者耶。”—《新建梯青塔记》

张日晸与郭超凡、黄桌元号称贵州清镇三贤,现将三贤列名于此,供大家参考学习,知道清镇是历来的文化名区。

张日晸(1791-1850),本名日暄,字东升,号晓胆,默庵,晚号松庐,清朝贵州清镇人。11岁丧父,“家贫出孝子”,发奋求学。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举人,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旋任武英殿总纂、文渊阁校理、乡试正考官、大考同考官等。后历任四川叙州知府、成都府知府、建昌兵备道、四川按察使、浙江盐运使、湖北按察使、四川按察使。又任四川、河南布政使、云南巡抚等。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捐银修清镇城北梯青塔,至今尤存,为清镇人民作出过贡献。二级塔基正面嵌刻有他亲笔撰写的“新建梯青塔记”。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病死于云南巡抚任上。

郭超凡(1799--1858)字小袁,谱名永焜。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中进士。先在贵州兴义府任教授六年,兴修试院,擢拔人才,张之洞皆出其门下。鸦片战争后,于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调广东作官,历任饶平、东莞、香山知县和广州知府。他不畏强暴、不惧洋人,平息地方械斗,擒杀海盗“天公大王”,矫正考场弊端,多次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欺凌和攻打,从而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得以安定。刘訚誉其为“名儒”、“名将”。只因广东总督叶名琛忌才,被其压抑,不能大展雄才。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5月30日,终因积劳成疾,抑郁早逝。死后,朝廷赠“太仆卿”。

黄卓元(1853--1903),字吉裳,清朝贵州清镇人。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举人,十三年(公元1874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詹事府正詹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国史馆功臣纂修官、文渊阁校理。历充光绪己卯科(公元1879年)云南省乡试副考官、癸未科(公元1883年)会试同考官、己丑科(公元1889年)四川省乡试正考官、癸巳科(公元1893年)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光绪廿年(公元1894年)调任江西督学,廿四年(公元1898年)休官回籍。后主讲贵山书院。光绪29年(1903年),黄卓元病逝于贵阳,埋葬于其出生地朱昌堡西面,现金华镇苍坡村安王寨。被清政府谕封为光禄大夫。黄卓元不仅道德高尚,而且才华横溢。他擅长书画,且造诣极深,其小楷丰神秀骨,极富美感,被黔中人士誉为“贵州一绝”。其对历代名家的书画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被后世称颂。其子黄时卿,早年就读于何应钦任校长的贵州陆军讲武学校第二期,与何的胞弟何辑五同学,1912年至1935年民国军阀混战时期,黄时卿曾任黔军少将级团长,贵州省政府秘书长,后病逝于赤水。其孙黄炜(1923--2001)早年就读于贵阳达德学校,上世纪30年代末,考入贵阳师范学校,《贵州工人报》的创始人。黄炜是一位敢于仗义执言的进步青年,早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曾参与中共地下党组织活动,被国民党逮捕关押于秘密监狱“贵州战时青年服务大队”(集中营),出狱后曾在国民党贵阳市党部、安顺县党部担任干事、科长,这些职务,也导致他解放后变成国民党“战犯”而走进“红监”,直到70年代最后一批特赦“国民党战犯”才获得自由,成为现乌当奶牛场的一名职工。黄炜一生历尽风雨沧桑,晚年被聘为贵州省文史馆馆员,终身未得婚娶,于2001年病逝于贵阳。

三贤之一的张日晸曾接纂《大清一统志》,在其手中告成。著有《庶常集》、《编修集》。自幼喜爱书画,有画《篝灯课子图》等画多幅,手书有《训子琐言》一帙。其行书五言联:“潇洒书于卷,风流墨一池”,不狂不滞,风神动人,是大家手笔。公文底稿集《默庵公牍手稿》等,既可供欣赏,又是研究其生平的好材料。

现梯青塔为贵阳市清镇的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清镇市区,由曾任云南巡抚的清镇人张日晸捐资修建,“塔耸青云”为清镇古八景之一。塔为七级封闭式六角椎体石塔,高21米,临河面的塔壁上有当时清镇县令李隆萼题写的“塔青”2个大字,欲含“塔势呈梯形,环青山绿水”之意,故取名梯青塔。

随着贵阳的城市扩张,清镇逐渐和贵阳城区连为一体,梯青塔周边也是高层住宅林立,塔在电梯房的对比下显得矮小,虽然淹没在钢筋水泥丛林的梯青塔显得落寞,但我们还是要记住,它也曾是无数人仰望的对象。

张日晸在《新建梯青塔记》里写道:“日晸年幼时,常见先公徙倚门前,翘首西望,趋而问曰:“河堤阁倾久矣”。河堤阁,原建于城中西门河上,遭洪水毁坏。张日晸捐资重修,不久亦毁坏,其后回乡侍母家居时,士绅登门相议尽去前功,遂相度地势,易阁为塔而成。

张日晸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在黄口时期,父亲是天,母亲是地。父亲总是如那巍峨的高山,带给他依靠,给他以力量。青年时期,渐以把父亲作为超越对象,有敬畏,亦有蠢蠢萌发地独立冲突。及至年长,父亲已而衰老,鬓发飘白,人生暮年。

张日晸二十一岁时父亲见背,母亲支氏拉扯他和弟弟艰难度日,直至他考取进士功名,走上仕途。他对父亲的爱和怀念显然深深地嵌入了河堤阁,于是就有了最终的梯青塔修建。

诚如张日晸《新建梯青塔记》中所言:“河堤阁倾久矣”。一个幼年时的片段,构成了描摹父亲身影的载体。如岁末暮色中发现父亲背着年货出现在乡间小路尽头上的欣喜;嬉戏时骑坐在父亲肩头得意呼喊的畅快;酣睡时裹着父亲宽大衣服的温暖……。各种零碎的瞬间,融合后渐渐清晰地勾勒出一幅面容,或柔情,或沉静,或坚毅,或凝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父亲!

承载着孺慕亲情的梯青塔默默立在西门河口,锁住、镇住清镇城的财源,成为清镇市的风水塔。如今环城的西门河、老马河建成梯青塔湿地公园,流水淙淙,桥桥紧连,苇密山青,成为园林之美,休闲之地,练身之所,成为市早晚游览观光的好地方。

市政工程处在公园的四周开发了多处楼盘,把公园与人居连在一起,有山有水就是理想的人居环境,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此地,成为省内外居民争相入住的理想地之一。湿地公园的山山水水,合理布局也是亮点之一。当入住小区的人们晨起锻炼,午后小憩,饭后闲暇时,也会围着这座斑驳的石塔,携老稚之手,共享天伦之乐吧。

看着这古老的梯青塔,想着这人文环境,我们沿着梯青塔转一几圈,录了几个视频,然后尚河湾旅游下去。参观完梯青塔,往下沿着小桥,一路下行,桥下流水潺潺,站在桥上,往远处眺望,河岸两边垂柳摇摆,随着一阵阵春风,柳条跳起了欢快地舞蹈,摇摆出各种妩媚的姿态,那满树嫩绿的叶子也在阳光中微笑,使人眼前一亮,鲜活极了,生动极了。一路左右转来转去,看见山清水秀,绿树细柳,翠竹环岸,人来车往,一时开阔起来,猫跳河展现在面前了,自造的河水瀑布,哗哗流淌,我连忙环周录了几个视频发上抖音平台。

走到河边,两河交错出去,四五个渔翁静静地钓鱼,象没有感觉我们走近一样。吾把临河风光录了一次,转回上了右边山下,看到正宗的风水龙脉,可惜早已破坏待尽,只到山顶录下景致观赏一番,分别录视频发上抖音平台,让大家欣赏。

诗曰:

辛丑春至和风来,探奇古迹觅教材。

梯青塔下拍亮照,猫跳河畔点将台。

山水聚讲灵气会,财禄丁贵自缘来。

怪易大师留题地,福地自有福安排。

2021年4月14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